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药物毒理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药物毒理学:一门研究药物对机体有害作用及其规律的学科。主要包括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临床试验以及临床合理用药。LD50半数致死量,即能够引起50%试验动物死亡的药物浓度或者剂量。ED50(medianeffectivedose)半数有效量,即能使50%动物治疗有效的的药物浓度。治疗指数(therapeuticindex)TI=LD50/ED50.半数致死量与半数有效量的比值。通常TI大的药物比TI值小的药物更安全。安全范围(marginofsafety)ED95~LD5或者ED99~LD1之间的距离。该值越大越好毒物:(toxicant):通常是指人工制造的有毒物质,广义上可涉及合成或者生物类药物。毒素(toxin):一般是指天然存在的毒性物质,如蛇毒、箭蛙毒、砒霜等。靶部位(targetsite):机体吸收药物后,被药物造成损害的部位。量反应(gradedresponse)毒性效应强弱和呈连续性增减的量变的反应。质反应(all-or-noneresponse)毒性效应只能用全或无、阴性或阳性表示的反应。变态反应(allergicreaction)是一类免疫反应。非肽类药物作为半抗原与机体蛋白结合后,经敏感化过程而发生的反应,也称为过敏反应。常见于过敏体质的病人。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sy)药理遗传异常,对某些药物反应异于常人。通常反应严重程度与剂量成比例,药理拮抗药解救可能有效。但其不是免疫异常反应,因此没有预先致敏过程。毒性反应(toxicreaction)在剂量过大或者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对用药者靶组织(器官)发生的危害反应。迟发性毒性作用(delayedtoxicity)毒性作用在给药很久以后才出现。如母亲为了防止流产服用了己烯雌酚,胎儿在子宫内接触到了药物,女婴可能在20~30年后患阴道癌。不可逆性毒性效应(irreversibletoxiceffects)药物毒性作用一旦出现变不可逆转的现象。如神经细胞的损伤一般是不可逆的。脂肪肝(fattyliver)肝脏的脂质含量超过总重量的5%的肝脏。也称脂肪变性。特殊毒性给药时间较长或在特殊条件下才会出现的发生率低但造成严重后2果的毒性反应。胚胎毒性(embryotoxicity)药物对胚胎的选择毒性作用。致畸性(teratogenicity)指药物等外来物引起胚胎永久性结构或功能异常或缺陷的特性。致畸剂(teratogen)指具有致畸性并且使出生缺陷发生率明显增加的物质,不单纯指药物。母体毒性(maternaltoxicity)药物仅对怀孕母体的毒性作用。致畸指数(teratogenicindex)药物对母体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于最小致畸剂量之比,通过动物实验获得。值越小越安全。突变(mutation)是一种遗传状态,指可以通过复制而遗传的DNA结构的永久性改变。遗传毒理学(gentictoxicologe)是遗传学的分支,是研究各种环境因素对机体遗传物质以及活细胞遗传过程的作用,并阐明遗传苏醒对机体健康后果以及作用机制的一门学科。直接致癌物指进入机体后不需经代谢活化,直接与细胞生物大分子(DNA、RNA、蛋白质)作用而诱发癌变的化学物质。如各种致癌性烷化剂和某些金属致癌物等亲电子反应物。间接致癌物指进入机体后需经细胞内微粒体混合红能氧化酶系统等代谢活化后才具有致癌性的化学物质。一般历程是:前致癌物→近致癌物→终致癌物促癌物本身无致癌性,但可与致癌物协同作用,促进癌的发生的物质;或在致癌物作用之后,反复作用于细胞,加速癌症的发展。诱变剂凡是能引起突变作用的物质称为化学诱变剂。成瘾性(addiction)精神活性物质与机体长期互相作用下造成的一种精神状态,其核心特征是强强迫性觅药和持续性用药,目的是为了获得欣快感或是避免戒断症状引起的不适感。身体依赖性(physiologicaldependence)又称生理依赖性。