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白对虾早期死亡综合症的最新研究南美白对虾,学名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vannamei),是目前世界第一大对虾养殖品种,占世界养殖对虾总量的70%。但是近年来疾病的困扰,让世界对虾养殖遭受到重创,一种称为早期死亡综合症(earlymortalitysyndrome,EMS)或是急性肝胰腺坏死综合症(acutehepatopancreasnecrosissyndrome,AHPNS)的疾病在中国、泰国、印度、越南等地的对虾养殖场爆发。这种对虾疾病直接导致全球对虾养殖产业受到严重损失。患此病的对虾表现为肝胰腺萎缩坏死、活力减弱,池塘底部死亡,因虾养殖者观察不到病虾,则通常称为“偷死病”。在中国南方的凡纳滨对虾养殖场50%会爆发类似疾病,直接导致80%以上养殖对虾死亡。EMS造成每年超过1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EMS多发于虾苗放养7-30天,患病对虾体色呈白浊,有时伴随虾体微红,多数情况下肝胰腺异常肿大,易碎,颜色呈现淡黄色或淡白色。发病的对虾通常浮于池塘边或在池面缓慢游动,病虾基本失去食欲。该病情发展十分迅速,死亡率和排塘率极高,从发现病虾到排塘最短时间仅为2-3d。一些养殖实践证实EMS不仅发生于虾苗,在对虾成体也会发生,通过对养殖户的调研发现,很多虾塘放苗45d后才出现发病现象。在全球,该病害的影响区域涵盖了中国、越南、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墨西哥等亚洲和南美洲等众多对虾养殖主产区国家。受影响的对虾种类包括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vannamei)、斑节对虾(Penaeusmonodon)和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chinensis)等我国对虾养殖的多个主要品种,其中以凡纳滨对虾和斑节对虾的死亡率最高。在中国,该病害主要影响海南、广东、广西、福建等华南传统对虾养殖主产区,虽然福建以北地区的对虾养殖产区也有发生,但影响程度远低于华南地区;就不同养殖季该病害的危害程度而言,低温季节的养殖对虾患病机率低于高温季节。例如,在中山、台山、新会等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和汕头、汕尾、海丰、陆丰等粤东地区,一般选择在9月份放养虾苗,水温逐渐降低至25℃以下,通过搭建越冬棚进行保温养殖,养殖时间持续到翌年四五月份水温稳定升高至25℃,在此期间的养殖对虾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均相对较低。而湛江、茂名、海南等地区在五六月放苗,养殖时间持续到八九月份,期间养殖水温相对较高,放养虾苗和幼虾均容易出现该病害。此外,不同养殖模式下该病害的影响亦存在一定的差别。采用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模式的池塘,对虾的患病机率和受影响程度均高于采用低密度半集约化养殖模式的池塘和采用低密度虾鱼混养池塘。目前对早期死亡综合症的致病机理研究尚不十分透彻,普遍认为主要是由于副溶血弧菌直接或者间接作用导致对虾的死亡。这种副溶血弧菌经口进入体内,增殖于对虾消化道,其产生的毒素直接破坏肝胰腺组织结构和功能,但据目前研究报告这种细菌对人体并无健康威胁。EMS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种苗抗逆性下降,其不具备传染性,并且不是由病毒、寄生虫或是饲料所引起的。有研究表明,在泰国有近60%的对虾养殖户选择近亲繁殖的二代虾苗,由此使得虾苗抗病力变得越来越差,越来越容易受到病害的袭击。目前对于EMS疾病主要是以预防为主,首先是要保证苗种的质量,良好的养殖水环境,定期监测水中的弧菌数量,以及使用药物和生物制剂等方法。选择优质的虾苗,如果亲虾体内携带大量弧菌,产生的虾苗也会给整个养殖环境带入大量病原体,因此虾苗要经过严格的把控。二、池塘水环境的优化,面对养殖环境和自然天气的复杂多变,需要科学运用技术干预,高效循环利用环境资源,具体措施:经常加换新水,也可适当加入有益微生物,保持藻相的相对稳定,这样既有利于防控弧菌等有害病菌及有害藻类的形成,又可以及时削减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三、人工增氧,维持溶氧在5mg/L以上,这样也可以稳定水体平衡。四、控制养殖池塘pH值,定期检查水体弧菌数量,养殖户可在清晨太阳升起前向养殖水体中添加适量的生石灰水和75kg每公顷的小苏打,调节水体pH在8左右。六、合理安排养殖管理措施,因地制宜,合理投放虾苗放养密度,科学喂养,根据水质情况可套养不同生态位的其他水产品种,如草鱼、革胡子鲶、罗非鱼等,进行病害的生物防控。总而言之,EMS这种病害威胁着整个对虾产业,因此在养殖过程中要留心观察虾体情况,及时采取防控措施,选择适当的管理模式以维持良好的养殖水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