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农业大学生物标本馆参观报告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生物标本馆参观报告参观人:卢烨土管15120215106名称:中文学名中华鲟【zhōnghuáxún】拉丁学名AcipensersinensisGray,1834别称鲟鱼,鳇鲟,大癞子,黄鲟,着甲,腊子,覃龙,鳇鱼,鲟鲨,大腊子二名法Acipensersinensis英文名Chinesesturgeo生物学特征:中华鲟体梭形,头部和身体背部青灰色或灰褐色,腹部灰白色,各鳍灰色。全身无刺,只靠少量硬骨和背部一列、体侧和腹部各两列共五列漂亮的骨板及软骨脊椎支撑起庞大的身躯。背鳍前骨板一般为8~16块,背鳍后0~3块,体侧为26-42块,腹侧8~16块。头大呈长三角形,头背部骨板光滑。眼睛以前部分扁平成犁状,并向上翘。口在头的腹面,成一条横裂,口能够自由伸缩。上下唇具有角质乳突。口前方并列着4根小须。眼睛很小。眼后有喷水孔。鳃孔大,鳃膜与峡部相连。鳃耙呈短柱状,薄而尖,14~28枚,一般为18枚左右。幼体骨板之间的皮肤光滑,没有鳞片;成体较粗糙。头部皮肤布有梅花状的感觉器一陷器。背鳍1个,靠近尾鳍,后缘凹入,背鳍条49-59。尾鳍的上叶长下叶短,成为一个歪形尾鳍。偶鳍具宽阔基部,背鳍与臀鳍相对。腹鳍位于背鳍前方,鳍及尾鳍的基部具棘状鳞。全身骨骼为软骨质。肠子的构造很奇特,里面有7-8个漏斗状的螺旋瓣。肛门和泄殖孔位于腹鳍基部附近,输卵管的开口与卵巢远离。[2]成鲟可达四米多长,体重近千斤,居世界27种鲟鱼之冠。据文献记载最大体重达560公斤,被誉为“鲟鱼之王”,素有“长江鱼王”美称。一般成熟雄鱼重80市斤以上,雌鱼重240市斤以上。为生长迅速的大型鱼类,四川渔民有“千斤腊子,万斤象”的谚语,腊子即指中华鲟寿命长达百岁。一般雄性中华鲟生长到9岁以上达到初次繁殖年龄,鲟体长可达1.7米,体重50公斤以上,雌性中华鲟生长到14岁以上初次性成熟,体长可达2.3米,体重120公斤以上。栖息环境:华鲟为大型江海洄游性鱼类,栖息于近海水域,性成熟后洄游至江河上游产卵繁殖。幼鱼随江河而下,次年5-6月间抵达河口进行生理调节、索饵育肥,8-9月入海生活直至性成熟后进行溯河生殖洄游。生长迅速,但性成熟较晚。产卵期为秋季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产粘着性沉性卵,成熟卵椭圆形,绿褐色。中华鲟形态威猛,个体硕大,寿命较长,最长命者可达40岁,是淡水鱼类中个体最大、寿命最长的鱼。中华鲟进江后,必须在江里滞留一年,于第二年10月到达产卵场所。在这一年里,中华鲟并不是一直溯江而上,而是时游时停,有时在河道坑洼处潜伏几天不动。第二年秋季上溯至江河上游水流湍急、底为砾石的江段繁殖,繁殖群体聚集于产卵场繁殖。中华鲟为底栖鱼类,属于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杂食性鱼类,主要以一些小型的或行动迟缓的底栖动物为食,包括虾蟹、鱼类、软体动物和水生昆虫等。因生活环境的不同食物种类也有所不同,幼鱼在长江中、上游江段主要以摇蚊幼虫、蜻蜓幼虫、蜉蝣幼虫及植物碎屑等为食,到了河口咸淡水域中的幼鱼则以虾类、蟹类及小鱼为食。亲鱼洄游期间不摄食。在长江口外近海水域,中华鲟摄食强度增大,通常在3~4级,食物以鱼和蟹为主,还有虾和头足类等。分布范围:中华鲟是现存鲟形目中唯一跨过北回归线的种类,曾主要分布于朝鲜半岛西海岸以南的沿海地区和各大江河,中国长江干流金沙江以下至入海河口,其他水系如赣江、湘江、闽江、钱塘江和珠江水系均偶有出现,以长江出产较多。但目前仅长江中下游及近海水域尚有发现,其他江河中已经绝迹。名称:中文学名大熊猫拉丁学名Ailuropodamelanoleuca别称猫熊、竹熊、银狗、洞尕、杜洞尕、执夷、貊、猛豹、食铁兽生物学特征:大熊猫(学名:Ailuropodamelanoleuca,英文名称:Giantpanda),属于食肉目、大熊猫科的一种哺乳动物,体色为黑白两色,它有着圆圆的脸颊,大大的黑眼圈,胖嘟嘟的身体,标志性的内八字的行走方式,也有解剖刀般锋利的爪子。