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毒理学(Toxicology):研究外源性化学物质对生物机体的损害作用的学科(传统定义)。现代毒理学是研究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机体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危险度评价和危险度管理的科学。毒理学主要分为三个研究领域,即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和管理毒理学。卫生毒理学:是与公共卫生工作有直接联系的各个毒理学分支,包括环境毒理学、工业毒理学、食品毒理学、农药毒理学、放射毒理学等的基础和总称。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内源性化学物(endogenoussubstance)是指机体内本身存在的或正常物质代谢过程中所形成的中间产物或终产物。毒性(toxicity):化学物引起有害作用的固有的能力,称为该物质的毒性。内在、不变的性质,取决于该物质的化学结构。毒性的大小也是相对的,关键是此种物质与机体接触的量。中毒(poisoning):是指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根据病变发生的快慢,中毒可分为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毒效应(toxiceffect):又称为毒作用,是化学物质对机体所致的不良或有害的生物学改变。中毒(poisoning):是指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损害作用(adverseeffect):指影响机体行为的生物化学改变,功能紊乱或病理损害,或者降低对外界环境应激的反应能力。非损害作用(non-adverseeffect):机体发生的生物学变化应在机体适应代偿能力范围之内,机体对其他外界不利因素影响的易感性也不应增高。毒效应谱(spectrumoftoxiceffects):机体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取决于外源化学物的性质和剂量,可引起多种变化,称为毒效应谱。适应(adaption):是机体对环境条件改变的反应,此反应物不可逆的紊乱和不超过正常稳态。抗性(resistance):是一个群体对于应激原化学物反应的遗传结构改变,以致与未暴露的群体相比有更多的个体对该化学物不易感。抗性产生必须有化学物的选择及随后的繁殖遗传。耐受(tolerance):对个体是指获得对某种化学物毒作用的抗性,通常是早先暴露的结果,表现为对该化学物毒性作用反应性降低。速发性毒作用(immediateeffect):是指某些外源化学物在一次暴露后的短时间内所引起的即刻毒作用。迟发性毒作用(delayedeffect):是指在一次或多次接触某种外源化学物后,经一定时间间隔才出现的毒性作用。局部毒性作用(localeffect):是指某些外源化学物在机体暴露部位直接造成的损害作用。全身毒性作用(systemiceffect):是指外源化学物被机体吸收并分布至靶器官或全身后所产生的损害作用。可逆作用(reversibleeffect):是指停止暴露外源化学物后可逐渐消失的毒作用。不可逆作用(irreversibleeffect):是指在停止暴露外源化学物后其毒作用继续存在,甚至对机体造成的损害作用可进一步发展。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是机体对外源化学物产生的一种病理性免疫反应。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ticreaction):通常是指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一种遗传性异常的反应性(过强或过弱的反应性),主要由于基因多态性,而与免疫超敏反应无关。剂量(dose):决定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重要因素。分为:暴露剂量(exposuredose):表示个人或人群暴露的物质的量,此定义普遍适用于职业和环境暴露;实验情况下,动物的量被称为给予剂量。暴露剂量又分为:潜在剂量和应用剂量。潜在剂量(potentialdose):机体实际摄入、吸入或应用于皮肤的外源化学物的量。应用剂量(appileddose):直接与机体吸收屏障接触可供吸收的量内剂量(internaldose):为经吸收到机体血流的外源化学物的量。靶器官剂量(targetorgandose)/到达剂量(delivereddose)/生物有效剂量(biologicallyeffectivedose):是指发生损害部位的外源化学物的量,可更好的反映剂量效应之间的联系。效应(effect)是量反应(gradualresponse):表示暴露一定剂量外源化学物后所引起的一个生物个体、器官或组织的生物学改变。属于计量资料,有强度和性质的差别,可用某种测量数值表示。反应(response)是质反应(quantalresponse):指暴露某一化学物的群体中出现某种效应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比率,一般以百分率或比值表示,如死亡率、肿瘤发生率等。属于计数资料,没有强度的差别,不能以具体的数值表示,而只能以“阴性或阳性”、“有或无”来表示。剂量-效应关系(gradeddose-responserelationship):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个体中发生的量反应强度之间的关系。量反应的量—效曲线提示了毒物的最大效能。剂量-反应关系(quantaldose-responserelationship):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质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质反应的量—效曲线提示了群体对毒物反应的易感性差异。毒物兴奋效应(hormesis):在低剂量条件下表现为适当的刺激(兴奋)反应,而在高剂量条件下表现为抑制作用。通常是在最初的抑制性反应之后,表现为对动态平衡破坏后的一种适度补偿。选择毒性(selectivetoxicity):指一种化学物质只对某种生物产生损害作用,而对其他种类生物无害;或只对机体内某一组织器官发挥毒性,而对其他组织器官不具毒作用。靶器官(targetorgan):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毒效应的强弱,主要取决于毒物在靶器官中的浓度。高危险人群(highriskgroup):易受环境因素损害的那部分易感人群称为高危险人群。生物学标志(biomarker):又称生物学标记或生物学标志物,是针对通过生物学屏障并进入组织或体液的化学物及其代谢产物,以及它们引起的生物学效应而采用的检测指标。