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国学经典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国培计划(2013)——甘肃省农村中小学学科教师培训【内容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国学经典作品承载了中国人的哲学思想、伦理观念、审美理想和生存智慧,既包含丰富的知识,又具有深厚的内涵,更富于审美的情趣。阅读国学经典,无论对文化学习还是心灵熏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这些经典作品毕竟离孩子们生活的年代久远,读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还可能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我们可以通过语文教学这个纽带,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国学经典渗透教育。【关键词】国学经典语文教学渗透策略语文老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主要任务就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国学经典作品承载了中国人的哲学思想、伦理观念、审美理想和生存智慧,既包含丰富的知识,又具有深厚的内涵,更富于审美的情趣。阅读国学经典,无论对文化学习还是心灵熏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是,一味地让学生诵读会大大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因为这些文字毕竟离孩子们生活的年代久远,读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还可能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国学经典教育可以通过语文教学这个纽带渗透给学生,怎样渗透呢?我认为主要应做到以下几方面。1.“国学经典”的界定经典就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著作。国学经典是指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有极大影响,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作用,它包括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2.初中学生读经典的意义初中学生读经典就是让他们能从经典中读人,读人生,读智慧,读社会。经典重于文化与人文,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在于其所传递出的与人类普遍命运、终极关怀、人文思想所共通的精神价值,在于其作为民族、国家、社会可以藉此长传不断滋养后人的高尚品性与内质。人的素质应靠人文教育来培养。而阅读经典,应该是人文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环。中学时期,对于文字已经有了相对较好的理解能力,初中学生读经典,不但能培养其内涵,也可以对其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一定的导向。3.国学经典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3.1语文老师应该自觉研究“国学”,广泛地阅读些经史子集,作为平时语文教学有益的补充。语文老师要搞好语文教学与国学教育结合必须先从知识面上多研究传统文化,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现当代文学与语言教学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传统经典的滋养中提升人格和智慧,学习国学,传诵经典,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修炼和提升道德品质,这是国学教育的初衷和根本目标。国学修身做人的哲学讲究“诚意、正心、修身”和“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国学普及的核心内容。中学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教育,要着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可见,二者非但不矛盾,而是非常契合。3.2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经典的方法。3.2.1把人文经典当作主要读物。读什么书是学生时代就养成的习惯,现在的学生常对漫画、杂志、故事类的书比较感兴趣,一让他们读经典,他们常会唉声叹气,说经典乏味难懂,所以应让学生从小养成读经典的习惯,把经典当作最主要的读物。3.2.2用轻松的方式来阅读。应该以正确的态度,轻松的方式来阅读。只要有正确的态度,有兴趣,有自己的判断力,会活读就好。把阅读经典看作是一件轻松、简单、有效的事情。3.2.3绝不能将任何一个经典绝对化,神圣化。在阅读经典的同时,还要阅读生活这部“大书”,关心、参与现实生活的创造,在生活实践中加深对经典的理解。3.3将国学经典教育与语文教学有效链接。3.3.1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且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个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使中华传统文化得以光大。古往今来,大量的文学作品和文化典籍,既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同时也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语文教材从中精选的上百篇诗文佳作,虽然只是国学经典著作中的沧海一粟,但通过学习这些艺术珍品,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祖国丰富的语言文字知识,而且可以从不同时代、不同体裁的珍品中受到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的熏陶和人文精神的陶冶,感受到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脉搏。我们要立足新课程,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以如何宣扬教材所蕴涵的传统美德、如何品味和积累祖国语言文字、解读传统文化典籍、如何把传统文化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内涵、升华为做人的行为作为重点内容,设计好相关的语文学习的活动方案,为学生创造综合学习的机会,从而来寻求在平时语文教学中学习国学经典的途径和策略。3.3.2在语文教学中,给学生留出时间来诵读经典美文。可开设阅读课,利用晚读前20分钟时间开展阅读活动,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发给文言版本或白话版本的书籍,扩大阅读面。上午、下午课前10分钟预备时间,可利用校园广播进行国学经典的诵读。①在初一年级学习《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千家诗》等内容。②在初二年级进行《四书》、《五经》选读。③初三年级“经、史、子、集”泛读。④开设校园“百家讲坛”,让优秀学生上台讲解国学经典,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3.3.3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兴趣可促使学生主动地感知事物,并使注意力持久、观察敏锐、想象力丰富、思维活跃、思路开阔、记忆牢固、意志坚强、情绪高涨。