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农业、轻纺与环境工程学部常委会院士简历(共17位)1、沈国舫ShenGuofang沈国舫(1933.11.15-)林学及生态学专家。浙江省嘉善县人,出生于上海市。1956年毕业于前苏联列宁格勒林学院。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曾任北京林业大学校长、中国林学会理事长,现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长期从事森林培育学和森林生态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是国家重点学科森林培育学的学科带头人。在立地分类和评价、适地适树、混交林营造及干旱地区造林方面做了许多研究工作。第一个提出了分地区的林木速生丰产指标,主持起草了《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技术政策》。曾对大兴安岭特大火灾后的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恢复工作起了关键的指导作用。后期着力从事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及水资源和生态建设的咨询研究,取得显著成绩。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石玉林ShiYulin石玉林(1936.1.2-),福建长乐人,1957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土壤农业化学系。从事土地资源与区域资源综合开发研究工作。现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现任中国工程院农业、轻纺与环境工程学部主任,中国工程院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名誉理事长。长期从事西北、内蒙古、东北地区的综合考察和全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综合研究。主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新疆资源开发与生产布局”、“中国综合农业区划”、“中国农业发展战略”、“中国农业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中国农业土地利用”、“中国自然资源丛书”综合卷及“中国资源科学百科全书”总论;近期完成“中国农业需水与节水高效农业建设”、“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与水土资源利用”、中国国情分析:“开源与节约”和“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研究与编写。科研成果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和多项中国科学院及部级奖。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3、刘鸿亮LiuHongliang刘鸿亮(1932.6.20-)环境工程专家。辽宁省大连市人。195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曾任国际湖泊环境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现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在水环境研究领域是我国学术带头人。对我国的湖泊调查、湖泊环境数据库、湖泊富营养化机制、湖泊污染综合防治技术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近年,在水、垃圾污染综合防治技术方面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并发表了系统论文和著作。在“六五”、“七五”、“八五”、“九五”期间连续担任国家攻关课题或专题组组长。曾获得国家及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多项成果。1994年被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4、山仑ShanLun山仑(1933.1.19-)作物生理学和作物栽培学专家。山东省龙口人。1962年获前苏联科学院植物生理研究所副博士学位。现任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农业及农村科学技术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我国旱地农业的学术带头人。提出了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及发展旱农生产的若干新论点。开拓了旱地农业研究的生理生态领域,证明有限水分亏缺对作物的补偿效应,为发展节水农业提供了有力根据。提出“作物对多变低水环境的适应及调节”这一新概念,并研制出属国内外首创的,使作物生理活性和抗旱性得到一定程度结合的新型抗旱剂,被认为是基础研究与开发应用相结合的成功范例。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5、向仲怀XiangZhonghuai向仲怀(1937.7.3-)蚕学遗传育种专家。重庆市武隆县人。1958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现任西南农业大学教授,农业部蚕学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主持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家蚕基因库。建立了家蚕基因的连锁检索与定位系统和涵盖各染色体的近等位标记系统;新发现W-5等20多个基因。研究发现四川省灾害性蚕病壁虱病病源,为该病的有效防治解决了关键问题。主持育成优质高产蚕品种东钟×武七苏、日3×中5.6、夏芳×秋白3对,将L基因导入实用系统育成早期雌雄鉴别品种。近年主持完成世界第一张高质量家蚕基因组框架图,《SCIENCE》(306,1937-1940,2004)发表了该研究论文。是国际蚕学界知名的科学家。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6、管华诗GuanHuashi管华诗(1939.8.28-)水产品加工、海洋生物及海洋生物工程制品专家。山东省夏津县人。1964年毕业于山东海洋学院。现任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博导,国家海洋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专家顾问组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长期从事海洋生物资源高值化利用及海洋药物的教学科研工作。20世纪60年代参加完成了“海带提碘新工艺规模生产”工程,为我国海带提碘工艺奠定了基础。70年代主持完成“海带提碘联产品—褐藻胶、甘露醇再利用”重大研究课题,研制成功“农业乳化剂”等4个新产品并相继投产,为我国制碘工业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80年代首创我国第一个海洋药物—PSS(西药),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带动了我国海洋药物研究的兴起与发展。90年代又发明研制了甘糖酯、海力特和降糖宁散等3个海洋新药和藻维胶囊等5个系列的功能食品,且全部投产。共获13项发明专利。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海洋药物化学本科专业,形成了我国海洋药物领域唯一的相对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博士生、硕士生50余名,是我国海洋药物学的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之一。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7、金翔龙JinXianglong金翔龙(1934.11.29-)海底科学(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学)专家。江苏省南京市人。1956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1957-1985年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工作,1985年至今在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工作。