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师大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自然地理真题超级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自然地理学的特征及其性质①综合性:综合性是指自然地理学多学科交叉、多要素融合的特性。②区域性:区域性是地理学的本质特性,区域特征、区域联系与区域分异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③环境性:人类生存环境是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与内容。④系统性:地球表层环境就是一个系统,可以称之为地球表层系统。3、试述地表环境形成的宇宙背景以及地内系统对地表环境的影响4、假如黄赤夹角由目前的23o27'变为0o,那么地表的环境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季节消失,温度年较差将会减小;季风消失,干湿度的季节变化也将很小;由于太阳直射点一年四季都在赤道,赤道附近地带将会比现在热,而中高纬度地带将由于缺少太阳辐射而变的更加寒冷,径向热力递度将会增大,从而导致径向环流加强;极昼、极夜现象不再存在;热带宽度将会减小,而寒带宽度将会增大。季风区降水将会减少,中高纬度地区降水将会减少;纬度地带性将会变得更加明显,中高纬度地区的径向分异和垂直分异将会减弱等等。6、假如一个地区的构造主压应力为南北向(或者东西向),那么请画出该区的应力椭球体,并说明这个地区的断裂构造体系(几组断裂的性质与方向)SN走向张性断裂、EW走向压性断裂、NE和NW走向剪切平移断裂。7、读图5-10,阐述夏季与冬季地面大气系统和近地面风向的变化8、读图5-20阐述全球降水的分异规律以及12-2月和6-8月的差异9、读图5-16说明全球各地的水分平衡特征以及海陆水分平衡的差异10、读图6-15阐述世界表层洋流分布特征,并说明其原因11、读图7-15阐述生态系统的负反馈机制,并由此说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2、根据所给的不同生态系统的净初级生产率(表7-2),分析世界大陆净初级生产率的分异规律,并对其成因进行解释14、以青藏高原隆升的环境效应为例,阐述区域之间的联系以及圈层的相互作用15、以海岸平衡剖面的塑造过程为例,阐述水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16、以平衡岸弧的发育过程为例,阐述水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17、举例说明水圈、大气圈和岩石圈的相互作用18、举例说明大气圈和生物圈之间的相互作用31、Q:水圈、大气圈的相互作用的途径A:水圈对大气圈的影响:没有水汽就没有天气,水的分布决定了气候的类型(海洋性气候、大陆性气候、湖泊小气候等等),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大气圈对水圈的作用:没有大气环流(大气的运动),海陆之间的水分循环、跨越圈层的水分循环就无法实现,洋流的产生与分布、波浪和湖流的产生都与大气运动有关,等等。相互作用:①大气环流的变化——洋流的变化——气候的变化——大气环流的变化②水汽含量的变化——天气的变化——水汽含量的变化③水的分布不均——气候区域差异——水的分布的调整④气候的变化——海平面的升降——气候的变化⑤气候的变化——冰川的变化——气候的变化⑥气候的变化——冰川的变化——海平面的升降——气候的变化等等。37、Q:水圈、生物圈的相互作用的途径A:水圈对生物圈的影响:生命的来源,生命的支撑,决定了地区生物的分布与种类生物圈对水圈的作用与影响:通过植物蒸腾、增加下渗、减少径流等作用,减慢了水分大循环的速度,加快了局部水循环的速度,提高了水的利用率;通过水分在植物体内部的循环,对水质有净化作用。等等。地表水体分布的变化——植物分布的变化——水分循环——地表水体分布的变化;生物种类与密度的变化——水分循环的变化——生物种类与密度的变化;等等19、读图13-5说明大气和地面的能量平衡关系20、试从物质循环的角度阐述四大圈层的相互联系21、试从能量传输与转化的角度阐述四大圈层的相互联系22、读图13-9说明圈层之间的氧循环的主要路径23、读图13-8说明圈层之间的碳循环的主要路径化石燃料——大气CO2——生物(生物光合作用)——有机沉积物——化石燃料生物呼吸作用放出CO2——生物光和作用吸收CO2氧化过程从大气吸收CO2——还原反应释放出CO224、根据图15-1提供的板块运动方向和速度(单位cm/a),预测5000万年以后世界海陆的大致格局,并说明由此引起的世界环境的可能变化25、假设温室效应使未来气候变暖,请分析阐述未来水圈和生物圈的可能变化趋势26、试述对地表环境进行调控的可能途径28、简析长江三角洲6000年以来向东南方向偏移的原因29、中国大陆受海啸的影响比日本和台湾弱,试分析其原因30、利用所学知识阐述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产生的构造背景,并分析余震多、持续时间长、灾害特别严重的原因。31、试述今年曼谷洪水灾害发生的原因32、试述今年3月东日本海域大地震发生的构造背景以及灾害特别严重的原因。33、据研究,我国雨涝灾害最频繁的地区是东南沿海(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二版)图6-22),请大家谈谈其形成的原因与机制。34、我国的降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西北地区最为干旱。可以统计结果表明,我国的干旱频次最多的是华北地区,为什么?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