教学设计基本信息名称甲午中日战争执教者侯书芳课时1所属教材目录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材分析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以后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并且相继受到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清王朝腐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初中生深入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学情分析初二年段是课改的年段,学生的知识面较广,个性普遍突出。因此,在课堂上,应当顺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对学生的积极思维给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导,从而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分析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3)通过深入探讨甲午战争的影响,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采用阅读讨论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2)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教学重难点重点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及《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难点为什么说《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1、本课教材共分为黄海海战、《马关条约》、和瓜分中国的狂潮三个子目。为使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前因后果有一个完整深刻的印象,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做了变动,教学线索安排如下:战争起因经过结果影响启示2、根据以上线索,重新组织教材并适当加工,利用真实、形象、有说服力的感性材料加以佐证,使学生的理性认识得到升华和提高。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多角度探讨问题。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3分钟在中国东南沿海背景地图前展示闻一多像及《七子之歌·台湾》。“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这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台湾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引出本课的内容──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过程]地图背景,出现三个国家:清、朝鲜、日本。引导学生学习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历史背学生看课件演示,阅读《七子之歌·台湾》学生回答:日本(太阳为国旗)学生看课件演示,了解三国地理位置和战争形势生融入情景,激发学习兴趣以设问导入新课,激发求知欲望直观形象温故而知新学习新课35分钟景。思考,19世纪的清王朝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师引导概括:“腐败无能,饱受欺凌”(字幕)。教师指出,此时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还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改革富强,野心勃勃”(字幕)。与清朝形成鲜明对比。它的野心是什么呢?教师演示: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这就是明治维新后日本确定的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那么其发动对华战争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1894年,夹在两国间的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请求清政府“助剿”,处心积虑的日本寻找到了挑起战争的机会。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所以称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教师结合地图作相应的战争进程演示。1894年7月,丰岛战役。牙山战役。1894年9月,平壤战役。鸭绿江边燃起战火。1894年9月,黄海大东沟燃起战火。教师展示黄海大战的地点、时间、视频、邓世昌像、致远舰部分官兵像。学生积极发言,感受“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学习邓世昌等爱国官兵英勇反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学生回答出,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从不可一世的天朝大国沦为任列强宰割的对象,中国已经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学生回答:吞并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是必然的。学生观看演示,了解战争形势和进程学生阅读相应段落,讲述黄海大战的经过,说出自己的感想。直观演示情感教育进行情感师指出日本多艘战舰遭受重创,死伤舰长以下官兵六百余人。但是,日本控制了制海权。面对日军的侵略,满清统治者的态度怎样呢?教师演示辽东半岛陷落的过程:九连城、花园口、大连、旅顺。出示反映日军旅顺屠城的照片,揭露日军罪行。让学生谈感受接下来,日军又进攻了哪里,结果如何呢?教师伴随着学生回答,演示日军荣成湾登陆,于是海陆夹击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至此,清朝所谓“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能救中国吗?甲午中日战争结果是什么呢?《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双方的代表、内容是什么呢?教师出示“1895年4月”及会场、李鸿章、伊藤博文像、主要内容。结合地图背景中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从中国和日本(帝国主义列强)两个角度分析影响:一、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此点内容的危害辽东半岛是北洋门户,与山东半岛相合环抱渤海,南端是旅顺军港,割让其使京津安全直接受到威胁。台湾省是中国沿海第一大岛,包括本岛、澎湖列岛及其他大小岛屿七十多个,与福建省隔台湾海峡遥遥相对,具有极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这些地区割让给日本对中国有何危害?与《南京条约》相比,《马关条约》丧失更多的国土说明什么?二、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清政府当时的财政收入,一年不足九千万两。而这笔巨额赔款,相当于日本全年收入的三学生回答,妥协退让,避战求和。学生说出感想:日军残忍如禽兽,满清腐败无能,人民生灵涂炭;不忘国耻,落后就要挨打。学生回答:山东半岛洋务运动不能救中国,彻底破产。结果:清政府与日本议和,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又一个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学生思考、回答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讨论、分析:日本占据辽东半岛直接威胁了京津安全。占领台湾,不仅是掠夺了资源的宝库,而且又是侵略我国东南沿海各省的基地。说明领土主权受到更大的侵害教育思考能力培养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培养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培养倍多,其85%被日本政府充作军费。请同学们从中日两个角度谈谈这点内容的影响。与《南京条约》2100万元赔款相比,《马关条约》巨额赔款说明什么三、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这一点《南京条约》中有吗?请同学们讨论,在中国开设工厂,对日、中两国有何利弊?四、增辟通商口岸。《南京条约》开放哪些通商口岸?位置在哪儿?《马关条约》开放哪些地方?这些通商口岸位置在哪儿?比较后说说反映什么问题?通过上述分析,引导学生得出:《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教师指出,随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了。三国干涉还辽,学生自读。教师相应演示。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学生自读。教师相应演示。联系史实认识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讨论、分析:严重破坏了中国的财政,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为了还款,清政府加紧搜刮人民外,只得大借附有苛刻条件的“洋债”。另外,日本利用这笔巨款,大力发展军事力量,迅速发展成军事帝国主义,成为侵略中国的主要敌人之一。学生答:说明中国人民负担更加沉重。没有。日本可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从此,列强在中国直接投资开办工厂,剥削廉价劳力和掠夺原材料。严重阻挠了中国初步形成的民族工业的发展。《南京条约》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在东南沿海;《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长江流域;探究、合作交流探究、合作交流突破难点学生探究能力培养割的一部分,抨击“台独”。1895年,有人写出这样的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说明什么问题?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说明:掠夺从沿海深入到内陆。便利了日本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掠夺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特别是江浙两省的财富学生阅读,观看演示学生从已学知识中总结,发言国难当头,慈禧太后、李鸿章为首的投降派苟且贪安,醉生梦死搞“万寿盛典”,这一小撮人主持国家必败无疑。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还与统治者避战求和、妥协退让,清军军备废驰,部分官兵临阵逃脱等有关学生看板书,依老师的讲解总体把握本节课课堂小结2分钟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日本为实现称霸世界的野心,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经过黄海海战、辽东半岛战役、威海卫战役,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重点是黄海大战、《马关条约》的内容。布置作业1分钟课文探究题:1895年,有人写出这样的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说明什么问题?比较《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内容,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节课事件的内在逻辑和线索清晰,事件因果关系以及《马关条约》的危害可以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而黄海大战中致远舰为代表的清军将士浴血疆场和满清统治者的腐朽无能都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好教材,将这些教学资源钻研透,引领学生探究透,这节课就挺成功的。甲午中日战争1、战争爆发:1、日本目的:2、起止时间:3、名称由来:2、主要战役:1、黄海大战:2、辽东半岛战役:3、威海卫战役:3、《马关条约》:1、签约代表:2、签订时间:3、条约内容:4、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