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自考书求购/转让相关资料共享下载二手自考书求购/转让相关资料共享下载第1页共116页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各章简答和论述国际分工的含义及其主要类型。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它主要包括垂直型国际分工(即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的纵向分工,主要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工)、水平型国际分工(即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同的国家之间的横向分工,主要指发达国家之间的分工)和混合型国际分工(即一国即参与和其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的国家间的横向国际分工,也参与和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差甚远的国家间的纵向国际分工)。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哪几个主要阶段。(1)国际分工的荫芽阶段(16-18世纪中叶)(2)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18世纪60年代—19世纪60年代)(3)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19世纪中叶—第二次世界大战)(4)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第二世界大战以后)大机器工业对国际分工的发展有何重要影响?大机器工业的建立为国际分工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1)大机器生产使生产能力和规模迅速扩大,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的大批商品使市场饱和,需要寻求新的销售市场;生产的急骤扩大引起对原料需求的急骤增加。所以,大工业的快速发展无论从开辟丰裕而廉价的原料供应地角度,还是为不断增加的产品寻找销售市场角度,都更加依赖国际市场。(2)大机器工业使英国成为了国际分工的中心,使其他国家成为英国的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3)大机器工业改革了传统的运输方式,提供了电报等现代化的通讯工具,使国际分工成为可能。(4)大机器工业打破了以往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封闭的市场,把各种类型的国家卷入到世界经济中。影响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国际分工的发展受许多因素的影响。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因素;自然条件则是产生国际分工与其发展的基础;人口、生产规模和市场制约着国际分工的发展;资本的国际化是国际分工深入发展的重要条件;国际生产关系决定着国际分工的性质;上层建筑可以推动或延缓国际分工的发展进程。简述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的主要内容。斯密在提出他的“绝对成本学说”(TheoryofAbsoluteCost)也称“地域分工说”(TheoryofTerritorialDivisionofLabor)的国际分工理论之前,首先分析了分工的利益。他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原因是:①分工能提高劳动的熟练程度;②分工使每个人专门从事某项作业,节省与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时间;③分工有利于发明创造和改进生产工具。接着斯密将运用于一国内部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推演到各国之间的分工,从而形成其国际分工理论。斯密认为:自由贸易会引起国际分工。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有利的生产条件。它们都可以使一国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处于比其他国家有利的地位。如果各国都按照各自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分工和:),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将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6.简述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的主要内容。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TheoryofComparativeCost)是在亚当·斯密绝对成本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根据斯密的观点,国际分工应按地域、自然条件及绝对的成本差异进行,即一个国家输出的商品一定是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生产成本绝对低于他国的商品。李嘉图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观点,他认为每个国家不一定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力量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然后进行国际贸易。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由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均有利。二手自考书求购/转让相关资料共享下载二手自考书求购/转让相关资料共享下载第2页共116页李嘉图认为,在资本与劳动力在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的情况下,按照比较成本理论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可使劳动配置更加合理,可增加产品总量,对贸易各国均有利。但其前提必须是完全的自由贸易。7.赫克歇尔一俄林的要素禀赋说的三个主要结论是什么?要素禀赋说(FactorEndowmentTheory)的三个主要结论是:(1)每个区域或国家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体系中应该生产和输出丰裕要素密集的商品,输入稀缺要素密集的商品。(2)区域贸易或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是价格差别,即各个地区间或国家间商品价格不同。(3)商品贸易趋向于(即使是部分地)消除工资、地租、利润等生产要素收入的国际差异,导致国际间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趋于均等化。8.西方国家关于国际分工的理论有哪些?它们的代表人物与代表著作有哪些?古典学派的国际分工理论,代表人物之一是亚当·斯密,其理论是“绝对成本学说”,代表著作是《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代表人物之二是大卫·李嘉图,其理论是“比较成本学说”,其代表著作是《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新古典学派的国际分工理论,代表人物是赫克歇尔和俄林,理论是“要素比例说”,代表著作是《域际和国际贸易》。到了现代,还有里昂惕夫和基辛的“劳动熟练说”,凯南的“人力资本说”,波斯纳的“技术差距说”,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说”,林德的“需求偏好相似说”和格鲁贝尔的“产业内贸易说”等国际分工与贸易的新理论。