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金融2012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一名词解释1道德风险道德风险是80年代西方经济学家提出的一个经济哲学范畴的概念,即“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或者说是:当签约一方不完全承担风险后果时所采取的使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私行为。道德风险亦称道德危机。通常由信息不对称问题引起的。2表外业务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不列入资产负债表,但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的经营活动,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表外业务指那些未列入资产负债表,但同表内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关系密切,并在一定条件下会转为表内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经营活动。通常把这些经营活动称为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它们是有风险的经营活动,应当在会计报表的附注中予以揭示。狭义的表外业务包括:(1)贷款承诺,这种承诺又可分为可撤销承诺和不可撤销承诺两种;(2)担保;(3)金融衍生工具,如期货、互换、期权、远期合约、利率上下限等;(4)投资银行业务,包括证券代理、证券包销和分销、黄金交易等广义的表外业务则除了包括狭义的表外业务,还包括结算、代理、咨询等无风险的经营活动,所以广义的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所有不在资产负债表内反映的业务。按照巴塞尔委员会提出的要求,广义的表外业务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或有债权(债务),即狭义的表外业务。二是金融服务类业务,包括:(1)信托与咨询服务;(2)支付与结算;(3)代理人服务;(4)与贷款有关的服务,如贷款组织、贷款审批、辛迪加贷款代理等;(5)进出口服务,如代理行服务、贸易报单、出口保险业务等。通常我们所说的表外业务一般是指狭义表外业务。3基础货币基础货币,也称货币基数(MonetaryBase)、强力货币、始初货币,因其具有使货币供应总量成倍放大或收缩的能力,又被称为高能货币(High-poweredMoney),它是中央银行发行的债务凭证,表现为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R)和公众持有的通货(C)。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报告中,基础货币被称为ReserveMoney,说白了就是真正印刷出来钱的总量。基础货币是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借以创造存款货币的基础,是整个商业银行体系的存款得以倍数扩张的源泉。从质上看,基础货币具有几个最基本的特征:一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性负债,而不是中央银行资产或非货币性负债,是中央银行通过自身的资产业务供给出来的;二是通过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和调节的变量对它的影响,达到调节和控制供给量的目的;三是支撑商业银行负债的基础,商业银行不持有基础货币,就不能创造信用;四是在实行准备金制度下,基础货币被整个银行体系运用的结果,能产生数倍于它自身的量,从来源上看,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通过其资产业务供给出来的。4相机抉择相机抉择是指政府在进行需求管理时,可以根据市场情况和各项调节措施的特点,机动地决定和选择当前究竟应采取哪一种或哪几种政策措施。相机抉择分为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和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是指政府根据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状况,机动的决定和选择不同类型的反经济周期的财政政策工具,干预经济运行,实现财政目标。相机抉择货币政策又称权衡性货币政策,是指货币当局或中央银行依据对经济情势的判断,为达成既定的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权衡性措施。5成本拉动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又称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来自供给方面的冲击主要是受国际市场供给价格和数量的变化,农业的丰欠以及劳动生产率变化而造成的“工资推动”或“利润推动”。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由于成本上升时的原因不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工资推动、利润推动、进口和出口推动。1、工资推进通货膨胀总需求不变的条件下,如果工资的提高引起产品单位成本增加,便会导致物价上涨。在物价上涨后,如果工人又要求提高工资,而再度使成本增加,便会导致物价再次上涨。这种循环被称为工资—物价“螺旋”。许多经济学家将欧洲大多数国家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经历的通货膨胀认定为工资推动的通货膨胀。如,在联邦德国,工时报酬的年增长率从1968年的7.5%跃居到1970年的17.5%。在同一时期,美国的工时报酬年增长率由7%上升到15.5%。主要原因:工会或某些非市场因素压力的存在,会使工人货币工资增长率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2、利润推进通货膨胀寡头企业和垄断企业为保持利润水平不变,依靠其垄断市场的力量,运用价格上涨的手段来抵消成本的增加;或者为追求更大利润,以成本增加作为借口提高商品价格。从而导致价格总水平上升。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在1973至1974年,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历史性地将石油价格提高了4倍,到1979年,石油价格又被再一次提高,引发“石油危机”。3、进口和出口推动通货膨胀进口和出口推动通货膨胀,由于进口品价格上涨,特别是进口原材料价格上涨,引起的通货膨胀。由于出口猛增加,使国内市场产品不足,也能引起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控制的方法:控制工人工资增长速度,使之与生产率增长同步。压缩企业利润空间;控制进出口,使进出口处于平衡。二简单题1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在市场经济中,利息率是调节经济活动的重要杠杆。在正常情况下,利息率上升,货币需求减少;利息率下降,货币需求增加,利息率与货币需求成负相关关系。造成利息率与货币需求负相关关系的原因是:第一,货币市场利息率提高,意味着人们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上升(因持有货币而放弃的利息收入),因此,货币需求趋于减少;相反市场利息率下降,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减少,货币需求趋于增加。