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河盆地资料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我国中西部一些造山带周缘的压性盆地,总体具前陆盆地的结构、变形和沉积特征。其形成亦与大陆岩石圈的挤压挠曲作用有关。但在该造山成盆作用发生地区,并不存在同期的碰撞或俯冲作用。因而缺乏同期岩浆弧或蛇绿混杂岩带。这类盆地的发育时限一般在碰撞造山期之后间隔较长时间;其形成与距该区颇远的板块发生碰撞和进一步会聚产生的远程挤压造山作用有关。对这种在中国存在普遍、特征典型的陆内会聚,罗立志等称之为“型”俯冲。中国中西部地区的造山作用与同时代的俯冲和碰撞作用无关,也缺乏相关的岩浆弧或蛇绿岩带,但与古特提斯造山带在新特提斯阶段的再活动有关。中新生代塔里木、准噶尔、柴达木、四川、鄂尔多斯、吐哈等盆地部分构造单元进入前陆盆地发展阶段,分别发育库车、塔西南、准噶尔南缘、柴达木北缘、四川盆地西缘、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以及吐哈盆地北缘等前陆盆地3柴北缘中生界构造层序与逆冲活动研究表明,前陆盆地的构造活动,如逆冲作用、基底隆升、构造的不同沉隆等过程对沉积充填的层序界面、叠置样式、体系发育演化等起着控制作用,逆冲期和相对平静期形成的盆地充填序列截然不同,沉积粒度由粗到细的多个旋回是活动期和平静期交替的响应,一个完整的构造层序应是一次逆冲加载一卸载过程的反映。柴北缘中生界与下伏下元古界达肯大板群及古生界地层呈区域角度不整台接触,与上覆的第三系亦是区域角度不整合接触,其形成与南祁连由北向南的逆冲活动有关。中生界充填序列在垂向上表现为多个由粗到细的沉积旋回,不同旋回之间均由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接触,构成不同幕次的构造层序,它对柴北缘逆冲构造活动具很好的响应关系。本文借鉴层序地层学所揭示的对盆地的充填实体进行三维解析的方法系统,将柴北缘中生代充体实体作为一个高级别的充填序列(巨层序),以盆地内一级不整合面为界的充填实体作为构造层序(相当于超层序),其内以次级别的不整合面或大的相转换面作为层序界面,一个构造层序包含一个或几个层序,根据这一原理和方法将柴北缘划分为4个构造层序和7个层序(柴达木盆地是我国西部重要大型含油气盆地之一,面积12×104km2。已找到20余个油气田。由于勘探和研究程度总体较低,且地质结构复杂、演化历史多变,对其成因类型不同学者有不同看法[1~1川,甚至截然相反,主要表现在盆地演化阶段划分、各阶段成盆机制及出示的证据等方面。对柴达木盆地不同演化时期成因类型认识的差异,必然会影响对盆地地质特征的正确认识,从而影响对盆地油气资源潜力的估计。因此,合理解释柴达木盆地成因类型,恢复其形成机制,对于深化对柴达木盆地地质特征和油气成藏条件的认识有重要意义。对柴达木盆地成因类型,尤其是侏罗纪原型盆地成因特征的认识,长期以来一直争论不休,争论的焦点是:侏罗纪盆地(主要分布于北缘)是在张性环境下形成的张性断陷盆地口’6’8~1¨,还是在挤压环境下形成的挤压性盆地口’12~1引。笔者在详细比较总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上,结合柴达木盆地区域构造演化背景,通过野外观察、恢复构造发育史(图2),对柴达木盆地成因类型及其形成机制提出了新的认识,并给出了有关证据(表2,图3)[4’12]:因此,笔者对柴达木盆地成因类型及其演化的观点是:柴达木盆地早一中侏罗世由于华北板块和柴达木板块向北运动速度的差异,导致柴北缘为拉张的区域构造环境,基底先存断裂同沉积拉张活动,在断裂下降盘形成多沉积中心的断陷盆地,其中早侏罗世断陷盆地分布于冷湖一南八仙构造带及以南,总体受冷湖、陵间断裂控制,形成北断南超的断陷样式;早侏罗世末抬升,中侏罗世受阿尔金断裂左行活动影响,冷湖一南八仙构造带以南抬升,沉积中断,沉积中心由冷湖一南八仙以南迁移至冷湖一南八仙以北的赛什腾一鱼卡地区。