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7-2030建筑22班刘晓凡21207030222目录1.南京城市规划简史2.南京现行总体规划2.1南京城市性质与城市职能2.2南京城市发展规模2.3南京城市发展目标2.3南京城镇空间结构2.4南京市域城镇结构2.5南京城市产业布局2.6南京城市交通布局2.7南京城市绿地布局2.8南京名城保护3.南京区域规划3+规划简史南京是我国具有优秀规划传统的城市,古代六朝建康城、明代都城均有严格的城市建设规制。近代,南京曾编制过七轮总体规划。1949年后南京也曾编制过七轮规划,尤其是80年代、90年代总体规划,2001年总体规划调整,对城市经济和建设发展起到了科学的引领作用。34+规划简史1.“东京建邺城”规划格局东京建邺城是南京都城规划之源。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同年九月迁都建邺,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在南京建都。都城形制既受《周礼》影响,又融合了山丘环抱、河湖萦绕散步的地形,表现出礼制规划与因地筑城的巧妙结合。2.“明朝应天府城”规划格局明朝的南京城初步奠定了今天南京城的格局。明代的南京城为四重环套配置形制,有宫城、皇城、都城及外郭四道城垣。3.民国时期“首都计划”该计划的功能分区规划直接影响着南京城市的分区发展,特别是居住分区、大型公建设施布局仍然影响着今天城市的布局;所确定的中山北路、中山东路、中山路Z字形干道网体系成为南京主城的主骨架。4.《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5.《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45+规划简史5明代都城格局民国首都格局6+现行总体规划(2007-2020)6规划期限:远景展望至本世纪中叶规划范围:分市域、都市区、中心城区三个层次规划面积:6582平方公里7+城市定位城市性质:著名古都、江苏省省会、长江三角洲承东起西的重要中心城市。城市职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国家重要创新基地、区域现代服务中心、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滨江生态宜居城市78+城市发展规模全市经济规模:预计2020年全市GDP总量13800亿元全市总人口规模:2020年全市总人口1060万人,全市城镇人口910万全市城镇建设用地规模:2020年全市城镇建设用地约1100平方千米89+城市发展目标9经济发展更具活力、文化特色更加鲜明人居环境更为优美、社会更加和谐安定的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的城市10构建“两带一轴”的城镇空间布局结构沿江两带:沿江发展的江北城镇发展带和江南城镇发展带沿路一轴:沿宁连-宁高高速公路走廊形成的南北向城镇发展轴南京今后的城镇、工厂、园区等将主要在这“两带一轴”上建设。+城镇空间结构1011+市域城镇结构11城镇结构:中心城-新城-新市镇三级城镇体系中心城:由主城、东山副城、仙林副城、江北副城构成。新城:龙潭、汤山、禄口、板桥、滨江、桥林、永阳、淳溪。新市镇:34个,包括竹镇、马集、冶山、程桥、八百桥、横梁、马鞍……12+市域城镇结构1213+城镇职能结构13中心城中心城是南京区域中心城市功能的集中承载地,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城2020年规划城镇人口规模692万人左右,规划建设用地规模约693平方千米。新城新城是南京现代制造业功能的主要承载区,是一定地区内城市服务功能和城镇化人口的集聚区,是促进市域整体均衡发展的关键性空间单元。新城包括县城和产业主导型新城两种类型。2020年新城规划总人口规模将达到130万人左右。新市镇新市镇是郊区县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非农产业和人口的重要集聚地,是带动广大乡村地区加速城市化进程的基地。新市镇人口规模一般为1-3万,2020年新市镇规划总人口规模90万人左右。14+市域城乡人口分布14南京未来城乡人口分布引导的原则是:城镇人口由主城向副城、新城集中农业人口向新市镇和规划保留的农村居民点集中。15+城市产业布局15产业布局上,现代服务业主要在主城发展,重点发展金融保险、商贸商务、信息服务、软件研发、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主城将形成四大服务产业聚集区,分别是老城服务业集聚区,河西服务业集聚区,南部新城服务业集聚区,北部新城服务业集聚区。主城外结合副城和新城,以产业园区为载体,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精细化工、钢铁、航空物流以及高新技术等产业,并规划引导形成十二个先进制造业板块。16+城市产业布局16产业布局原则结合“多中心、开敞式”的城镇空间布局结构,优化和调整全市产业布局。