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抛储与收储对糖价的影响市场经济下虽然说商品价格由其自身供求决定和调节,但为了更好地保护低层(农民)的利益和稳定市场和抑制投机行为,调控成了必要的工具和手段,当然这是在市场脱离正常轨道的情况下。糖这个商品涉及的产业链条中,上游是蔗农、下游是食品等消费商。上游涉及的是农民的利益,下游涉及的最终也是广大平民的消费。因此,国家在某些特殊时期就会采取收储或放储来调节价格、稳定市场。这里对国家储备糖的作用、及其对白糖价格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对收放储的时机进行简单的探讨。一、国家储备糖的“来龙去脉”及作用简介国家储备的职责就是起到蓄水池的作用,通过政府的运作,直接传达政府对白糖的调控政策。而这些政策的背后目的就是响应国家整体经济政策,理顺市场价格,烫平减缓甘蔗的三年丰产和三年减产的过激波动,指导市场预期,提高蔗农的收入。这是国储与地方储备以及企业联合自救的本质区别。国家储备糖的来源:1、糖价较低时,保护农民利益收购而来。2、国家通过进口而储备。国家储备糖的来源起到“收”的作用,一方面可以起到保护农民或糖厂的利益;一方面可以通过进口调节国家储备糖的库存,保证供应,从而稳定市场。储备糖在保障市场供应,稳定食糖价格,保护生产者与消费者利益等方面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这就是“放”的作用。国家抛售国储糖的原因在于:1、增加市场上的糖供应量,抑制糖价格过快增长,调控市场。2、食糖有保质期,到期前适当轮出。放储与收储给市场带来的影响也较为明显和明确。保证市场供应,价格稳定是国储糖调控的宗旨,那么供应保证了,价格自然也就不会暴涨了,而会不会下跌呢?如果在正是抛储前价格已经回落放储价格之下,自然会流拍,价格始终还会回到这个价格之上,如果正式成交之前或者抛储期间,价格保持平稳,但在抛储价格之上很多,后市价格必将有所回落,而如果价格被炒作,不理会抛储带来的压力,那么国储糖入市之后将对价格形成最大的打击,这里所谓的“打击”是指对价格的牵制和对投机行为的“报复”。所以国家储备糖的收放储在一定程度上是具有良好作用的,这种作用并不一定马上起到应有的效果,但在中长期来讲,却能起到平稳、有效的作用。二、国储糖收放对糖价的影响本文分析了2004年以来的国家储备糖的收放储对糖价影响,分别指出了短期及中期收放储对糖价的影响。(收放储数据及时间为2003年——2010年7月16日)(一)、收放储的中长期影响1、收储的影响国储糖的影响在糖市上的作用十分深远,收储表现在支撑作用上。早在2003年2300元/吨的收储效应最终体现在后期的翘尾回应。2007年3500元/吨的收储使得榨季末期广西现货大涨并触及4500元/吨,而当年却很难收到糖。2008年3300-3500元/吨的收储同样使得广西现货价格从2800元/吨回升到了榨季末期的3000元/吨以上。2009年再度3300-3500元收储继续刺激着糖价上行并涨到了4200元/吨的放储警戒线。2、放储的影响而放储之年,国储糖主要从供应量上进行调节,最终达到价格相对平稳之目的。2004年开始的放储较好的保证了糖价平稳运行在成本之上的同时也满足了终端接受的价格,消费保持平稳增长。到了2006年价格由于产量大减消费倍增等多方因素暴涨至5500元/吨,国储糖顺价依次按3800元/吨起拍价出库,最终糖价震荡回落到该位置附近保持长时间的调节。市场就是市场,价格下跌,产量再次剧减,导致2009年糖价的再度大涨。2009年年底价格已超5000元/吨以上,国储糖再度起到抑制价格、平稳市场作用,糖价在2010年没有再度上涨而是保持在了5500元/吨以下。(二)、收放储的短期影响在研究收放储对糖价的短期影响时,统计对象为郑糖指数期价(如果是2006年1月5日白糖上市前的收放储则以广西南宁现货价格为标准)。以下收放储表格中的单位分别为:万吨、万吨、元/吨、%。1、放储对糖价的影响在24次的放储中,有15次糖价出现涨,9次糖价出现下跌。放储过程中,62.5%的概率下糖价出现反向上涨。而反向变化的涨跌中,变化幅度超过2.0%的有8次,占反向波动次数的53.3%比例。变化幅度超过6%有4次,占26.7%。其中有1次反向变化超过10%,此次变化为2004年8月17日的放储。2003/04年度全球食糖产量将比上一年度减少4.6%。食糖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亚洲和大洋洲国家产量下降。