是指反复用药后,机体调整内稳态而出现一种新的平衡状态。处于适应态的患者需要持续用药以维持这种平衡;一旦突然撤药将出现戒断症状。精神依赖性(psychologicaldependence)又称心理依赖性。是指用药后能使人产生欣快感,并在精神上趋势该用药者形成一种周期性或连续用药的欲望,产生强迫性用药行为,以获得满足感或避免不适感。精神依赖者断药后不出现生理戒断症状。戒断综合征(abstinencesyndrome)是指机体在长期大剂量接触某种精神活性药物后,突然停药或减少用量或应用受体阻断剂所引起的一系列体征和3症状。美沙酮替代疗法:用半衰期较长,作用维持时间长,耐受性和成瘾性发生缓慢,停药后戒断症状轻的美沙酮代替各种阿片类成瘾的脱毒治疗方法,现已普遍采用。二、问答题1.创新药物的临床前研究包括哪些药物毒理学的研究内容?优良的临床前毒理研究包括急性毒性、长期毒性、特殊毒性和其他有关毒性试验。一、安全药理学试验:核心组合试验、追加和补充试验。核心组合试验研究受试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重要生命功能的影响。追加是在对已有的临床试验结果产生怀疑后后追加的对上述系统的深入研究。补充是指除上述系统外其他系统功能的影响的研究。二、急性毒性试验:24H内一次或多次给予动物受试药物后观察所产生的毒性反应。三、长期毒性试验:连续给药14D后观察药物对动物的毒性反应。2.从临床应用角度,药物毒性作用①包括哪些类型,②这些类型的含义和特点如何?①、变态反应。也称过敏反应,是非肽类药物作为半抗原与集体蛋白结合后,经过敏感化过程而发生的反应,常见于过敏体质病人。特点是反应性质与药物固有的效应以及所用剂量均无关,用药理拮抗药无效。②、毒性反应。是指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对用药者靶组织(器官)发生的危害性反应。特点是一般比较严重,但可以通过临床前药物安全性评价预知避免。③、致癌性。药物的致癌性主要是通过损伤遗传物质产生肿瘤,也可以4通过非遗传物质损伤途径产生。还可以是迟发的反应。④、生殖毒性和发育毒性。生殖毒性主要是针对育龄人群,用药后对生殖系统、与生育有关的神经系统或内分泌系统产生的毒性效应。发育毒性则特指孕期用药,药物直接对胚胎产生的影响,可体现为胚胎器官形成期接触药物出现的形态畸形,或其他发育阶段接触药物,出现的功能异常或发育迟缓为主的毒性反应。⑤、致突变与遗传毒性。主要关注用药后对遗传物质引起的损害。⑥、特异质反应。个体药理遗传异常,对某些药物反应异于常人。通常反应严重程度与剂量成比例,药理拮抗药解救可能有效。但其不是免疫异常反应,因此没有预先致敏过程。3.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研究的目的是什么?它存在哪些局限性?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研究目的是确保临床用药安全,但人不能完全排除新药上临床时的风险。一、新药本身产生的新的药理毒理学特征,可能超出了人们现有的预测水平。二、另一方面来自现有毒理学评价手段,可能不能完全适应新药评价的需要,动物实验还存在很多缺陷。有以下五点:①、试验动物和人对药物反应的种属差异。②、试验动物的数量有限,难以发现发生率低的毒性反应。③、常规毒性试验所用的动物多系实验室培育的品种,反应较单一,而临床病人很广泛且对药物的敏感性各不相同。④、毒性试验所用的动物多是健康的,而临床用药病人可能有多种疾病。5⑤、动物毒性试验中采用大剂量的做法也与临床用药相差甚远,特别是毒性低给药量很大的药,实验结果可能会产生假象。4.毒代动力学的概念和研究的目的是什么?毒物代谢动力学(TK)是指运动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原理和方法,定量地研究在毒性剂量下药物在动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过程和特点,今儿探讨药物毒性的发生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通过这一过程的研究,了解药物在体内被吸收的程度,蓄积于何种器官,体内排泄的速度和途径等,对阐明其在体内可引起的损害作用具有重要意义。