在城镇发展轴上,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市域范围内形成“圈层式、组团”布局结构:10km圈层:以主城为核心的约10km半径范围内,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主;20km圈层:主城以外二环高速以内,以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40km圈层:二环以外三环以内,以发展先进制造业和休闲旅游等产业为主;40km圈层以外:外围远郊区县,依托新城和新市镇的产业园区发展先进制造业。第一产业主要利用市域农林资源,在城镇之间的绿色开敞空间内发展。17+名城保护规划17老城是南京历史文化的集中承载地,历朝历代历史文化资源呈现出明显的多朝叠加和环套并置的特点,并基本集中在鼓楼港以南地区。南京老城面积达50平方千米(明都城范围,以护城河对岸为界)作为特大型古都,难以采用平遥、丽江等小型名城的整体冻结式方式进行保护,本次规划着重对老城整体风貌的“三轴、三片、一环”进行保护。规划原则:全面保护、整体保护、多元保护、积极保护整体格局和风貌的保护名城山川形胜的保护历代都城格局的保护18+名城保护18南京名城将形成“一城、二环、三轴、三片、三区”的空间保护结构,整体保护和展现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空间特色及环境风貌。“一城”指南京老城;“二环”指明城墙内环,明外郭、秦淮新河和长江围合形成的绿色人文外环”;“三轴”指中山大道、御道街和中华路3条历史轴线;“三片”指城南、明故宫、鼓楼—清凉山3片历史城区;“三区”指紫金山—玄武湖、幕府山—燕子矶和雨花台—菊花台3个环境风貌保护区。19+老城空间形态的保护191.文物古迹、历史地段2.高层禁建区指禁止新建24米以上建筑的地区。可进一步细分为三类区域。一类高层禁建区:指12米以下高度控制区,内秦淮河两侧街巷以外30米范围、仓巷一南捕厅地区、夫子庙-白鹭洲公园地区、城南长乐路以南地区新建建筑高度控制在12米以下。二类高层禁建区指18米以下高度控制区。明城墙周边、明故宫遗址区及御道街两侧、大行宫地区、仓巷-南捕厅西侧和北侧地区、城南建康路以南地区新建建筑高度控制在18米以下。三类高层禁建区指24米以下高度控制区。城南建康路-运渎-中山南路围合范围、明故宫历史城区内的其他地区、鼓楼-清凉山历史城区内的其他地区新建建筑高度控制在24米以下。3.高层控制区指老城内高层禁建区以外的其他地区,建筑高度原则上按照《南京老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凡新建50米以上的建筑,必须先期进行景观、交通、市政等影响分析,其建筑方案必须通过专家评审。20+历史文化空间网络整合20将各类物质、非物质以及历史线索信息、历史典故传说等历史文化资源与城市功能和空间进行整合,形成由历史文化斑块、廊道、节点和路径构成的历史文化空间网络体系。历史文化网络是展示名域历史风貌的重要载体,应积极引导文化服务休闲等功能聚集发展,加强公共活动空间和开放空间的组织,促进地区经济活力的提升。重点对新建建筑进行功能引导和重点设计,对现有建筑通过环境整治、立面出新和功能转换,系统展示历史文化风貌。历史文化斑块包括环境风貌斑块和历史文化斑块两种类型。环境风貌斑块是指能够反映历史文化内涵的公园、绿地广场等以绿色空间为主的地区;历史文化斑块职能历史文化资源较为集中,历史内涵深厚,历史上有一定的历史地位或者目前仍具有一定历史风貌的地区。历史文化廊道是指在历史轴线、道路、街巷、古驿道、古河道等两侧一定进深用地内,历史文化资源和现代文化休闲功能沿线分布较为密集,能够展示历史文化氛围和风貌的带状空间。历史文化廊道要突出沿线公共活动功能,加强历史风貌界面组织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历史文化节点历史文化节点主要是城门、轴线起点和相交点,以及具有地标作用的建筑物和构筑物等地区,包括新街口、鼓楼等轴线转折点,汉中门、中山门、中华门等城门遗址遗迹节点及狮子山、北极阁、九华山等景观节点。历史文化路径指串联文物古迹、历史地段、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传统的道路,包括龙蟠中路、北京东路、北京西路、广州路、湖南路、山西路、王府大街等。21+历史文化空间网络整合2122+城市交通布局22都市区规划道路示意图都市区跨江通道规划图远景都市区轨道交通系统规划图23+交通规划重点——长江四桥2324+城市绿地布局与南京组团布局城市和“山水城林”地域特色相协调,形成“一带两廊三环六楔十四射”都市区绿地结构。一带:由长江及其洲岛、湿地和两侧带状绿地构成。两廊:由滁河、秦淮河及其两侧湿地和带状绿地构成。三环:由沿明城墙、绕城公路、公路二环两侧的环形绿地构成。六楔:城镇发展轴之间外围区域绿地向城镇内部楔入的楔形绿地。十四射:由沿主城向外辐射的高速公路两侧绿地构成2425+城市绿地布局2526+区域合作26构建南京都市圈构建以南京为核心的一日生活圈。推进都市圈内城市在产业功能、城镇体系、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全面协作与协调。南京都市圈紧密圈层构筑以南京为核心的一小时通勤圈,实施同城化发展战略。27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