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绿色农业技术集成与发展中心可行性方案中国科学院绿色农业技术集成与发展中心可行性方案目录摘要·····························41科学意义·····························61.1发展绿色农业是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61.2发展绿色农业是我国现代农业技术发展的需要············71.3发展绿色农业是保障我国食品安全的需要··············91.4发展绿色农业是保护我国生态环境的需要··············111.5发展绿色农业是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131.6发展绿色农业是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价值观的体现··········142建设目标·····························152.1中心性质····························152.2中心功能定位··························162.3中心的主要工作·························162.4中心建设总体目标························172.4阶段性目标···························173中心组成·····························183.1中心组织形式··························183.2中心与分中心关系························18中国科学院绿色农业技术集成与发展中心可行性方案23.3科技创新联盟··························184分中心设置····························194.1生物农药分中心·························204.2作物品种分中心·························204.3果蔬花卉分中心·························204.4绿色抗逆制剂分中心·······················204.5高效环保肥料分中心·······················204.6高效生态养殖技术分中心·····················204.7节水设施分中心·························204.8绿色农业信息服务分中心·····················205中心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205.1管理体制····························205.1.1管理委员会··························205.1.2科技委员会··························215.1.3行政管理···························215.2运行机制····························215.2.1中心主任负责制························225.2.2灵活开放的合作运行机制····················226队伍与人才建设··························226.1人员队伍建设规划························226.2人才培养机制··························247技术支撑平台建设·························248经费及岗位支持方案························24中国科学院绿色农业技术集成与发展中心可行性方案3附件1:······························25中国科学院绿色农业技术集成与发展中心章程··············25附件2:分中心组成·························29生物农药分中心···························29果蔬花卉分中心···························42绿色抗逆制剂分中心·························47高效生态养殖技术分中心·······················53高效环保肥料分中心·························58节水设施分中心···························63绿色农业信息服务分中心·······················70中国科学院绿色农业技术集成与发展中心可行性方案4摘要组建“中国科学院绿色农业技术集成与发展中心”是院知识创新工程“创新跨越,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路院长提出中科院要实现九个转变的一重要举措。中心将立足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及相关研究领域雄厚的研究基础和创新实力,成为我国重要的绿色农业技术及及成果的转化、集成和应用平台,其功能将集技术孵化、技术集成、产业示范与成果转化于一体。该中心的建立将极大地提升中国科学院绿色农业领域的创新能力,并将为我国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食品安全、国际贸易、生态文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关键性问题提供技术支持。中国科学院有许多研究所从事与农业领域相关的基础研究,拥有大量的原创性科研成果,动物研究所、武汉病毒所、微生物所、成都生物所、合肥等离子所等均是我国最早开展绿色农业技术研究与应用的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绿色农业技术集成与发展中心”将运用中国科学院多年来在科研成果产业化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着眼于国家农业产品安全、人类健康、国际贸易以及和谐社会建设等重大需求,发挥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势,建设绿色农业技术的孵化、集成和转移平台对我院的相关成果进行产业孵化、技术集成和成果转化,并进一步挖掘和培养具有发展潜力的技术成果,形成产业化规模效应,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向社会提供符合市场和企业需求的绿色农业产品。中心将从项目评估、技术完善、成果示范、吸引投资、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着手,立足中国科学院,联合包括地方政府、科研机构、投资企业和其他创新单元等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结成“科技创新联盟”,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进行绿色农业生物技术孵化、集成和转化,通过提升核心技术水平、优化产业结构、解决食品安全、促进生态文中国科学院绿色农业技术集成与发展中心可行性方案5明和新农村建设,发挥中心在绿色农业技术成果产业化方面的引领、示范和促进作用。“中国科学院绿色农业技术集成与发展中心”将采取灵活开放的管理模式,以现代企业方式运作,围绕国家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环境安全和产业化规模开展工作,联合国内外有关资源(包括技术、人才和基础设施等),发挥中国科学院的人才资源优势,引进高水平人才,使中心成为我国重要的绿色农业技术集成与发展中心。