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历史文物概况南阳市位于南襄盆地北部,周围环山,有山有水,是国务院第二批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南都”、“帝乡”之称。是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其中南阳府衙、内乡县衙是中国封建社会官衙建筑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两级衙门。淅川县境内楚始都丹阳春秋墓群出土的稀世珍宝闻名遐迩,被誉为“中国长城之父”的楚长城遗址引人关注。淅川县境内丹江口水库风景区以亚洲第一大水库和南水北调的渠首源头为世人关注;正在兴建的西峡恐龙蛋生物遗迹博物馆将成为不可多得的科普教育基地。内乡县衙、鹳河漂流跻身4A级景点行列,叶家大庄桐柏英雄纪念馆列入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其中全国重点保护单位有南阳府衙、武侯祠、山陕会馆、汉画馆、老界岭、医圣祠、河南内乡县衙、南阳市博物馆。南阳市重点保护单位有张衡墓、彭雪枫纪念馆、水帘寺、博望坡遗址、菩提寺、汉桑城、汉议事台、恐龙蛋化石博物馆、泗洲塔、淅川香严寺、法海禅寺等。南阳府衙,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河南省南阳市区民主街西部北侧。现为南阳市区著名人文景点之一。始建于公元1271年(南宋咸淳七年)历经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五个历史时期,共历199任知府。府衙现存明清建筑100余间,南北长300米,东西宽240米,面积72000平方米,整个建筑群布局严谨,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是封建社会留下的一个完整的郡级实物标本。南阳府衙既是北京故宫的缩影,又是南阳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个标志,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等研究价值,是中国惟一保存完整的郡府级官署衙门。200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被国家文物局列为首批国家二级博物馆,2012年被河南省政府命名为“全省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南阳武侯祠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河南省南阳市城西卧龙岗上,初建于魏晋,盛于唐宋,有1800多年历史,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十年躬耕隐居地和历代祭祀诸葛亮的地方,也是汉昭烈皇帝刘备“三顾茅庐”处,历史上著名的“三分天下”和“草庐对策”发源地。李白《南都行》:“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白居易《咏史》“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等诗句表明早在唐代时期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已成为一处著名的人文景观和人们凭吊先贤和陶冶情操的地方,有不少文人墨客都曾来此游览祭祀,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岗”,先后有众多国家高层领导人慕名前来参观过,为豫西南历史名胜之首。南阳卧龙岗武侯祠1963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为首批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荣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4年南阳卧龙岗武侯祠荣获凤凰网友最喜爱的“河南省十佳旅游景区”。山陕会馆是山西、陕西两省商贾联乡谊、祀神明的处所。集精巧的建筑结构和精湛的雕刻艺术于一身,充分显于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能,是中国古代汉族宫殿建筑的杰作。陕西、山西两省在明清时代形成两大驰名天下的商帮,晋商与秦商。山西和陕西,一河之隔,自古就有秦晋之好的佳话。当时,山西与陕西商人为了对抗徽商及其他商人的需要,常利用邻省之好,互相结合,人们通常把他们合称为“西商”。山陕商人结合后,在很多城镇建造山陕会馆(也称西商会馆),形成一股强劲的力量。著名的山陕会馆有社旗山陕会馆,聊城山陕会馆等,其中河南社旗山陕会馆被誉为“中国第一会馆”,现已成为文化旅游资源。