暴露生物学标志(biomarkerofexposure):是对各种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存在的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物,或它们与内源性物质作用的反应产物的测定值,可提供有关化学物质暴露的信息。包括:内剂量标志和生物效应剂量标志。内剂量标志:可以反映机体中特定化学物质及其代谢物的含量,即内剂量或靶剂量。如检测人体的某些生物材料如血液、尿液、头发中的铅、汞、镉等重金属含量可以准确判断其机体暴露水平。生物效应剂量标志:可以反映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物与某些组织细胞或靶分子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反应产物含量。效应生物学标志(biomarkerofeffect):指机体中可测出的生化、生理、行为等方面的异常或病理组织学方面的改变,可反映与不同靶剂量的外源化学物或其代谢物有关联的对健康有害效应的信息。易感性生物学标志(biomarkerofsusceptibility):是关于个体对外源化学物的生物易感性的指标,即反映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对接触外源性物质产生反应能力的指标。体内实验(invivotest):也称整体动物实验。哺乳动物体内试验是毒理学标准的研究方法,其结果原则上可外推到人;但体内试验影响因素较多,难以进行代谢和机制研究。体外实验(invitrotest):利用游离的器官、培养的细胞或细胞器、生物模拟系统进行毒理学研究,多用于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急性毒作用的初步筛检、作用机制和代谢转化过程的深入观察研究。致死剂量或浓度:指在急性毒性试验中外源化学物引起受试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或浓度,通常按照引起动物不同死亡率所需的剂量来表示。绝对致死量或浓度(LD100或LC100):指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medianlethaldose,LD50或LC50):指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MLD,LD01或MLC,LC01):指一组受试实验动物中,仅引起个别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或浓度。最大耐受剂量或浓度(MTD,LD0或MTC,LC0):指一组受试实验动物中,不引起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或浓度。阈剂量(thresholddose):指化学物质引起受试对象中的少数个体出现某种最轻微的异常改变所需要的最低剂量,又称为最小有作用剂量(minimaleffectlevel,MEL)。急性阈剂量(acutethresholddose,Limac):为与化学物质一次接触所得。慢性阈剂量(chronicthresholddose,Limch):则为长期反复多次接触所得。最大无作用剂量(maximalno-effectdose,ED0):指化学物质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用现代的检测方法和最灵敏的观察指标不能发现任何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水平(lowestobservedadverseeffectlevel,LOAEL):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物质引起机体(人或实验动物)形态、功能、生长、发育或寿命某种有害改变的最低剂量或浓度,此种有害改变与同一物种、品系的正常(对照)机体是可以区别的。未观察到有害作用水平(noobservedadverseeffectlevel,NOAEL):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物质不引起机体(人或实验动物)形态、功能、生长、发育或寿命可检测到的有害改变的最高剂量或浓度。观察到作用的最低水平(lowestobservedeffectlevel,LOEL):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与适当的对照机体比较,一种物质引起机体某种非有害作用(如治疗作用)的最低剂量或浓度。未观察到作用水平(noobservedeffectlevel,NOEL):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与适当的对照机体比较,一种物质不引起机体任何作用(有害或者非有害)的最高剂量或浓度。阈值(threshold):指一种物质使机体(人或实验动物)开始发生小樱的剂量或者浓度,即低于阈值时效应不发生,而达到阈值效应将发生。安全限值(safetylimit):即卫生标准,是指为保护人群健康,对生活和生产环境和各种介质(空气、水、食物、土壤等)中与人群身体健康有关的各种因素(物理、化学和生物)所规定的浓度和接触时间的限制性量值,在低于此种浓度和接触时间内,根据现有的知识,不会观察到任何直接和或间接的有害作用。每日容许摄入量(acceptabledailyintake,ADI):是允许正常成人每日由外环境摄入体内的特定化学物质的总量。在此剂量下,终身每日摄入该化学物质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任何可测量出的健康危害。最高容许浓度(maximalallowableconcentration,MAC):系指某一外源化学物可以在环境中存在而不致对人体造成任何损害作用的浓度。参考剂量(referencedose,RfD):是指一种日平均剂量和估计值。人群(包括敏感亚群)终身暴露于该水平时,预期在一生中发生非致癌(或非致突变)性有害效应的危险度很低,在实际上是不可检出的。实际安全剂量(virtualsafetydose,VSD):无阈值的外源化学物在任何剂量都存在危险度,对于遗传毒性致癌物和致突变物不能用安全限值,只能引入实际安全剂量,指低于此剂量能以99%可信限的水平使超额癌症发生率低于10(-6),即100万人中癌症超额发生低于一人。毒作用带(toxiceffectzone):是表示化学物质毒性和毒作用特点的重要参数之一,分为急性毒作用带与慢性毒作用带。急性毒作用带(acutetoxiceffectzone,Zac):为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表示为:Zac=LD50/Limac。慢性毒作用带(chronictoxiceffectzone,Zch):为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