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参考重点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高等学校名称:中国人民大学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名称:理论经济学一、基本概况1、本学科已有工作基础和水平理论经济学学科在我校具有悠久的历史,并始终处于国内经济学研究的最前列。同时,理论经济学学科也是我校大力发展的重点学科,尤其是经过“211”和“985工程”的建设,理论经济学学科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我校理论经济学学科现有教授47人、副教授37人、讲师16人,已经初步形成了中青年为主老中青相结合的科研师资队伍。其中45岁以下并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学研究人员占50%以上,2人获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入选人事部“千百万”人才工程、12人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与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获得教育部首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称号、7人入选中央马克思主义研究与建设工程专家、1人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担任全国性学术团体负责人。以理论经济学为依托,经过较长期的建设和积累,我校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经济史、世界经济和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6个二级学科在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政治经济学1950年我校成立了全国第一个政治经济学教研室,是新中国政治经济学科的奠基者与开拓者,为我国高等学校输送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专业的教师。本学科从1950年起招收研究生,1981年成为我国第一批博士学位授予点,1988年全票通过被评为政治经济学国家级重点学科点。1992年11月成为国内第一批经济学科博士后流动站。1998年以最高分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2000年以我校的政治经济学专业为主体组建的“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被评为教育部第一批重点研究基地。在2001年的全国高等学校重点学科评审中,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经济学蝉联重点学科并排名第一。经过多年努力与发展,我校的政治经济学学科已经形成一支全国一流、年龄结构合理、有强大发展后劲和创新精神的学术梯队。在他们中间,即有像宋涛、卫兴华等全国知名、德高望重的老一辈著名经济学家,也有以林岗、杨瑞龙、黄泰岩、张宇、孟捷等为代表的中青年学者。目前,本学科点共有教授13名,副教授11名,讲师3名。其中,45岁以下的教员约占50%。50岁以下的教员100%的具有博士学位。有两人获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其中,黄泰岩,为辽宁大学特聘教授)。2人入选人事部“千百万”人才工程,5人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与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入选中央马克思主义研究与建设工程专家。1人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为全国性学术团体负责人。这样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为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以及今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2001以来,本学科的人才培养工作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均有增长,共已培养了212名硕士、122名博士,在读硕士301名、博士182名。5年中博士研究生共发表论文341篇,有三篇博士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西方经济学和经济思想史从我国经济学科建设的历史来看,西方经济学专业是在外国经济思想史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来外国经济思想史专业调整到2级学科经济思想史。基于上述历史,我校西方经济学专业和经济思想史专业主要依托西方经济学与经济思想史教研室建设。在我校,这两个学科历史悠久,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就开设了西方经济学课程(当时称作“当代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说”),是我国开设这门课程最早的少数几所大学之一。本学科分别于1981年和1984年获得外国经济思想史(含西方经济学方向)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是最早获得这两个学位点的单位之一。1993年国务院学位办决定设立西方经济学硕士和博士点,本学科又分别于1993年和1996年获得西方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本学科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就拥有高鸿业、李宗正、鲁有章、吴易风、沈志求、陶文达等一批国内著名、国际上有影响的经济学家。经过多年发展,逐步形成老中青三代人才结构,学术队伍整齐、集中。目前有专职教研人员23人,其中教授有13人(博士生导师12人),副教授8人,讲师1人,并且20人具有博士学位(7人获得国外博士学位)。他们当中不仅有多名获得校教学标兵称号,而且方福前教授2003年获得了教育部首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称号。这支学术队伍中大部门研究人员既具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基础,又深入了解西方经济学,同时又具备经济思想史和现代数学的相关理论和工具。本学科的科研成果无论是数量还是影响在全国都是名列前茅的。近几年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规划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北京市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教育部博士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中国人民大学“211”子项目等共12个立项。除了这些省部级以上项目外,本学科成员还承接了十余个横向立项项目。人均科研经费达到6万余元。改革开放以来,本学科编写或主编的《西方经济学》、《经济学说史》和《发展经济学》一直是我国各高校相关课程的通用教材。近3年本学科共撰写西方经济学本科和研究生用教材、经济思想史教材及信息经济学等专业课教材10部,其中高鸿业教授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入选了教育部“十五”规划教材及高等教育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建设计划。在教学和研究生培养上,该学科也成绩斐然。近年来该学科有1篇博士学位论文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2篇获校级优秀博士论文奖。经济史我校老一辈经济史学家为本学科的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使本学科的研究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20世纪60年代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经济史教研室主任樊亢主编的《外国经济史》三卷本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简史》,是最早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外国经济史的最有影响的著作。