食糖消费量稳步增长,同比将上升1.6%。食糖期末库存回落到3619万吨,下降了10.8%。在供求关系作用下,白糖当时价格处于上升阶段。而按照俗语“七死八活九回头”的说法,2004年8月份的放储情况下,糖价出现反向超过10%的变化是可以理解的。在反向变化中,平均反向波动幅度为3.55%;在同向变化中,平均同向波动幅度为2.81%。可以看出,放储对糖价的短期影响并不同步,很大程度上甚至是反向的。而反向变化的平均幅度甚至超过同向的平均变化幅度。2、收储对糖价的影响在10次的收储中,有5次糖价出现涨,5次糖价出现下跌。收储过程中,50%的概率下糖价出现反向下跌。而反向变化的涨跌中,变化幅度超过2.0%的有5次,占反向波动次数的100%比例。变化幅度超过6%有2次,占40%。这2次分别是2008年1月15日和2008年4月22日的收储。由于2008年年度当时的供求关系表现为严重的供过于求状态,当时国内食糖产量创下1484万吨的历史新高。在反向变化中,平均反向波动幅度为4.52%;在同向变化中,平均同向波动幅度为3.08%。可以看出,收储对糖价的短期影响稍微不同步,较大程度上甚至是反向的。而反向变化的平均幅度超过同向的平均变化幅度。小结2003年以来的国家储备糖的收放储对糖价的影响,笔者认为,24次小的放储中,糖价出现62.5%的反向短期变化情况;而10次小的收储中,糖价有50%的同向短期变化情况。这说明收放储对糖价的短期影响并未有良好的效果,这可能与收放储情况下的供求矛盾以及当时的投机心理动向有关。另外,收储带来的糖价短期变化的平均波动幅度超过放储带来的影响。而在9次大的收放储中,仅有2次未起到明显效果,分别是2005年的放储和2008年的收储。从时机上讲,有3次未能起到“及时”的效果,分别是2005年的放储、2008年的收储和2009年的放储。其余的收放储情况均能及时和明显地起到效果。这说明国家的储备糖对糖价的中长期调控作用是值得信赖的。如下图:(此图走势为2003年1月1日——2010年7月16日;收放储时间为2003年1月1日——2010年7月16日)另外,从2003年以来的收放储情况来看,一般收放储时间持续为1.5——2年。因此笔者推断2009年年底以来的放储动作将可能持续到2011年年初。如果2011年年初仍有放储情况,那么就说明糖价在2011年年初左右还有高点,这说明2010年的糖价很可能将处于高位震荡运行中。三、国储糖收放时机探讨——应结合当时糖市的供求情况从上述的结论中可以看出,收放储的持续时间之合为3——4年,这与甘蔗的增减产周期大致吻合。这说明收放储也具有一定的周期规律性,当然这主要是因为供求关系的主导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国家储备糖的收放时机最重要的就在于要结合当时糖市的供求状况来决定。从周期角度,国储糖不应在刚开始减产就开始抛储,因为这样不利于恢复产能。只能逼农民大灾后减产、减收、破产,然后就破坏了社会的稳定。所以抛储时机应选择通货膨胀抬头、国内价格严重高于进口价格、减产周期的末期或增产周期、市场严重缺糖的时候。同样,国储糖的收储也应该选择在增产周期中后期、糖价低迷、国内价格严重低于进口价格时进行。另外,国家的收储、放储之后应有后续的手段,否则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比如收储之后,应考虑到糖的保存期,后期必然要面临轮库(出库)的行为,这样到时候市场可能面临压力。而放储方面,要考虑当前价格与进口价格的对比,如果国内价格严重低于进口价格,那么就可能造成大规模的白糖出口或走私,这样巨大的差价将使得国储不可能通过进口来补充国储库存。总之,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价格由其自身供求等关系决定。国储糖通过政府运作,直接传达政府对白糖的调控政策,从而起到稳定和抑制糖价脱离正常轨道运行的效用。2003年以来,国储糖的收放总体上能起到较好的关键作用,但在某些时候的收放储动作仍有待改善。2009年年底的抛储行为有些过早,也导致当时国内外糖价价差的进一步扩大,从而使得截止2010年的前5个月的出口量同比猛增103.9%的“怪现象”,这种情况直接进一步“恶化”了国内食糖供求关系。笔者认为,从本次食糖减产周期角度来看,国储糖的放储应从2010年一季度(3月份左右)开始,方是较好的时机和行为,同时放储的行为可延续至2011年3月份或食糖价格回落至4200元/吨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