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建设规划方案为保证国家中等职业教育示范学校建设工作顺利进行,完成预期目标,按照教育部职成司《关于加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相关项目管理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涵[2011]249号)文件精神及省、市相关文件精神,结合山东省、济南市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学校“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经学校领导班子、校企专家反复研究论证,制定本方案。一、建设背景与基础(一)建设背景(二)建设基础济南市历城二职专,建校于1971年,为国家级重点职业中专、山东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单位、山东省“双证互通试点学校”、济南市职业资格技能鉴定基地、济南市职业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济南市阳光工程培训先进单位。近年来,学校秉承“厚德强技,自强不息”的校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坚持“以就业教育为支点,为学生终身能力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和“质量为中心,技能为核心”的办学策略,坚持“内涵优化与质量提升并重”的发展思路,努力培养社会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项目建设规划奠定了良好基础。1.基础能力优势。一是办学规模大。学校现占地128亩,建筑面积71200平方米,现开设汽车运用与维修、建筑施工技术、机电技术应用等9个专业,全日制在校生4445人,年均短训5442人次。目前,学校通过自主研发,全面实现了数字化管理。二是实训能力强。学校建有6大实训车间和24个专业实训室,实训面积10790平方米,实训设备总值1973万元,生均6501元,主干课程均配备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实训课开出率均达100%。校内实训基地为市级区域性示范实训基地、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汽修实训室、机电实训室为市级示范实训室,能满足6000名在校生的实训需求。2.师资队伍优势。学校现有专兼职教师263人,生师比为19.2:1。其中专2职教师232人,专业课教师148人,专业课教师占63.47%;研究生学历13人,占5.6%,本科学历及以上学历210人,占96.1%;高级职称62人,占专任教师的26.7%;双师型教师122人,占82.4%;聘请兼职教师31人,占13.4%。学校构建了“聘、培、赛、派、研、创”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机制,启动实施了“名师工程”,通过名师工作室、名师资源库等手段搭建教师专业化发展平台,每年均有20名教师参加“双进”活动,实施全部教师定期企业实践制度。形成了一支“技能精湛、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业成长”的高水平教师队伍。3.育人模式优势。一是注重学生终身发展能力培养。学校注重内涵建设,凸显德育特色,实施“四心育人”德育管理机制,以“校园满天星”特色活动为载体,鼓励学生尝试成功、重树自信,优势发展、终身发展,积极营造“和为根基,爱为灵魂”的校园文化氛围,构建自强文化体系,学生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升。二是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建立了以岗位标准为改革方向的课程体系,实施以教法适应学法的“滚动式”教学模式,构建了以技能大赛为平台的实训管理机制,有效推行“顶岗实习、工学结合、校外见习”等岗前训练机制,毕业生双证书取证率为100%。4.教学改革优势:坚持以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技能教学为核心,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的,改革课程体系,自编校本教材,调整课时配比,改革课堂模式和教学方法,突出课程、教材、课堂模式与岗位标准紧密衔接。近年来,共自编《钳工技能与实训》等10余本校本教材,“滚动式”教学模式为济南市重点课题,其研究成果发表于全国核心刊物《当代教育科学》上,实现评价体系“形成性与总结性、标准内容与岗位需求、考核标准与产品质量”三结合,质量提升带动“名生培养”工程实施,“学生名片”的自然影响力越来越广。5.服务功能优势。一是服务校企合作。先后与中国重汽等13家知名企业联合办学,大力推行定向培养和订单教育,骨干专业均参与济南市各类职教集团并定期开展活动,共同搭建校企人才培养平台,实现双方师资、场地、实训、生产等优质资源共享,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以岗位需求共同制定3教育教学评价机制。二是服务学生就业。实施“名生对接名企”分层就业策略,就业实习等各类制度完善,工作机制健全,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9%以上。同时,通过发放就业跟踪服务卡,实行1年内3次就业回访服务及“多次就业”制度等措施,完善了就业跟踪服务体系。学生稳定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三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借助学校为“济南市职业技能鉴定基地”的平台,积极开展各类短期培训,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近3年开展各类短期培训357班次16326人,年完成中、高技能鉴定5000人次以上,通过率达98%以上。学校先后被评为市、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市特种作业人员培训基地,市中小学综合实践基地,成为济南市人力资源开发、培训与推广的基地。6.办学效益优势。近三年,学校连年获济南市技能大赛优秀组织奖。17名学生分获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二、三等奖;89名学生获济南市技能大赛一、二、三等奖。在2010年国家级科技创新活动中,学校获团体三等奖,5人获省级科技创新大赛一、二等奖。学校知名度、影响力、美誉度逐步提升,学生慕名入学人数连年攀升,慕名招录我校毕业生的知名企业愈来愈多,新华网、人民网及驻济媒体多次报道学校成功办学事迹,学校先后被授予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单位、省双证互通试点学校、市职业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市阳光工程培训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二、建设目标与思路(一)建设目标总体目标:通过项目实施,落实“以就业教育为支点,为学生终身能力发展服务”办学理念,以服务区域经济、促进社会发展为宗旨,以提高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为目的,全面提升学校基础设施水平,提升师资队伍水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办学机制创新,突出办学特色,力争在两年内建成具有一定影响力、面向现代制造业服务和具有规范化、信息化、现代化培养能力的重点骨干专业群。通过项目建设,使学校在办学实力、人才培养质量、办学效益、服务能力和辐射带动等内涵发展方面有大幅度提高,形成可供借鉴和推广的经验、模式和制度,在全国同类学校中具有骨干引领和示范辐射作用,4推动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具体目标:1.扩大办学规模。项目实施后,使学校的学历教育年招生人数达到1700人以上、短期培训达到6000人次以上,并逐年递增。2.创新培养模式。