栖息环境:大熊猫栖于中国长江上游的高山深谷,为东南季风的迎风面,气候温凉潮湿,其湿度常在80%以上,它们是一种喜湿性动物。大熊猫生活的6块狭长地带,包括岷山、邛崃山、凉山、大相岭、小相岭及秦岭等几大山系,横跨川、陕、甘3省的45个县(市),栖息地面积达20000平方公里以上,种群数量约1600只,其中80%以上分布于四川境内。它们活动的区域多在坳沟、山腹洼地、河谷阶地等,一般在20°以下的缓坡地形。这些地方森林茂盛,竹类生长良好,气温相对较为稳定,隐蔽条件良好,食物资源和水源都很丰富。[8]大熊猫生活在海拔2600~3500米的茂密竹林里,那里常年空气稀薄,云雾缭绕,气温低于20℃。一些其他的因素也会影响野外大熊猫的分布和密度:竹子、地形、水源的分布,是否有藏身处和哺育幼仔的巢穴以及山势等。人为的干扰是现今影响大熊猫分布的主要因素。[2]大熊猫具有不惧寒湿,从不冬眠的性格。哪怕气温在-4~14℃它们仍然穿行于被白雪压得很厚的竹丛中。它们也不怕潮湿,总爱在湿度80%以上的阴湿天地里生活。[9]分布范围: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种,现存的主要栖息地是中国四川、陕西和甘肃的山区。名称:扬子鳄生物学特征:体型扬子鳄身长1—2m,头部扁平,吻突出,四肢粗短,前肢5指,后肢4趾,趾间有蹼爬行和游泳都很敏捷。尾长而侧扁,粗壮有力,在水里能推动身体前进,又是攻击和自卫的武器。[3]它们的头部相对较大,鳞片上具有更多颗粒状和带状纹路,眼睛呈土色。体重约为36公斤。它们的头部相对较大,鳞片上具有更多颗粒状和带状纹路。扬子鳄鳞甲本质上与真皮鳞类似,而形成方式与鸟类羽毛的发生有相似之处。器官皮肤腺有3种:背腺、泄殖腔麝腺和下颌腺。背腺仅在胚胎或幼鳄背中线左右两侧第2行鳞片下呈对称分布,以后出现不对称的退化,至成体时则呈不对称分布,因此是一种退化器官。泄殖腔麝腺和下颌腺均属全泌腺,其功能与交配和繁殖有关。扬子鳄舌腺有简单的单管腺和复杂的复管泡状腺2种类型,主要分布于舌尖及舌背中线两侧的固有层内,具滑润食物和排泄氯化钠的功能。连续低温孵化将抑制舌腺的发育或阻止舌腺的形成。成年扬子鳄味蕾集中分布于舌中部,而胚胎期,于孵化第48天才开始发生,除舌尖最前部外,其余舌表面都有不同发育阶段的味蕾,这可能也是一种退化现象。扬子鳄食管上皮为复层柱状纤毛上皮,上皮表层细胞由柱状纤毛细胞和杯状细胞组成,其发生与鸟类有类似之处。扬子鳄胃上皮,在胚胎期曾一度出现过杯状细胞,随之凋亡。胃腺有2类,贲门腺及幽门腺为单管腺(少数也有分枝),胃腺为分枝管状腺,它们均由胚胎时期的胃上皮向固有膜内陷形成。组织化学研究表明,贲门腺和幽门腺主要由粘液细胞组成,但在腺管底部也可能具有壁细胞和主细胞;胃底腺细胞组成与哺乳类相似。相比较哺乳动物,扬子鳄小肠肠壁缺少粘膜肌层,绒毛由固有膜向肠腔突入或由上皮向固有膜内直接凹陷形成,小肠腺主要分布于十二指肠的前段,孵化第52天,小肠绒毛上皮和大肠皱襞上皮中才出现明显的杯状细胞。扬子鳄肝和胰细胞超微结构及其形成方式与鸟类基本一致。扬子鳄呼吸系统中气管和支气管的粘膜层含有纤毛细胞、粘液细胞和基细胞3种细胞,而在胚胎期,气管和支气管上皮中只能区分为亮细胞和暗细胞2种,其纤毛细胞和粘液细胞可能是在孵出后形成的。但肺上皮中纤毛细胞在孵化第46天时已明显形成。其肺上皮Ⅰ、Ⅱ两型细胞、喉的组织结构及形成过程与哺乳类较相似。作者对扬子鳄胚胎外周血液研究发现,血细胞的类型和形态可明显地分为2个时期,孵化第40天之前各型血细胞幼稚细胞所占比例大,而第40天后则幼稚细胞所占比例很小,这与其骨髓在孵化第40天之前形成相符合。扬子鳄肾脏结构与其它爬行类相似,但其近曲小管和收集管上皮细胞中不具有质膜内褶,远曲小管上皮细胞有少量质膜内褶,这与其淡水生活相吻合。生理扬子鳄的组织结构特点和生理变化规律与生活习性及生活环境相适应。如发达的嗅觉、视觉和听觉与陆上捕食、营巢等行为相适应,特殊的肺小腔结构及味蕾构造又具有适应水生生活的特点,血糖浓度的季节变化与扬子鳄的冬眠期、活动期或繁殖期的周期性交替相适应。扬子鳄胚胎学研究对于探讨扬子鳄的系统进化,确认其分类地位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证据。