总之,兴趣能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有生气、有成效。3.3.4要理解国学经典的内涵。平时国学经典教育中,我们总是偏重于诵读,忽略了理解国学的内涵。针对初中学生这一群体,可以开展“诗歌朗诵会”等活动。当学生所掌握的经典诗文达到一定的数量时,让学生对诗文经典名句进行分类整理:哪些是描写自然景观的,哪些是描写人文景观的,哪些是抒发作者的爱国情怀的……学生在整理的过程中,既可以复习记忆中的诗文名句,又为运用诗句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也就理解了诗句的内涵。同时针对国学中一些晦涩难懂的部分,语文教师可以侧重宣讲一些通俗易懂的传统美德的故事,如“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等等,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基本道德素质和行为习惯,使学生了解这些源远流长的国学经典所蕴含的丰富内容。国学经典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千百年传唱不衰。诵读它,可以修身养心,增加智慧,开启成功之门;诵读它,可以让人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享受快乐人生。在语文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国学经典教育是提升学生品性和修养的有效途径。经典作品,为孩子的内心世界涂下亮丽的底色。通过开展学生国学经典的诵读与学习,那些博大精深、睿智宏伟的国学经典,必将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学生阅历的增加而慢慢释放出浓醇的芬芳。分享到: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国学渗透[摘要]语文教学是传承国学传统文化的载体,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先进文化,提高国民素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完善课堂教学方法,加强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来渗透国学经典,帮助学生寻找到我们的文化之根。[关键词]语文教学国学文化之根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方面的有着重要的作用。其目标之一就是“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深化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体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进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自豪感”,也强调了“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在尝试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经典文化一、完善课堂教学方法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好的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深入到国学的学习中。如在讲解《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师就可以播放一段《星愿》,优雅的歌声叫人沉醉,这样学生很容易体会故事主人公的情感,这样的导语能让学生在优美的画面悦耳的音乐中感受古典文化的魅力,激发了学生学习宋词的兴趣和渴望。易中天在评述于丹讲解的《论语》时说,“于丹表达的方式现代、人性,她用一些实例来解读《论语》,更通俗易懂。”对国学经典的教学,要让学生感到有兴趣,有新鲜感,需要增加叙述的说服力,就离不开让事实来说话。让具体的例子说话。如《诗经第四》:“诗言志是一句古话,诗,这个字就是‘言’和‘志’两个字合成的。但古代所谓‘言志’和现在的所谓‘抒情’并不一样,那时‘志’总是关联着政治或教化的。春秋时通行赋诗,在外交的宴会里,各国使臣往往得点一篇诗或几篇诗叫乐工唱。这很像现在的请客点戏,不同处是所点的诗句必加上政治的意味。这可表示这国对那国,或这人对那人的愿望、感谢、责难等等,都从诗篇里断章取义。断章取义是不管上下文的意义,只将一章中的一两句拉出来,就当前的环境,作政治的暗示。“好文自应琅琅读”,“教学千法读为本”。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指导学生诵读经典,通过琅琅诵读让学生积累典型的语言材料,逐步形成涵咏体悟的习惯,最终养成一定的语感,积淀鲜活的语言。对于经典文学作品的课堂教学,首先要先读后析。文章的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与其多“讲”,不如让学生多朗读。我国历史上有无数名垂青史的大学者、大作家朗读感悟的事例,如扬雄“读千赋”,杜甫“破万卷”。诵读、熟背国学经典激发了学生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深奥的古诗、古文会变成直观的图画、生动的故事,学习起来论文联盟不再枯燥乏味。国学经典的学习不能让学生在狭窄的圈子里窒息自己,丧失学习国学的兴趣,而要以“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无穷魅力,给学生一个表演的平台对学生走进书中认真阅读是大有裨益的,它可以促使学生由“要我读”的观念朝“我要读”转化,进而带动语文能力的提高和人文素养的提升,并且真正让阅读成为学生终身的需要。二、加强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因此,语文教师自己首先要会背诵大量诗词,语文教师绝不能仅仅止于课本上的国学经典篇目,要大量补充国学经典篇目,教师的古文底子是打好学生古文底子的前提。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自觉、主动补好古文这一课。其次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语文新大纲要求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强调文学教育,也就要求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必须要具有文章鉴赏能力。否则,不可能全面贯彻、落实新大纲新教材中的文学教育的要求。只有热爱阅读的教师,才能充实自己的课堂,体验学生阅读的甘苦,找到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的话题,及时向学生推荐有益的读物,成为学生阅读的榜样。对学生经典阅读的困难多作些了解,对阅读现状多作些分析,对阅读的热点与盲点多作些理性思考,才能积极有效地消除经典阅读的障碍,掌握指导发言的主动权,从而有效地构建指导者与阅读者对话的平台。总之,语文教学是担负着传承传统文化的重大职能的。它传递着许多超越时代而且相对稳定的优秀文化内容,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过程。我们应该在语文教学中去帮助学生找寻文化之根。实施方案为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中学生品德修养,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按照《滕州市中小学校特色品牌创建项目》要求,从2010年10月份开始,我校实施国学经典教育特色品牌创建活动,特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