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病害1、近年来,我国稻瘟病的发生比较严重,应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才能有效防治?解答要点:(1)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繁多,水稻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易于丧失,因此,选育广谱抗性、慢瘟性的优良品种,是育种工作者的主攻目标。引进和利用现成的抗病品种,应考虑对本地稻瘟病菌优势的抗性,在品种布局上,要避免大面积种植单一品种,实行品种搭配种植或轮换种植。(2)加强栽培管理:根据水稻生长发育规律,合理施肥,合理排灌以水调肥,促控结合,满足水稻各生育期的要求。(3)种子处理:带有稻瘟病菌的稻种可引起苗瘟病。因此,选用无病种子和对带病种子进行药剂处理是减轻病害发生的措施之一。(4)药剂浸秧:移栽时用药剂浸秧可减轻和推迟大田叶瘟的发生。浸秧药剂:20%三环唑1:700倍液浸秧把一分钟,取出堆闷半小时后栽插。(5)药剂防治:根据病害预测和田间调查及时对发病田进行药剂防治。2、影响水稻稻瘟病的发生和流行的因素有哪些?解答要点:(1)品种:不同的水稻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有明显差异。一般籼稻比粳稻抗病。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期抗病性也不同,通常在分蘖盛期和始穗期最易感病。在植株形态方面,宽叶型稻株比窄叶型稻株感病。稻株组织柔嫩,细胞硅化程度低,抗侵入能力差。(2)气候因素:气候因素中对病害影响最大的是温度、湿度和降雨量,其次是光照和风。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病菌的生长繁殖和植株的抗病力。稻瘟病的发病最适温度为24~28℃,相对湿度90%以上,湿度越高越有利于发病。(3)水肥管理:氮肥施用过多或过迟有利于发病。长期深灌、串灌、漫灌的稻田发病重。3、水稻白叶枯病的症状有哪些?解答要点:该病受环境条件和品种抗病性的影响,可引起几种不同的症状。(1)典型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大多数先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初为黄绿色或暗绿色,后沿叶缘或中脉向下扩大,甚至可扩展至整个叶片。病部和健部交界处有黄褐色界线,并呈波纹状。病斑初为黄色或红褐色,最后变为灰白色干枯,故称为白叶枯病。潮湿时病部渗出黄色珠状菌脓。(2)急性症状:在多肥、品种高感病和温湿度有利于发病时,病叶产生暗绿色病斑并迅速扩展,使叶片变为灰绿色,向内卷曲青枯,病部有黄色珠状菌脓溢滴。(3)凋萎型:秧田后期和本田分蘖期,病株最明显的症状是心叶或心叶下1~2片叶失水,并向内紧卷不能张开,最后枯死像螟虫为害的枯心苗。病势继续扩展,可使主茎及分蘖相继凋萎。孕穗期发生,还可造成死孕穗。(4)黄叶型:病株新叶均匀褪黄或呈黄色或黄绿色的宽条斑,但老叶仍保持绿色。4、如何有效防治水稻白叶枯病?解答要点:防治应以采用无病田留种和农业防治为主,辅以药剂防治。(1)建立无病留种田,选用不带菌的种子,对防止本病的发生十分重要。(2)农业防治:(1)选用抗病品种。当前已选育出不少的抗病品种或杂交稻。(2)防止秧苗带病进大田。除采用无病种子外,还应注意清除秧田周围的病稻草,不用病稻秆扎秧及覆盖,防止秧田受淹没。(3)防止过施、偏施和迟施氮肥,注意磷钾肥配合。(4)加强排灌管理:防止病田的灌溉水灌人无病田,特别注意避免秧田或本田受淹没。(3)药剂防治:当发现少数病株时应及时防治,20%或25%噻枯挫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25%叶枯灵可湿性粉剂200~300倍液;10%叶枯净可湿性粉剂200~300倍液。5、水稻纹枯病主要症状是什么?怎样才能有效防治?解答要点:1、症状:该病一般在分蘖期到抽穗期盛发,先在近水面的叶鞘上出现暗绿色水浸状小斑点,以后逐渐扩大呈长椭圆形的纹状病斑。病斑边缘呈褐色,中央淡褐色到灰白色,潮湿时病斑呈灰绿色,水浸状半透明。以后病斑逐渐增多,相互连成一片不规则的云纹,向稻株上部发展。