如扬子鳄胚胎早期的胃上皮出现过杯状细胞,说明扬子鳄与较低等的两栖类动物亲缘关系甚远;鳞甲及喉腔的形成方式等又提示我们,扬子鳄与鸟类和哺乳类均有相类似之处;背腺的发生及退化过程进一步证实了扬子鳄与密河鳄具有相当近的亲缘关系,二者具有共同的祖先,但成年密河鳄仍具有两侧对称的背腺,据此推测,扬子鳄比密河鳄可能具有更高层次的分类地位,或者说密河鳄是一种比扬子鳄更为古老的鳄类。栖息环境:扬子鳄喜欢栖息在湖泊、沼泽的滩地或丘陵山涧长满乱草蓬篙的潮湿地带分布范围:扬子鳄主要分布在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湖泊、水塘和沼泽中。名称:金丝猴生物学特征:金丝猴的共同特征为鼻孔大,上翘,唇厚,无颊囊,这是为了适应高原缺氧进化而来。其中川金丝猴毛色为金黄色,肩背具长毛,尾与体等长或更长,成年雄体长平均为680毫米,尾长685毫米;黔金丝猴体型近似川金丝猴而稍小,但尾较之更长,体长为637~690毫米,尾长846~905毫米,体背灰褐,有的具黄的色调;滇金丝猴身体较川金丝猴稍大,体长740~830毫米,尾相对较短,略等于体长,约510~720毫米,身体背面、侧面、四肢外侧,手、足,和尾均为灰黑色。在背面并具有灰白色的稀疏长毛。颈侧、腹面、臀部及四肢内侧均为白色;怒江金丝猴通身黑色,只有面部、胸部和会阴部有点白色,体重一般在20~30千克,稍大的在35~45千克,体长在1.2米左右;越南金丝猴体形较小,胸部、腹部为黑色,四肢内侧浅黄色;缅甸金丝猴全身的毛几乎全黑,头顶有一撮细长向前卷曲的黑毛,耳部和颊部有小撮白毛,面部皮肤呈淡粉色,下巴上有独特的白色胡须,会阴部为白色且容易分辨;尾巴较长,几乎是身长的1.4倍,成年雄性缅甸金丝猴,身长55.5厘米,尾长78厘米。[2]栖息环境:金丝猴是典型的森林树栖动物,常年栖息于海拔1500~3300米的森林中。其植被类型和垂直分布带属亚热带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亚热带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针叶林以及次生性的针阔叶混交林等四个植被类型,随着季节的变化,它们不向水平方向迁移,只在栖息的环境中作垂直移动。群栖生活,每个大的集群是按家族性的小集群为活动单位。最大的群体可达600余只在灵长类中,如此庞大的群体亦属罕见分布范围:黔金丝猴仅见于贵州梵净山。滇金丝猴分布于澜沧江与金沙江之间云岭山脉主峰两侧的高山深谷地带,向北延伸达西藏境内的宁静山脉,包括云南德钦县、维西县、丽江、剑川县、兰坪、云龙县等县,以及西藏芒康县境内。川金丝猴布于四川、陕西(宁陕)、湖北及甘肃,深居山林,结群生活。[7]缅甸金丝猴国外分布于缅甸克钦州东北部,国内分布于中国高黎贡山地区。怒江金丝猴分布于中国怒江地区。越南金丝猴仅分布于越南北部宣光省和北太省之间石灰岩山地的低海拔亚热带雨林中。[6]名称:西伯利亚虎生物学特征:野生西伯利亚虎体色夏毛棕黄色,冬毛淡黄色。背部和体侧具有多条横列黑色窄条纹,通常2条靠近呈柳叶状。头大而圆,前额上的数条黑色横纹,中间常被串通,极似“王”字栖息环境:西伯利亚虎是典型的山地林栖动物,在北方的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在中国东北地区,也常出没于山脊、矮林灌丛和岩石较多或砾石塘等山地,以利于捕食。分布范围:俄罗斯远东地区:哈巴边区南部于滨海边区相邻的山地林区,滨海边区锡霍特山脉的大部分地区以及与中国相邻的边界地区4个独立的分布区。中国东北东部山区:仅分布于黑龙江省和吉林省东部山区。在黑龙江省主要分布于完达山东部林区,老爷岭林区和张广才岭南部有为数不多的孤立的游荡个体,由于这些分布区与俄罗斯和吉林省交界,这些个体可能在黑龙江与俄罗斯或吉林省境内相互流动。朝鲜北部山区:可能有东北虎少量的个体分布,因为缺乏野外调查资料,具体情况还不太清楚。名称:小熊猫生物学特征:小熊猫躯体肥壮,身上被有粗的长毛。体长40~63厘米,尾长为体长的一半以上,体重一般约为5公斤左右。头部短宽,吻部突出,圆脸,颊有白斑。眼睛前向,瞳孔为圆形。鼻端裸露,皮

1 / 2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