9.试比较“绝对成本学说”与“比较成本学说”。亚当·斯密在其“绝对成本学说”中认为:国际分工应按地域、自然条件及绝对成本差异进行,即一个国家输出的商品一定是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生产成本绝对低于他国的商品。李嘉图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观点,提出“比较成本学说”,认为一个不具有绝对生产优势的国家也可以参与国际分工和进行国际贸易。只要这个国家集中力量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商品,然后进行贸易,在各国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均有利。两种理论都主张进行国际分工,实现自由贸易。10.什么是里昂惕夫之谜(或里昂惕夫反论)?战后国际分工与贸易的巨大变化,使传统的国际分工与贸易理论在解释分工与贸易的现实时遇到困难。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为了验证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即证明各个国家都应生产并输出在生产中较多使用本国充裕资源的商品,而输入本国生产中需要较多使用国内比较稀缺资源的商品。他用投入一产出分析方法对美国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进行了具体的计算,结果出乎预料,即美国出口商品的资本密集程度低于进口替代商品,正好与俄林的理论相反。里昂惕夫指出:“美国参加国际分工是建立在劳动密集型生产专业化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资本密集型生产专业化的基础上。”该验证结果使西方经济学界大为震惊,因而将这不解之谜称为里昂惕夫之谜(TheLeontiefParadox)(或里昂惕夫反论)。11.简述需求偏好相似理论。需求偏好相似理论(TheoryofDemandPreferenceSimilarity)又称收入贸易说(IncomeTradeTheory),是由瑞典经济学家林德提出的,他用国家之间需求结构的相似性来解释工业制成品贸易的发展。林德认为,工业品生产的初期是满足国内的需求,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才会想到扩大销售范围,将产品推向国际市场。由于该产品是为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偏好和收入水平而生产的,故该产品较多的是出口到那些偏好相似的国家。这些国家间的需求结构和偏好越相似,其贸易量就愈大。如果这些国家的需求结构和偏好完全一样,一国可能进出口的商品,也就是另一国可能进出口的商品。而国与国之间需求偏好的相似与否,则主要是由各国人均收入水平决定的。人均收入水平越相似的国家,其消费结构与需求偏好就越是接近。产品的相互适应性就越强,贸易机会也就越多,而人均收入水平的差异则是贸易的潜在障碍。林德进一步认为,人均收入水平和消费品、资本品的需求类型有着紧密的联系。人均收入水平较低的国家,其选择的消费品质量也较低,因为他要让有限的收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同时,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和发展生产,也只能选择通用的、技术简单的资本设备,这又进一步导致了这些国家消费品的低级化。人均收入水平较高的国家,其选择的消费品质量与档次较高,而资本设备也更先进、更高级。因此林德认为,即使一个国二手自考书求购/转让相关资料共享下载二手自考书求购/转让相关资料共享下载第3页共116页家拥有比较优势产品,但由于其他国家的收入水平与它不同,而对其产品没有需求,这种比较优势的产品也就不能成为贸易产品。12.什么是产业内贸易说?产业内贸易说(Intra—industryTradeTheory)是美国经济学家格鲁贝尔等人在研究共同市场成员国之间贸易量增长时,发现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并不是按照赫—俄原理进行,即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之间的贸易,而是产业内同类产品的相互:)。因而对产业内贸易进行研究,从而提出了产业内同类产品贸易增长特点和原因的理论。他们认为,当代国际贸易的产品结构,大致可分为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两大类。一般来说,产业内贸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它与产业间贸易内容上有所不同。它是产业内同类产品的相互:),而不是产业间非同类产品的:)。②产业内贸易的产品流向具有双向性。即同一产业内的产品,可以在两国之间相互进出口。③产业内贸易的产品具有多样化的特点。这些产品中既有资本密集型产品,也有劳动密集型产品,既有高技术产品,也有标准技术产品。④产业内贸易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在消费上能够相互替代;二是在生产中需要相近或相似的生产要素投入。产业内贸易形成的原因和主要制约因素比较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同类产品的异质性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基础;②规模经济收益递增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原因;③经济发展水平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制约因素。13.什么是劳动熟练说?劳动熟练说(SkilledLaborTheory)又称人类技能说(HumanSkillTheory),最先是由里昂惕夫自己提出的,后来又经美国经济学家基辛加以发展。这一理论利用劳动效率和劳动熟练或技能的差异来解释里昂惕夫之谜。里昂惕夫认为,“谜”的产生可能是由于美国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比其他国家工人高造成的。他认为,美国的工人劳动生产率大约是其他国家的3倍。因此,如果劳动以效率单位衡量,美国就成为劳动要素相对丰富、资本要素相对稀缺的国家,因而出口产品的资本密集程度低于进口产品就容易理解了。但该解释并不为大多数人所信服。后来,美国经济学家基辛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他将美国企业职工区分为熟练劳动与非熟练劳动两大类,并根据此项划分对美国及其他14个国家的进出口商品结构进行了分析,得出了资本较丰富的国家倾向于出口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较缺乏的国家倾向于出口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结论。并认为熟练劳动程度不同是国际贸易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14.什么是人力资本说?人力资本说(HumanCapitalTheory)是美国经济学家凯南等人提出的,他们运用人力投资这一概念来解释里昂惕夫之谜。他们认为,生产过程中的劳动是不同质的,这种不同质表现在劳动效率上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是由劳动熟练程度决定的,而劳动熟练程度的高低,又取决于对劳动者进行培训、教育和其他有关的开支水平,即对智力开发的投资。所以,高劳动效率归根结底是对人力投资的结果。由此可以认为,国际贸易商品生产所需的资本投入应包括有形资本和无形资本(即用于教育、技术培训等方面投入的人力资本)两部分。照此说来,美国由于投入了较多的人力资本,故其出口商品中含有较多的熟练劳动,如果把熟练劳动收入高出非熟练劳动的部分资本化,并同有形资本相加,经过这样的处理之后,美国出口产品的资本密集程度就会高于进口产品的资本密集程度。人力资本说对熟练劳动说起到了一定的补充解释的作用。15.什么是技术差距说?技术差距说(TheoryofTechnologicalGap)也称技术间隔说,是美国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