第二,市场利息率与有价证券的价格成反向变动,利息率上升,有价证券的价格下跌;利息率下降,有价证券价格上升,这样公众的持币愿望与利息率成反比,与有价证券的价格成正比,公众的持币愿望是决定货币需求的重要因素。2中央银行为何要保持独立性?“中央银行独立性”是指中央银行履行自身职责时法律赋予或实际拥有的权力、决策与行动的自主程度。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比较集中地反映在中央银行与政府的关系上,这一关系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中央银行应对政府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其二是中央银行对政府的独立性是相对的。原因如下1、作为特殊的金融机构,是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其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金融机构进行服务和调控时又不能不考虑货币经济本身自有的运行规律,因而它不能完全听命于政府,须保持一定程度的独立性;2、中央银行和政府的任务是有所侧重的,这样就使中央银行和政府在宏观经济目标的选择上并不一定在任何条件下、任何时期都保持一致。基于政府的职责以及政治因素的影响,政府行为的出发基点往往是促进经济增长,而这极有可能诱发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的现象发生。而央行的首要目标则是遵循货币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保持本国货币币值的稳定。尽管现代中央银行衍生了一系列其他宏观经济管理职能,但稳定币值始终是其最基本的功能,并且越来越多的国家倾向于把稳定币值作为其中央银行首要的甚至是唯一的目标。亦正是通过中央银行稳定币值的功能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制约政府过热的经济决策行为,起到经济稳定器、制动器的作用。而这一切的实现,都以中央银行具有较高的相对于政府的独立性作为前提3商业银行为什么要进行资本充足性管理?银行资本充足性管理真正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西方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出现了国际化的趋势,各国金融机构间联系日趋紧密,为保证西方商业银行经营的安全性,平等参与国际竞争,维护世界金融体系的稳定。1987年12月西方十二国通过了“资本充足性协议”。一是确定了资本的构成,即商业银行的资本分为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两大类;二是根据资产的风险大小,粗线条地确定资产风险权重;三是通过设定一些转换系数,将表外授信业务也纳入资本监管;四是规定商业银行的资本与风险资产之比不得低于8%,其中核心资本对风险资产之比不得低于4%。1996年《关于市场风险资本监管的补充规定》要求商业银行对市场风险计提资本。1998年开始全面修改资本协议,资本充足率、行业监管和信息披露构成了新协议的三大支柱。实施资本充足性管理对保持稳定的银行体系十分重要,具有很多具体收益。对于产权明晰,公司治理完善的商业银行而言,资本充足性管理的收益主要包括:1将银行倒闭的社会成本内部化;2促进银行改善其风险管理;3降低宽容监管的成本。从我国银行来说,最主要的第一项是收益,即降低银行倒闭的频率从而降低其社会成本的存在。资本充足性管理的理论基础是让银行固定吸收相当部分的银行破产损失,从而对银行的高风险取向形成约束。监管者也有宽容监督的道德风险,放松资本要求和对银行持有风险资产的限制,隐瞒银行的不良状况。在不存在资本充足性管理的情况下,监管者要等到银行挤兑和流动性危机已经出现的时候才出面敢于。而实行资本充足性管理后,监管者能够实时监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一旦某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达到了警戒值,监管者就可以要求改银行通过补充资本金,银行合并,调整资产负债等途径,第一时间介入降低了监管者宽容监管的成本。此外,目前实行严格的资本充足性管理对对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还有一项直接的收益,即获得海外上市的通行证。由于海外上市的一大障碍即使8%资本充足率的限制,所以实行严格的资本充足性管理,在短期内使国有银行的资本充足性合规,有助于达成海外上市的目的。最后,资本充足率低使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被视为高风险银行,降低了信用等级,形成了银行监管上的“二元反差”效应:一方面,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国际上的融资活动收到其所在国的歧视性待遇和可可管理;另一方面,我国对在华外资银行及其经营活动也不能实行对等监管,在他们满足巴塞尔协议要求的情况下,只能对其实行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一致的相对宽松的约束。而实行严格的资本充足性管理将能够消除这一效应。4为什么货币供给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存款人和借贷人共同决定?在货币供给过程中有4个参与者:①中央银行,它是监督银行体系并负责执行货币政策的政府机构;②银行(存款机构),是从私人和机构处接受存款并发放贷款的金融中介机构,包括商业银行和信用社等;③存款者,是在银行中有存款的个人和机构;④向银行借款者,是从存款机构借款的个人和机构,或是发行由存款机构购买的债券的机构。虽然公开市场购买或出售的数额完全由中央银行对债券市场交易商发出的定单决定,但是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仍然缺乏完全控制,因为它不能单方面决定并且准确预测银行从央行借款的金额。央行制定贴现率(贴现贷款的利率),由银行自身决定借款与否。贴现贷款的金额虽然也受央行制定的贴现率的影响,但并不完全由央行控制;银行的决策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此,可以把基础货币分解为两个部分MB=MBn+DL其中,DL是由央行贴现贷款创造的那部分基础货币,不能由央行完全控制;MBn是非借入基础货币,主要来自公开市场操作,处于央行的控制之中。完整的货币供给模型由上可得出完整的货币供给(M1)模型其中,M=货币供给(通货加支票存款)rD=法定储备率{C/D}=通货比率{ER/D}=超额储备率MBn=非借入基础货币DL=从央行获得的基础货币影响货币供给的因素现在考察上述模型中在其他变量不变时,其中的一个变量发生变动时的影响。1法定储备率rD的变动。在其他变量保持不变时,如果央行提高支票存款的法定储备率,就需要更多的储备。由此形成的储备不足使得银行必须收缩贷款,从而存款以及货币供给减少。相对于没有变动的MB水平来说,货币供应水平下降表明货币乘数也下降。当法定储备率降低时,同一水平的储备可以支持更多的支票存款,所以支票存款多倍扩张的倍数将会增加,使得货币乘数从而货币供给增大。所以,货币乘数从而货币供给同法定储备率rD负向相关。2通货比率{C/D}的变动。在其他变量不变时,如果存款人的行为导致通货比率{C/D}上升,这就说明存款人将部分支票存款转化为通货,但支票存款会发生多倍扩张而通货不会,所以这时货币供给中发生多倍扩张的部分有些会转化为不发生多倍扩张的部分,使得多倍扩张的总体水平下降,货币乘数和货币供给也必然下降。所以,货币乘数和货币供给同通货比率{C/D}负向相关。3超额储备率{ER/D}的变动。当银行增加超额储备的持有额时,银行体系支持支票存款的储备实际

1 / 1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