中国科学院绿色农业技术集成与发展中心可行性方案61科学意义绿色农业就是充分运用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倡导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全面推动协调、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模式。1.1发展绿色农业是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随着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基因组学、遗传标记辅助育种和转基因等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的广泛应用对现代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机构估计,到2010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将达1.5亿公顷,销售额将达到280亿美元,届时将会有30个国家的1500万农民种植转基因作物,到2015年,全球在转基因谷物、油菜籽、水果和蔬菜上将获得潜在利益2100亿美元,巨大的经济利益将影响不同的经济群体和世界经济格局。从全球形势看,目前农产品生产和贸易出现了3个引人注目的变化:一是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农产品生产和贸易发展迅速,比重日益增长。二是各国对农产品卫生和质量监控越来越严,标准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农产品生产和贸易的环保技术和产品卫生安全标准。三是农产品生产方式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日益受到重视,要求农产品在进入国际市场前经过权威机构按照通行的环境质量标准加以认证,获得一张“绿色”通行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及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各国在降低关税的同时,提高技术和环境竞争“门槛”,与环境技术贸易相关的非关税壁垒日趋森严,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农产品将失去国际市场。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总体是好的,但从今后发展趋势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以及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消中国科学院绿色农业技术集成与发展中心可行性方案7费需求呈刚性增长趋势,而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因素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突出,我国粮食的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粮食连续增产,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农业农村发展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之一,但传统的片面强调经济增长速度、规模和数量的指导思想也使我国为目前所获得的食物安全付出了高昂的环境代价,包括荒漠化、水土流失、草地退化、湿地开垦、灌溉土地的盐渍化、农业水污染、水资源利用效率低、有机质和化肥流失、秸秆焚烧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由于农业污染问题,我国的一些出口农产品已经遭遇绿色贸易壁垒,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1999年全国24个省市蔬菜产品污染物残留量超过国家卫生标准的为22.15%,外阜进京蔬菜农药超标比例高达69%。近年来农副产品的出口业务由于农药污染严重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仅1998年因此被退货即达74亿美元。每年因各种污染减产粮食100亿公斤以上,直接经济损失125亿元。党的十七大提出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农业经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粮食问题关系国计民生,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我们一定要把粮食生产抓得紧而又紧。发展粮食生产,一靠政策,二靠科技…”,充分体现了先进科学技术在国家粮食生产的重要的保障和支撑作用。国家正在制定的《农业及粮食科技发展规划(2009-2020)》也进一步明确了科技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为确保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保障食品安全,破解国际“中国食品威胁论”、“中国环境威胁论”,我国需要大力发展与应用对环境友好、绿色无公害的生物技术和产品。1.2发展绿色农业是我国现代农业技术发展的需要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大多数。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中国科学院绿色农业技术集成与发展中心可行性方案8始终是我国建设、改革的全局性、根本性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等的协调,走“发展可持续绿色农业之路”是一条重要的途径。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和市场消费正在发生重要变化,自然天成、无污染的产品已经成为消费时尚。也就是说,未来农业生产必须在健康的土地上,用洁净的生产方式,生产安全的食物,以满足全球食物消费在数量和质量上的需求。绿色农业是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原则从注重自然生态平衡,减少环境污染,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维护人类社会长远利益及其长久发展的角度出发,在农业从“田间到餐桌”的整个产业链条中,以现代绿色农业科技创新为依托,结合传统农业精华技术,生产无公害、无污染有益于人类健康的农产品产业。产业内容涉及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流通业、观光农业等一系列行业。发展绿色农业关键要靠科技创新,只有进一步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科学管理技术装备农业,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水平,才能彻底摆脱目前农业的“不可持续”局面,实现农业生产与环境的和谐统一。除了社会和环境效益,绿色农业同时还孕育着光明的产业前景。生物防治的研究开发是国际农业高技术领域竞争的焦点,研究和开发新型农药(生物农药或化学农药)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流。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明确指出“到2000年要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