我国海底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对学科的创建和发展做出过重要的开拓性贡献。长期致力于我国边缘海的海底勘查与研究,开辟学科的新方向和研究的新领域,推动我国浅海海底油气勘探的起步,并率先开展我国渤、黄、东海的地球物理探测,对中国海的构造格局、地壳性质与演化,以及边缘海的演化模式等提出过重要论述,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主持研究的大陆架及邻近海域勘查攻关项目对维护海洋权益有重要贡献,受到国家表彰。在大洋海底勘探开发方面,代表我国在联合国争得东太平洋理想矿区,并主持与负责国家海洋局承担的《大洋多金属结核资源勘探开发》重大专项,勘探工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按联合国要求完成区域放弃和实施洋底开采工程奠定了基础,为我国进入大洋勘探开发的国际先进行列做出了重大贡献。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8、魏复盛WeiFusheng魏复盛(1938.11.9-)环境化学、环境监测专家。四川简阳县人,1964年于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系毕业,留校任教。1983年5月调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先后曾任分析研究室主任、监测总站副站长、研究员、总工程师。研究方向是:1、环境化学;2、环境污染与健康;3、环境监测分析技术与方法。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环境监测分析技术与方法的研究。80年代中期领导并组织了全国按照“水和废水”、“空气和废气”、“土壤”、“固体废物”等要素进行监测分析方法的研究、统一验证和标准化,对建立和发展我国的环境监测技术与方法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承担了国家一系列的重大科技攻关课题。近十年他关注环境污染与健康的研究,开展与美国的多项合作研究,如“空气污染对呼吸健康的影响研究”,“PAH’s暴露量及其代谢物与肺癌风险评价研究”,“硼污染对男性生殖健康影响研究”等,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此两项也获得部级进步一等奖);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获部级三等奖一项。出版专著十余部,发表论文180余篇。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9、张齐生ZhangQisheng张齐生(1939.1.18-)木材加工与人造板工艺学专家。浙江省淳安县人。1961年毕业于南京林学院,现为南京林业大学教授。竹材加工利用领域的研究工作中,先后开发成竹材胶合板、高强覆膜竹材胶合板、竹材碎料板、竹木复合集装箱底板、竹木复合层积材等系列产品。重视研究成果和经济相结合,有效的开展应用研究,使产品在众多领域得到推广应用,推动和促进我国竹材加工新型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完成的科研成果中,1984年获国家发明三等奖、199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正在开展竹材和农作物秸秆经热解制取竹碳和秸秆碳;竹醋液和草醋液的生产技术和产品应用研究,为竹材和农作物秸秆开辟新的应用途径。出版专(译)著8本、论文70余篇,是国家局林业科技委委员、中国竹产业协会副会长,是我国和世界竹材加工利用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为竹材加工利用事业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0、张高勇ZhangGaoyong张高勇(1942.4.月13-)表面活性剂与日用化工专家。湖北省咸宁市人,196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中国轻工集团总工程师、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名誉院长、高级工程师(教授、博导)、武汉大学教授、博导。七十年代以来,提出了长链烷烃脱氢的热力学及含催化剂失活的化工动力学模型;发明了脂肪酸烷基酯的新生产方法;主持了酰胺类表面活性剂的性能研究与工程开发;指导了新型杀菌剂的研究开发和DCS-3氧化铝载体的工程开发与产业化,他所领导的科研团队现主要从事表面活性剂合成、物理化学及其在传统产业和高技术领域中的应用研究;参加主持我国洗涤用品工业“八五”以来的科技发展规划的编制及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中轻纺科技问题研究。历年来,获国家发明三等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二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二项,其他国家级奖励和部省级科技进步奖多项。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1、许健民XuJianmin许健民(1944.8.2.-)卫星气象专家。上海市人。1965年毕业于南京气象学院。1986年后任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主任、总工程师。在他主持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工作期间,气象卫星资料在火灾、水灾等自然灾害监测评估,农作物长势监测评估,以及生态环境监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许健民领导的研究组全面实现了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图像的实时、全自动、像元级高精度定位,并开发出20种定量产品,为风云二号卫星观测数据的定量应用做出了贡献。其中在大气运动矢量产品的开发中,他提出了快速算法和在云高度指定中区分薄卷云和低云的新算法。1970—1986年许健民在国家气象中心工作期间,提出并组织实施了“实时气象数据库”,为中央气象台创建了热带天气分析业务。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2、孙晋良SunJinliang孙晋良(1946.1.2-)产业用纺织材料及复合材料专家。上海市人。1968年毕业于上海科学技术大学。上海大学复合材料研究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长期从事碳/碳复合材料、特种纤维及特种纺织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研究成功的新型复合材料增强骨架—聚丙烯腈预氧化纤维整体毡曾获国家发明三等奖。主持的碳/碳复合材料领域的研究成果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曾三次荣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研制成功的各类碳/碳复合材料已应用于多种固体火箭发动机喷管系统及防热系统。在长二丙改进型运载火箭发射铱星中,在亚星二号、艾克斯达一号卫星发射中用于近地点发动机均获圆满成功。此外,在特种纤维及特种纺织材料等领域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开发工作。研究成功的导电性合成纤维、复合材料成型用辅料—吸胶透气材料等成果在劳动防护、航空、航天等领域均得到了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曾发表过的主要论文有“碳/碳复合材料”、“碳纤维多向编织物概述”、“聚丙烯腈预氧化纤维针刺整体毡”等。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3、张懿ZhangYi张懿女。(1939.6.10-)环境化学工程与过程工程专家。辽宁辽阳人,出生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1963年毕业于东北工学院冶金物理化学专业,1989-1990在瑞士伯尔尼大学进修环境工程。现任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副理事长。70年代后期,开拓了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