病部表面可形成由菌丝集结交织成的菌核。2、防治:(1)打捞菌核:应在灌水整田栽培前,捞去下风头田边、田角水面的浪渣,烧毁或深埋,可消灭大量菌核。(2)加强肥水管理:施足追肥,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灌排做到前期浅水分蘖,中期够苗晒田,后期湿润长穗。(3)药剂防治:常用药剂为井岗霉素50单位溶液,即5万单位的商品加水1000倍液喷雾;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稻瘟病病斑上形成的孢子即使有水滴也不发芽的原因是什么?解答要点:稻瘟病菌可分泌吡啶羧酸,吡啶羧酸在高浓度时可抑制分生孢子萌发。7、简述水稻白叶枯病菌的侵染过程。解答要点:初侵染病菌→释放灌溉水中→达到秧苗→根围赋活→稻株基部→侵入叶鞘气孔并在此增殖→释放水中→并经风雨传到叶片→从水孔、伤口侵入→到达导管→引起发病。8、简述暴风雨与洪水之后易发生水稻白叶枯病的原因。解答要点:(1)风雨造成水稻白叶枯病菌的传播。(2)风雨造成水稻叶片相互摩擦,形成伤口,利于病菌的侵入。(3)暴风雨造成水稻植株的抗性下降。9、水稻稻曲病的主要症状是什么?解答要点:稻曲病主要危害谷粒。轻则在一穗中出现1~5粒病粒,重则多达数十粒,病穗率可高达10%以上。病粒比正常谷粒大3~4倍,整个病粒被菌丝块包围,颜色初呈橙黄,后转墨绿;表面初呈平滑,后显粗糙龟裂,其上布满黑粉状物,此即为病菌厚垣袍子。10、简述水稻恶苗病的主要特征。解答要点:水稻恶苗病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病苗表现徒长,植株细弱,叶片、叶鞘狭长,呈淡黄绿色,根部发育不良根毛少。有些病秧苗在移栽前后不久死去,枯死病苗靠近地表部分产生红色或白色粉状物(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移栽后,病苗症状与病秧苗症状相似,分蘖少或不分蘖,节间显著伸长,节部常弯曲露出叶鞘,剥开叶鞘,可见茎上有褐色条斑,节部呈褐色,病茎内有白色蛛丝状菌丝,病株近地面的几个茎节上长出倒生的不定根,以后茎秆逐渐腐烂,叶片自上而下干枯,植株多在孕穗期枯死。11、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主要症状是什么?如何进行有效防治?解答要点:症状:叶片上的病斑初为暗绿色水渍状半透明小斑点,后沿叶脉扩展形成暗绿色至黄褐色纤细条斑,其上生出许多细小的露珠状深蜜黄色菌脓,干燥后不易脱落,病斑可以发生在叶面的任何部位,严重时病斑增多而联合,局部呈不规则的黄褐色至枯白色斑块,外观与白叶枯病有些相似,但对光检视,仍可看出是由许多半透明的小条斑融合而成的。发病严重时,稻株矮缩,叶片卷曲。防治:防止细菌性条斑病必须加强检疫,杜绝菌种来源,选用抗病品种,培育无病壮秧,加强肥水管理和及时喷药防治等。12、简述水稻白叶枯病菌的侵染过程。解答要点:越冬病菌随流水传播到秧苗。稻根的分泌物可吸引周围的病菌向根际聚集或使生长停滞的病菌活化增殖,然后从叶片的水孔、伤口或茎基和根部的伤口及芽鞘或叶鞘基部的变态气孔侵入,新伤口较老伤口更有利于病菌侵入,病菌从叶片的水孔通过通水组织达到维管束或直接从叶片伤口进入维管束后,在导管内大量增殖,一般引起叶枯型症状,病菌从茎基部或根部的伤口侵入时,可通过维管束中的增殖而扩展到其他部位,引起系统性侵染,使稻株出现凋萎型症状。病菌在病株的维管束中大量增殖后,从叶面或水孔大量溢出菌脓,遇水湿溶散,借风雨露滴或流水传播,进行再侵染。13、影响水稻纹枯病发生和流行的因素有哪些?解答要点: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和流行受菌源数量、气候条件、品种抗性、栽培技术等因素的综合影响。(1)菌源数量:田间菌核数量与病害初期发病轻重关系密切。(2)气候条件:高温、高湿有利于纹枯病的发生。(3)栽培技术:氮肥施用量与病害发生程度关系密切。长期深水灌溉,稻丛间湿度大,有利于病菌的滋生和蔓延。(4)品种和生育期:水稻品种间的抗性有一定差别,但目前尚未发现免疫品种。其抗病性一般规律为:籼稻最抗病,粳稻次之,糯稻最感病,窄叶高感品种较阔叶矮秆品种抗病,此外,一般迟熟品种最抗病,中熟品种次之,早熟品种最感病。小麦病害1、小麦三种锈病的症状有何区别?解答要点:三种锈病在发病初期都在植株上形成褪绿黄斑,以后长出粉堆,即夏孢子堆,手摸可沾上粉末,后期又形成黑色的冬孢子堆。