南阳汉画馆,位于中国楚汉文化的发祥地——河南省南阳市郊,北倚诸葛亮躬耕隐居地中国历史名胜南阳武侯祠,南临南阳市区风景线白河游览区,环境幽雅,景色绮丽,是中国第一座专门收藏、陈列、研究汉代画像石刻的艺术博物馆。南阳汉画馆创建于1935年10月10日,1959年、1976年两次重建,有藏品1500多石,其中一级品150石,主要有东汉大型圆雕——“天禄、辟邪”和东汉建宁三年(公元170年)“许阿瞿墓志画像石”,为汉代艺术的宝库。是中国建馆历史最早、规模最大、藏品数量最多的一座汉代画像石刻艺术博物馆,同时也是全国最大的汉画像石研究中心。2000年南阳汉画馆荣获“全国十大精品陈列”博物馆,2008年被国家文物局评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南阳汉画馆收藏的汉画先后多次荣登为“国家名片”。老界岭位于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北部,伏牛山南坡上部地段,东与内乡宝天曼自然保护区接连,东西长23公里,南北宽16.7公里,景区总面积23万亩。老界岭整个景区地貌由中山组成,主峰走向北西--南东向,支脉呈羽状向南延伸。山势陡峭,沟壑纵横,峰峦迭嶂,气势磅礴。主峰鸡角尖,位于太平镇乡东北部,是西峡、栾川、嵩县三县界山,海拔2212.5米,为群峰之最,因山峰高矗,远看似向东引颈高歌之雄鸡而闻名。晴日山体呈青紫色,清晰雄伟;阴时云雾缭绕,时隐时现,其景壮观异常。1982年老界岭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1998年又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河南省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2014年西峡伏牛山老界岭景区荣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此次河南省惟一上榜景区。2015年西峡老界岭荣获新浪网友“最受欢迎十大景区”。医圣祠位于中国中医药服务贸易重点城市、河南省第三大城市南阳市城东温凉河畔,它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医学家、世界医史伟人、被人们尊为中华医圣的张仲景的墓祠纪念地。南阳医圣祠坐北朝南,是一组具有汉代艺术风格的建筑群,大门一对汉风子母阙耸立门前,气势宏伟,博大雄浑,金碧辉煌,巍峨壮观,阙上的彩绘朱雀傲视蓝天,翩翩欲飞,大门内十米许为张仲景墓;正院有山门、中殿、两庑;偏院有医圣井、医圣桥、素问亭、荷花池、历代名医塑像等,馆藏器具文物104件(套),古籍书刊文献1万余册,解放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祖国医学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工作,曾多次拨款对南阳医圣祠进行修葺,现为南阳市区著名人文旅游景点之一。1988年南阳医圣祠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医圣张仲景祭祀”公布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全国中医药文化教育基地”。内乡县衙,国家4A级文化旅游景区,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城东大街。据《内乡县志》记载,县衙始建于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历经明、清多次维修和扩建,逐渐形成一组规模宏大的官衙式建筑群。内乡县衙座北面南,占地面积8500平方米,中轴线上排列着主体建筑大门、大堂、二堂、迎宾厅、三堂,两侧建有庭院和东西账房等,共6组四合院,85间房屋,均为清代建筑,被专家誉为“神州大地绝无仅有的历史标本”。内乡县衙是中国唯一保存最完好的封建时代县衙。1996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中国文物报》评为“世界文化多样性十佳博物馆”,2006年荣膺国家AAAA级景区,2014年内乡县衙再度入选河南省文明风景旅游区。内乡县衙与北京故宫等一起被誉为是中国四大古代官衙国际旅游专线,享有“北有故宫,南有县衙”、“一座古县衙,半部官文化”的美称。南阳市博物馆创建于1959年10月1日,是豫西南最大的地方综合性博物馆。馆址武侯祠,初建于魏晋,盛于唐宋,历经元明、清而不衰。武侯祠座西向东,现存廊庑155间,总占地面积200余亩,院内古柏参南阳市博物馆天,风景秀丽。中轴线上有山门、大拜殿、诸葛草庐、小虹桥、宁远楼;两侧有诸葛井、读书台、东西廊房、古柏亭、躬耕亭、野云庵、老龙洞、伴月台、关张殿、三顾堂等。大拜殿与宁远楼为武侯祠主要建筑,分别为歇山顶和重檐庑殿式建筑。祠内有泥塑蜀汉人物10余尊,生动逼真、栩栩如生。山门上镶嵌有郭沫若手书的“武侯祠”三字,草庐悬挂于右任手书“诸葛庐”匾额和郭沫若手书“诸葛草庐”匾额。