20世纪80年代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史教研室集体编写的《中国近代经济史》(上下册)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本经济史教科书,对后来我国近代经济史的研究和教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孙健教授的专著《中国经济通史》(三卷本),是目前我国高校研究生层面使用比较广泛的专著和教材。50多年来共培养本科生、研究生,各层次毕业生将近400人,已经形成规格齐全、层次合理的培养格局,为我国经济史研究的发展与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该科方向现有教授3人(全部为博士生导师),副教授1人,75%的教员具有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今已形成了包括中国近代经济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世界经济史和中外经济改革与发展史以及经济史与演化经济学等在内的主要研究体系,并已成为我国经济史人才的培养基地、高水平经济史理论的研究基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了本学科在国内高校中的领先地位。世界经济我校世界经济专业是全国高校中建立最早、培养人才层次最为齐全的教学和科研单位。1958年我校就建立了世界经济教研室并开始招收本科生,“文革”前已有研究生毕业,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4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1988年建立国际经济系,2001年被评为北京市重点学科。现有教师24名,其中获博士学位20人,教授11名,副教授7名,讲师6名。经过多年努力,本学科在增强世界经济基本理论和国际经济关系等传统优势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力量的同时,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进一步拓展学科的教学和科研,逐步形成世界经济基本理论、全球化与一体化、国际经济关系和开放宏观经济学四个研究方向。2001年以来,本学科点在世界经济、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济关系等领域取得了国内领先的重要研究成果,完成专著、译著、教材40余部,论文300余篇;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20项;完成国家、省部级和国际合作项目30余项;目前在研的各类项目40余项。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我校“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创建于1988年,2002年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学科。目前常年招收本科、硕士和博士生,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该学科是国内高校成立最早、规模最大、培养层次最为齐全的学科点。本学科现有教师24人,其中教授8人(全部为博士生导师),副教授10人,讲师6人。80%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半数以上教师有出国留学进修的经历。现已形成了一支由马中、邹骥等中青年教授领衔的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团队。“十五”期间,本学科教师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77篇,完成专著38部,提交科研课题报告100余篇;研究生发表论文73篇,其中EI索引期刊文章5篇。本学科共承担各类科研课题79项,获得科研经费1508万元。承担的科研课题既有各类国家基金项目和教育部、科技部的纵向课题,也有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建设部等主管部门的横向课题,还有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多边机构和英国、挪威、日本等双边机构的国际合作项目。这些研究课题不仅保证了科研工作在基础理论、密切联系重大实践问题和国际性等方面在较高的起点上展开,并且形成了从基础理论、应用研究和政策研究之间的衔接。同时,在这些科研中还重点开发了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计量经济学模型、系统动力学模型、地理信息系统等分析工具;同时还进行了基于大规模社会调查的评估环境改善经济价值(CVM)的试点工作,大大充实了分析工具和数据库等科研基础。在人才培养工作中,不断完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培养方案,建成了比较完整的课程体系。本学科不断坚强教材建设,近年来《环境与资源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入选北京市精品课程、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概论》、《生态环境管理》相继列入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十五”和“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十五”期间,招收博士后4人,博士生70人,硕士生91人,本科生202人;出站博士后2人,授予34人博士学位,53人硕士学位,114人学士学位。该学科目前拥有1200平方米办公用房和920平方米实验室用房,设有环境系统分析与信息实验室、环境监测实验室和人口学实验室;在安徽省黄山市耿城镇、黑龙江省宝清县七星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了野外教学科研基地;结合相关科研课题初步建成“中国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评价数据库”、“北京生态、环境、经济综合评价数据库”和“黄山旅游资源与游客市场调查”数据库。本学科还与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环境规划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环保总局环境经济政策中心、国家气候中心及相关高等院校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签订的人才联合培养和合作科学研究的协议已经得到全面实施。该学科已经拥有了高水平的国际交流平台。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欧盟、全球环境基金、联合国开发署、挪威海外开发署、英国国际发展部、英国外交部、哈佛大学、剑桥大学、伦敦大学、京都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美国环境保护基金会、美国未来资源研究所、挪威Econ经济中心等国际机构展开了广泛的合作,主办了多个高水平的国际学术问题。该学科及其教师参与到众多的国际合作研究中。通过广泛的国际交流,使本学科了解国际学术界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缩短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也向国际社会推出了中国的经验和成果。2、当前本学科领域的发展趋势整个理论经济学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每一个领域都有激动人心的新发展。(1)呈现出多学科合作研究态势,越来越多的经济问题和政治、社会、文化等问题有机结合,形成一系列的跨学科研究领域;(2)对问题的研究越来越细化,越来越微观化。一些西方经济学家断言,过去的宏观经济学已经终结,现在都是微观经济学式的研究;(3)越来越强调理论模型的推演和计量检验,同时开始大量引入自然科学中经常使用的实验方法,甚至采用一些仪器来研究人的行为;(4)虽然美国的经济学家仍然处于主导地位,但其中很多是来自其他国家,并且在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的经济学家也开始崭露头角,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经济学的最前沿研究;(5)研究形式网络化,越来越多地强调团队,往往是不同学校的学者自发形成的研究群体,且越来越国际化。具体到与我校理论经济学建设和发展相关的学科而言,可以作如下一些概括。政治经济学进入21世纪以来,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者运用现代经济分析工具,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基础上,在现代经济分析框架上创新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