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的体积教案_说课稿评课稿2008-2009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2.能够初步地学会运用体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1.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2.能够初步地学会运用体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过程:活动一:复习旧知。1.什么是体积?(指名说)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2.长方体的体积该怎样计算?归纳到底面积乘高上来)3.圆的面积怎样计算?4.圆是把圆面积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面积进行计算的。的面积是怎样推倒得来的?活动二:经历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得出公式。1.计算圆的面积时,是把圆面积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进行计算的,能不能把圆柱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启发学生思考。2.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16等分),然后把圆柱沿高切开,可能会拼成怎样的图形?教师演示。引导学生进行观察。3.思考:1)圆柱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形体?2)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实验前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讨论后,整理出来,再进行汇报。拼成的近似长方体体积大小没变,形状变了。拼成的近似长方体和圆柱相比,底面形状变了,由圆变成了近似长方形,而底面的面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近似长方形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没有变化。4.根据圆面积的推导公式进行猜想:说说你猜想的结果。如果把圆柱体32等份,64等份,128等份拼成的长方体的形状怎么样?生;平均分的分数越多,拼起来的形体越近似于长方体。2.通过以上的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师:平均分的分数越多,每分扇形的底面就越小,弧就越短,拼成的长方体的长就越近似于一条线段,这样整个形体就越近似于长方体。3.推导圆柱体积公式。小组讨论: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学生汇报讨论结果。长方体的体积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而在推导过程中,长方体的底面积就是圆柱的底面积,高就是圆柱的高,所以圆柱的体积也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师: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用字母公式,怎样表示?板书:V=Sh4.算一算:已知一根柱子的底面半径为0.4米,高为5米。你能算出它的体积吗?要求这根柱子的体积,要先求什么?请你先求底面积,再求体积,自己试计算。请生板演。活动三:试一试。1.一个圆柱形水桶,从桶内量得底面直径是3分米,高是4分米,这个水桶的容积是多少升?正确理解题意,自己完成。说明:求水桶的容积,就是求水桶的体积。想一想先求什么?2.一根圆柱形铁棒,底面周长是12.56厘米,长是10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先求底面半径再求底面积,最后求体积。已知底面周长对解决问题有什么帮助吗?必须先求出什么?作业:《指导丛书》《圆柱的体积》说课稿一、把握教材,目标定位《圆柱的体积》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圆柱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圆柱体的特征,让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又一次飞跃。圆柱体是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为下一步学习“圆锥的体积”打下基础。根据本节课的性质特点和六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还比较薄弱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与能力:通过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和迁移能力。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理解圆柱体积的含义。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圆柱体积计算是圆锥体积计算的基础,因此圆柱体积和应用是本节课教学重点。其中,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用转化的方法来推导,推导过程要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二、把握学情,选择教法(一)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较丰富的生活经验,这些感性经验是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正是让学生的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经验的过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在这一过程中,能使学生体会到认识事物和归纳事物特征的方法,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二)、选择教法,实践课题:《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我紧密结合自己的课题“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与学生数学素养的策略研究”、“在数学课上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小组合作及应用数学意识。因此,在本节课中,我认为运用活动教学形态,多媒体演示形态,采取“引导-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三、教学策略的选择。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小学生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因此,按小学认知规律从“具体感知-形成表象-进行抽象”的过程,我打算主要采用观察发现法、实验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等形式,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感知各种实物的基础上,动手操作,分组讨论、合作学习,教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等方法及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实验得出结论,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圆柱的体积》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19-20页《圆柱的体积》。内容包括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运用公式计算它的体积。2、本节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形体知识的最后部分,是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圆柱的体积是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圆的面积计算”、“圆柱的认识”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在五年级已经学习了体积的概念,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和公式,本课引导学生探究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和公式。学好这部分知识,为下一步学习圆锥打下基础。