1996年南阳武侯祠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南阳市文物保护单位过多不再一一赘述,现挑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南阳府衙以及南阳市文物保护单位菩提寺作为详细介绍。南阳府署始建于何时不详。自秦昭襄王设置南阳郡直至隋代以前,南阳皆有郡守(西汉景帝时改称太守)治所,即郡署。金正大三年(1226年)于南阳设申州(刺史治),为州署。元至元八年(1271年)升申州为南阳府,为府署。但元代修建情况与形制已不可考。明代府署是洪武三年(1370年)同知(府佐官)程本初即原故址修建的。正统五年(1440年),同知汪重重修。当时的府署有正堂、后堂,左右列六房,前竖戒石亭(按旧时规制,地方官署大堂前皆立有戒石碑,上刻戒石铭,作为官员箴规,并建亭保护。南阳府署后将亭改建为坊,称戒石坊),建仪门、大门,后列官宅,东西列吏舍。经吏司(掌管受发文书诸事)在正堂东;昭磨听(掌管勘六房卷宗)在正堂西;司狱司(掌理察狱囚)在仪门西;架阁库(收藏管理文牍案卷)在正堂后,申明、旌善二亭在府署前东西两侧,永平库(府库)在府内。成化年间(1465年——1478年),知府陈镒重修大堂(正堂),堂左为乘发司(承办和转办公文信札)及吏、户、礼诸房,右为西公廨(公廨是官吏办公处的通称),东南隅为衙神祠、寅宾馆。前为大门,门左右列榜房,前建豫南首郡坊。大堂后为寅恭门,次为思补堂(二堂),堂左为书简房,右为招稿房。次三堂,又次为府廨,规制严备,经明末变乱颓圮。清顺治四年(1674年),知府辛炳翰始修思补堂,又修仪门、榜房,纪而知府张献捷重修大堂并六曹房、乘发司、永平库。嗣后,相继修葺完备。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知府佟应琦于大门外东西增建召父、杜母二坊。历久对府署渐颓。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知府岳兴阿对府署进行大修。咸丰初,知府顾嘉蘅又补修,于府宅后东北侧建团练宾兴馆(亦称团练公局)。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由知府傅凤扬倡导,各州县知(州)县捐俸重修。此次修葺,前后经历5个年头,至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竣工。民国2年(1913年),南阳府撤消,府署故址为县公署(民国元年,知县署改称县公署,后又改称县政府)占用。民国21年(1932年)秋,于南阳设立河南省第六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即设于久府署内(与县府和署),此后,续有增葺改建。解放后,南阳专员公署驻此,1965年后,改为中共南阳地委第三招待所,后又改为家属院。南阳府署左北向南,经明、清两代不断修葺扩建,至清光绪末年,规模宏大。主体建筑依次排在一条中轴线上,均为硬山式砖木结构。两侧房舍、院落分布有序,布局严谨。署前为照壁,北为大门,左右列榜房,门前东为召父房,西为杜母坊,还有谯楼和石狮一对。大门北为仪门,两侧为公廨,外有东西牌坊两座,分别与仪门两侧门相对应。再北为大堂,沿明旧额曰“公廉”,即公正廉洁之意。堂前竖戒石坊,正面额书“公生明”,两侧书“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即《戒石铭》原文)。堂左右为承发司、永平库,堂前至仪门,两侧各建排房十间,为各执事房,即书吏六曹房,还有东西二公廨。大堂后为寅恭门,门后为二堂,明代额曰“燕思”,后曰“思补堂”,清末改曰“退思堂”,均取退而思过之意。二堂之后有暖阁(穿阁),经穿阁即入内宅(府庭),内宅为一四合院,由宅门及左右门房、左右廊房和后堂(三堂)组成,俗称上房院。宅门及门房两侧为吏舍,但在上房院外。后堂规模与大堂相仿,是知府接待上级官员和商讨重要政事的地方。后堂东有偏院,为知府眷属住所。其东南(在二堂之东偏南)为“虚白轩”;北折而东植桃李数十株,有舍曰“桃李馆”。后堂西南(在二堂西)有花厅,厅之北宇曰“师竹轩”,为知府鉴判之所,即签署公文、案卷和日常办公的地方,取虚心治理之间,故名。转西为“爱日堂”,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于堂前凿池植莲,并架虹桥于其上,以通“对月轩”,取净直不染之意,加制匾曰“爱莲”,旁砌假山,为政余憩息之所。后堂北为“槐荫静舍”,舍后隙地为菊圃,每年重阳可养千余盆菊花;堂之西南辟菜圃,引泉水以灌之,曰“芳畹”。后堂再北为后府,西半部为马号,东部有侧院,内有“桂香室”,室后为团练宾兴馆。最北部为操场,原是训练团勇的地方,民国25年(1936年),督察专员公署在这里举办第一界武术大会。可以看到府衙中的摆设以及桌椅、床铺保护力度不够,造成一定程度破损可以看到售票处这种集流场所设置在了古建筑中,这对文物也是一种损坏例外该建筑彩画的恢复与原始彩画色彩上有出入。南阳镇平菩提寺始建于唐,唐高宗永徽年间(公元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