逐步形成“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技能训练和学习能力培养”的新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深化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实习实训与岗位生产零距离对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3.深化教学改革。构建实践性教学体系,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着力促进知识传授与生产实践紧密衔接。创新教学方式,通过数字仿真、虚拟现实等信息化方式,增强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以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为切入点,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构建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融为一体,融合职业标准与专业标准完善人才培养机制。4.增强德育实效。突出德育特色管理,完善学生德育管理的“四心”育人机制,实施“知、励、创”分层德育策略,形成“校园满天星”特色活动长效机制,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为学生搭建健康快乐成长的广阔舞台。5.提升师资水平。以改革教师培养、评聘和考核为核心,建立教师队伍长效建设机制,完善“聘、培、赛、派、研、创”教师培养体系,创新人事分配制度,优化教师队伍结构。项目实施后,三年内培养9名专业带头人和27名省市级骨干教师,使双师型教师达100%。聘请18名相关专业的能工巧匠,引领专业发展。6.强化专业建设。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实施学校特色精品专业创建工程,构建各骨干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建成3个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行业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高、模式先进的示范性专业。7.改革评价体系。建立学校与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建立以贡献为导向的学校评价模式和以综合职业5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突出专业技能考核,促进课程考试与职业资格鉴定的衔接统一,提高学生综合素养。8.深化校企合作。面向济南区域,突出定向培养和订单教育,实现校企优质资源共享,实施分层就业制度,确保名生进入名企工作,完善就业跟踪服务机制、关注学生就业质量。9.拓展服务功能。积极承担农民工短期培训、劳动力转移等社会责任,增强社会服务和辐射带动能力,为行业企业提供更多的智力和技术支持,使学校年社会培训、技能鉴定达到6000人次以上。10.凝炼办学特色。实施与校训“厚德强技,自强不息”紧密契合的特色项目,着力培植以强化德育实效为重点的“四心”育人特色项目和以促进质量提升为核心的“滚动式教学法”教改特色项目。(二)项目建设思路1.项目建设的工作原则(1)先进性原则。以行业科技和社会发展先进水平为标准,在技术、设备、管理、育人机制、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方面体现先进性。把握技术发展前沿,运用现代技术,集成先进办学理念,在建设上做到适当超前并留有可发展空间。(2)适应性原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新教学内容,增添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内容安排要具有综合性,使学生通过实训,不仅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技能,而且熟悉和了解与专业相关的技能,也使学生获得综合技能和能力,提升职业综合素质。(3)服务性原则。以实训基地为平台,加强中职学历教育的基本技能实训,增强承担相关工种的职业资格技能鉴定的培训能力,促进学校与企业、行业的紧密结合,积极服务当地区域经济发展。(4)发展性原则项目实施中,着眼于3年发展,立足于1年开局,通过科学规划年度目标、任务和措施,力求实现一年台阶,三年一个跨跃,为实现学校的中长期目标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6(5)重点性原则在项目实施中,突出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师资建设、特色凝炼、校企合作等内容,以培植特色示范专业为建设重点,创新教学体系、课程体系、质量体系、评价体系等重点内容改革,以重点扶持与均衡协调发展为原则,优化提升专业实训能力与水平,打造特色品牌项目。2.项目建设的工作思路以“校企共建、突出内涵、特色鲜明、水平领先、资源共享、辐射带动”为建设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平台,以提高学生技能水平为中心,以现代企业制度和文化经营学校,培养高素质与高技能相融合的现代化技能型人才,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素养;发展面向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就业前景好的专业,重点打造汽车运用与维修、建筑工程施工、机电技术应用等精品专业、特色专业;改革教学模式,构建完善办学支撑体系:培养目标高素质与高技能相融合,培养主体学校与企业相融合,教学模式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相融合,教学过程教风与学风相融合,教学体系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相融合,师资队伍专职与兼职相融合,校内实训教学性与生产性相融合,质量监控目标管理与过程考核相融合,校园文化学校精神与企业文化相融合,学校功能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相融合,提升学校市场针对性、国家贡献率和社会吸引力,增强学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能力。3.项目建设的基本路径(1)完善学校内部管理。在现有管理体制与机制的基础上,引进并全面推行管理达标体系,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全面加强学校内部管理,以制度建设促进建设项目的规划、执行、质量监测和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学校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现代化水平。(2)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建立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评价标准;探索、实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项目导向的一体化教学课程体系;立足校企资源共享、互利共盈,促进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紧密结合,促进知识学习、技能实训、工作实践和职业鉴定7等功能的整合,推动教、学、做的统一,实现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同步,实习与就业一体。(3)加快重点专业建设。以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创新管理机制,加大对汽车运用与维修、建筑施工技术、机电技术应用三个重点专业的建设力度,形成一批精品专业和特色专业,同时带动数控技术应用、学前教育等成长型专业建设,带动其它专业建设,提高专业影响力。(4)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健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