3、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分别从知识、能力、情感与态度三方面拟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合理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理解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能灵活运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推理的能力。(3)情感与态度目标:体会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同时提高学习数学的自信心。4、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学会计算圆柱的体积。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用转化的方法来考虑,推导过程要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因此,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二、说教法。1、充分利用直观教具结合课件演示,师生互动,通过演示操作,帮助学生找出两种几何形体转化前后的关系。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明确圆柱的体积大小与它的底面积和高有关。3、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启发引导,层层深入促进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获得新知识。三、说学法。在学法方面,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应用,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生活当中,通过学生的独立操作,合理猜想,仔细观察,实验验证,集体讨论,交流总结,逐步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概括出计算公式。在这些教学活动中,着重以引导学生运用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两种学习方式交替学习,让他们真正以课堂主体的身份参与全程。四、说教学过程。根据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针对教学目标,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思路:在情境中猜想——在实验中感悟——在实践中发展。1、在情境中猜想:我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老师有一个近似圆柱的杯子,我把杯子装满水,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水杯中的水是什么形状?你能用你以前学过的知识计算出这些水的体积吗?这样的设计把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生活现实。学生在解决新问题时,马上调动已学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转化思想,即把杯子的水倒进长方体内,把圆柱的体积这个暂时未知的问题转化成已经掌握的长方体的体积进行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猜想到:圆柱的体积可能等于底面积乘高。这不仅起到复习旧知识的作用,而且训练了学生的数学思维。然后进一步提出问题:我们可以把圆柱形的水的体积转化成长方体或者正方体。那像圆柱形的柱子、压路机的轮子的体积,也能用这个方法求解吗?圆柱的体积有没有像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一样有计算公式呢?从而揭示课题并板书《圆柱的体积》。2、在实验中感悟:探索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根据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进行知识迁移,把圆柱平均分成若干份后,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长方体越像。【学生在观察、在实验中发现:圆柱转化成了长方体,原来圆柱的底面等于长方体的底面,原来圆柱的高等于长方体的高,V长方体=Sh,因此V圆柱=Sh。此环节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我将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全程参与实验,自己动手操作,反复观察与思考,利用圆柱的体积推导学具结合课件展示,说明变化前后圆柱和长方体的联系,提出问题,最后引导学生概括实验的结果:V圆柱=Sh】接着,利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进行练习:课本第20页“做一做”。一根圆柱形木料,底面积为75cm2,长90cm。它的体积是多少?3、在实践中发展:回应前面的情境,设计水杯问题。我将利用轻松的谈话引出有趣的数学问题:讲了一节课,老师口渴了,我先喝一点水。老师的喝水动作引起了学生的注意,从而引出以下的问题:一杯水喝去了一部分,你能求出剩下的水的体积吗?接着进行拓展练习:(1)我会填底面积(m²)高(m)圆柱的体积(m³)1289.60.8324.61.60.8(2)我是小判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得到升华。然后进行课堂小结,理清思路,巩固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板书设计,以简明扼要为特点,凸现出猜想—验证—归纳的数学学习过程,重点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V=Sh。以上教学过程,主要体现如下设计理念:情境生活化:通过情境的创设,以求圆柱的体积为主线,在学生熟悉喜爱的生活情境中探索数学问题。学习自主化: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仔细观察,说一说,辨一辨,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为凸现这一学习过程,应给予学生更多的空间,学生在相互的碰撞和交流中发现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同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师生都在猜想、验证、感悟、发展中得到提高。1、圆柱、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以高的方法来计算。()2、圆柱的底面积扩大3倍,体积也扩大3倍。()3、一个长方体与一个圆柱,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那么它们的体积也相等。()4、两个圆柱的侧面积相等,体积也一定相等。()5、一个圆柱形的水桶能装水15升,我们就说水桶的体积是15立方分米。()9厘米4厘米S=12.56平方厘米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圆柱的体积》,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课堂评价以及资源开发等七个方面来介绍我的构思和见解。一、教材分析:《圆柱的体积》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节内容,在教材的19-20页,这一单元是小学阶段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最后一部分内容,知识的综合性和对学生的能力要求都比较高。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圆柱和圆锥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体,教学这一本分内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为进一步应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圆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编排的,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教材在这一节中安排了两个例题:例5教学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例6是利用圆柱体积计算解决问题。(1)例5,渗透了转化的思想。首先从回顾旧知(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入手,引出圆柱体积的计算问题,并提出圆柱能否转化成已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体积。接着通过教具演示图说明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若干个相等的扇形,把圆柱切开,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在这个教学环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