5.药物引起的肝损害的有哪些主要的类型?相关的毒理机制是什么?①、肝细胞死亡。许多肝脏毒性药物可以直接损伤肝细胞,大致细胞变性坏死。药物所致的肝细胞损伤的毒性机制一般有:脂质过氧化、不可逆地与大分子结合、钙内环境失调以及抗体介导的免疫攻击。②、脂肪肝。导致脂质在细胞中聚集的潜在化学作用有:脂蛋白合成抑制、甘油三酯与脂蛋白结合降低、VLDL转运受阻、经由线粒体的脂质氧化损害、脂肪酸合成增加。③、胆汁淤积。有些胆汁淤积是由各种严重的肝细胞损伤所致。当肝脏受损时,可继发引起胆汁淤积。许多药物可以引起肝坏死并伴有少量胆汁淤积;有些药物可产生原发性胆汁淤积同时伴有肝坏死;而一些药物引起胆汁淤积却无肝细胞损伤。④、血管损伤。肝脏血管内皮细胞也是肝毒性药物的潜在靶位,肝内血6流受阻继而引发组织缺氧,导致肝脏坏死或者充血性肝纤维化。紫殿肝是另一种血管损伤,其毒性机制目前不明。⑤、肝纤维化。慢性肝损伤晚期常可以引起胶原纤维蓄积而导致纤维化,最常见的例子是长期饮酒。⑥、过敏性肝炎。有两种类型。一是胆汁淤积型,以氯丙嗪为代表。二是以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形式存在,与病毒性肝炎类似。⑦、肝肿瘤。亚硝酸盐、性激素、合成抗氧化剂、药酶诱导剂如苯巴比妥和具有遗传毒性的药物均有产生肝脏肿瘤的可能。6.反映肝脏损害的血液生化检查指标主要有哪些?①、血清白蛋白。肝脏损伤后肝脏合成血清白蛋白能力降低,白蛋白含量与有功能的肝细胞数量呈正比。②、凝血酶原时间。肝脏合成很多凝血因子,其受损后可导致凝血时间变长。③、血清胆红素。急性肝损伤、胆汁淤积性损伤或胆道梗死时,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④、燃料廓清试验。试验设计染料被肝脏清除以及其从血液中消除的速率。⑤、药物廓清试验。设计是基于肝脏损伤对生物转化的影响。⑥、血清肝脏酶测定。血清酶指标主要有ALT、AST、ALP和GGTP等7.有哪些类型的常用药物对肾脏有毒性作用?机制如何?①、NSAIDs(非甾体抗炎药)。第一种情况是使用大剂量NSAIDs后7引起的急性肾功能衰竭,机制可能是正常情况下具有血管扩张作用的前列腺素被NSAIDs抑制后,体内的儿茶酚胺和血管紧张素占优势,导致肾血流量减少和肾局部缺血。第二种情况是长期使用NSAIDs后造成不可逆的肾毒性。机制尚不明。②、氨基苷类抗生素。氨基苷类抗生素的肾毒性发生,是由于本品主要经肾排泄并在肾皮质蓄积。③、第一代头孢。其机制是近曲小管有机离子转运系统将其分泌进入肾小管,达到具有毒性的高浓度。随着肾小管内头孢浓度降低,毒性减弱。④、马兜铃酸肾病。⑤、其他药物,如四环素类、两性霉素B、环孢素等。8.检查药物肾脏毒性的主要指标有哪些?①、肾小球滤过率(GFR)。如血清尿素氮和肌酐是GFR的两项常用指标。②、肾血流量。9.为什么钙通道阻断剂在抑制心肌收缩力时,通常并不出现骨骼肌麻痹?心肌细胞收缩所需要的Ca2+除从终池释放外,还需要由细胞外液通过心肌横管输送Ca2+补充。心肌横管的直径是骨骼肌横管的五倍,其容积也比骨骼肌横管大25倍,且横管内有大量带负电荷的粘多糖,能结合较多的Ca2+。所以阻断了Ca2+的传递不会出现骨骼肌麻痹。10.药物对心血管毒性作用的主要靶点或途径有哪些?①、改变Na+通道,Ca2+、K+通道稳态。8②、β肾上腺素受体③、磷酸二酯酶、Na+-K+-ATP酶等④、线粒体DNA聚合酶11.强心苷诱发心律失常和视觉异常的毒性作用机制是什么?强心苷可与Na+-K+-ATP酶结合并抑制酶的活性,细胞内Na+增多,通过Na+-Ca2+交换,使得Ca2+内流增多或者外流减少。Ca2+增多从而诱发心律失常。同时强心苷还可以兴奋迷走神经。强心苷类:抑制视网膜Na+-K+-ATP酶,引起视觉异常。12.心肌受损的酶学和蛋白生化检查的主要指标有哪些?各有什么意义?一、心肌酶谱。①、乳酸脱氢酶。当心肌、横纹肌、肾脏等组织损伤时,乳酸脱氢酶可向外周血液释放,血液中含量增高。但其特异性不高。②、天门冬氨酸转氨酶。当肝脏、心肌损伤时,即可大量释放入血,在血清中浓度迅速增加。因其特异性不高,在评价心肌毒性时作为辅助手段。二、心肌蛋白①、肌红蛋白。当心肌和横纹肌损伤时,血液中含量增加。因为肌红蛋白的敏感性高故而是评价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