条锈病夏孢子堆为小型鲜黄色,窄小至椭圆形粉堆,成株期排列成行,与叶脉平行,幼苗期不成行,表皮开裂不明显,主要发生在叶上,也为害叶鞘、茎秆和穗部。叶锈病夏孢子堆为小型橙黄色,圆形至长圆形粉堆,不规则散生,孢子堆四周表皮开裂,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叶鞘、茎秆上很少。秆锈病夏孢子堆较大,长椭圆形、深褐色粉堆,不规则散生于茎秆和叶鞘上,常数个堆愈合成大斑,孢子堆周围可见破裂翻卷的表皮。秆锈病夏孢子堆穿透叶背能力强,同一个孢子堆,叶背的粉堆较叶面出现的粉堆大。叶锈病孢子堆则多不穿透叶背。可简单地记为“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块大红斑”。2、小麦三种锈病病原有何区别?解答要点:三种锈病的病原菌都同属于担子菌。均为专性寄生性真菌。3种病菌夏孢子都是单细胞,表面有细刺。条锈菌球形鲜黄色,叶锈菌近球形橙黄色,秆锈菌长椭圆形,暗橙黄色。三种锈菌冬孢子都是双细胞,棍棒状或近纺锤形。3、小麦条锈病发生于流行主要取决于哪些条件?解答要点:锈菌小种的变化、品种的抗病性、环境条件。4、小麦赤霉病症状有何特点?解答要点:小麦赤霉病自幼苗至抽穗期均可发生,引起苗枯、茎腐和穗腐等。(1)穗腐:初在小穗颖片上出现水浸状病斑,逐渐扩大至整个小穗和穗子,严重时整个小穗或穗子后期全部枯死,呈灰褐色。田间潮湿时,病部产生粉红色胶质霉层,后期穗部出现黑色小颗粒,即子囊壳。(2)苗枯:在幼苗的芽鞘和根鞘上呈黄褐色水浸状腐烂,严重时全苗枯死,病残苗上有粉红色菌丝体。(3)茎腐:发病初期,茎基部呈褐色,后变软腐烂,植株枯萎。在病部产生粉红色霉层。5、小麦赤霉病病原有何特点?解答要点:该病由子囊菌亚门的玉米赤霉菌[Gibberellazeae(Schw.)Petch.]侵染所致,其无性阶段为半知菌亚门的镰刀菌属[Fusariumspp.],已知有17个种和变种,其中以禾谷类镰刀菌[F.graminearumSchw.]为主要。病菌有性态子囊壳近圆锥形,蓝黑色,大小(100~250)微米×(150~300)微米;子囊棒状,无色,大小(37~90)微米×(8~15)微米。子囊孢子纺锤形,稍弯曲,多胞(3横膈居多),无色,大小(16~33)微米X(3~6)微米。子囊壳形成适温为15~20℃,子囊孢子萌发适温为25~30℃,并需相对湿度大于80%的高湿度。6、小麦腥黑穗病症状有何特点?解答要点:病株较健株矮,分蘖增多。病穗较短且颜色较深,初为灰绿色,后为灰白色,颖壳和麦芒稍向外张开,露出部分病粒。病粒较健粒粗短,初为暗绿色,后呈淡灰色,外面包着一层灰白色膜,里面充满鱼腥味的黑粉。7、小麦散黑穗病症状有何特点?解答要点:主要发生在穗部,最先抽出的病穗,外面包有一层薄膜,不久自行破裂,散出黑色粉末,大部分病穗整个变为黑粉,也有少数小穗仍健全,留在穗子的上半部。病株比健株稍矮,但抽穗略早。8、简述小麦白粉病症状。解答要点:小麦白粉病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危害叶鞘、茎秆和穗部,通常叶面病斑多于叶背,下部叶片较上部叶片受害重,典型病状为病部覆有一层白色粉状霉层。组织受侵后,先出现白色绒絮状霉斑,逐渐扩大并相互联合成长椭圆形的较大霉斑或不规则形霉斑,表面呈粉状(分生孢子),严重时粉状霉层覆盖叶片大部分或全部,霉层厚度可达2mm左右,后期霉层渐变为灰色至灰褐色,上面散生黑色小颗粒(闭囊壳)。霉层下面及周围的寄主组织褪绿。病叶早期黄化、卷曲并枯死。茎和叶鞘受害后,植株易倒伏。重病株通常矮缩不抽穗。9、简述小麦纹枯病的症状。解答要点:小麦不同生育阶段均可受害,主要危害植株基部的叶鞘和茎秆。小麦发芽后,芽鞘受害病菌侵染后变褐色死亡。幼苗一出土,其根茎、叶鞘即可受害,在3~4片叶时表现症状。发病初期,在近地表的叶鞘上产生淡黄色的小斑点,后发展成典型的黄褐色梭形或眼点状病斑。病部逐渐扩大,颜色变深,并向内发展延及茎秆,基部茎节腐烂,幼苗不抽新叶,猝倒而死亡。小麦生长中后期,叶鞘上的梭形病斑联合,呈云纹状,中间淡黄褐色,周围有明显的棕褐色黄圈,茎部病斑梭形,边缘褐色,中部灰白至草黄色,病斑可沿叶鞘向植株上部扩展,直至剑叶,可形成青褐色至黄褐色花秆,叶鞘及叶片早枯。麦株中下部叶鞘的病斑表面产生白色霉状物,并纠集成团,但黄色至黄褐色,最后形成许多散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