马仙断裂和冷湖六、七号构造北断裂及驼南断裂为控制性同沉积张断裂,区域应力环境为张性环境,盆地类型为张性断陷盆地。中侏罗世末及其以后,应力转化为压性应力,形成了不同阶段各种挤压性盆地和前陆盆地。柴达木盆地为一个多旋回叠置、多成因类型盆地复合的叠合含油气盆地,不同学者对其在不同演化阶段成因特征和形成机制的认识有较大差异。争论焦点是:侏罗纪时期盆地是在张性环境下形成的断陷盆地,还是在挤压环境下形成的挤压性盆地。新方案认为,柴达木盆地在早中侏罗世时期为在张性环境下形成的断陷盆地,其形成与演化经历了早中侏罗世断陷盆地、晚侏罗世一白垩纪挤压挠曲盆地、古近纪挤压坳陷盆地和新近纪一第四纪前陆盆地共4个演化阶段。新方案的提出有利于统一对柴达木盆地成因类型及其形成机制的认识,对深化盆地地质认识、正确评估盆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柴达木北缘前陆盆地是早、中三叠世松潘甘孜经青海南山往北插入南祁连形成裂陷槽,在晚三叠世该裂陷槽反转形成逆冲带,其前缘形成侏罗纪前陆盆地[10,11]和第三纪前陆盆地前陆型改造盆地成烃成藏特征中国中西部发育有两套主要烃源岩,早期前陆盆地海相与海陆交互相和晚期前陆盆地发育前的陆相层序(伸展背景);晚期为陆相碎屑岩,盆山高差大,源近流短,储层物性不均一。4.1多期次成烃4.1.1被动陆缘成烃中国中西部石炭-二叠纪大地构造背景处于有限洋盆伸展时期,构造应力场以区域拉伸为主,在稳定的板块周缘广泛发育被动陆缘。如柴达木北缘石炭纪被动陆缘与侏罗纪前陆盆地沉积之间存在较长的时间间隔,碳酸盐岩中的烃源岩残余有机碳质量分数平均值为2.55%,分布区间为0.49%~5.58%;氯仿沥青“A”平均0.005%,分布区间为0.0029%~0.0074%。一般来说,石炭系烃源岩埋深大于2800m就进入裂解阶段。柴达木北缘石炭系已被深埋在中、新生代数个原型盆地之下,埋深大于5000m,已经进入了过成熟阶段。被动陆缘沉积之后紧接前陆盆地沉积有利于成烃和油气保存。4.1.2前陆盆地成烃在前陆盆地阶段,柴达木、吐哈等盆地的早、中侏罗世发育两次主要的聚煤作用,有厚和巨厚煤层形成。在沉积剖面上,大部分的沉积旋回底部发育冲积体系,上部发育湖泊体系,生成巨厚的湖泊泥岩。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逆冲带活动具幕式特点,主要运动期一般可分侏罗纪、第三纪两个阶段,发育叠加的磨拉石盆地沉积。4.2多期次成藏多套烃源岩和多期次成烃是多期次成藏的前提条件。油气生成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一般与构造运动相匹配。前陆盆地构造运动造成盆地内部不同构造单元的差异升降,油气从坳陷区向隆起区运移。而后继的幕式构造运动将改造先成的坳陷和隆起区的分布,在断裂和褶皱配合下,油气发生大规模的调整,形成油气藏或破坏先成的油气藏。所以,多期次构造运动促进了油气的多期次运移和多期次成藏。1中国中西部类前陆盆地基本地质特征1.1基本地质特征中国中西部广泛发育挤压构造背景下的中新生代陆相盆地与典型前陆盆地,其形成机制有一定的相似性;中国中西部中新生代前陆盆地与板块俯冲碰撞作用在成因机制和时间上并无直接联系,一般产生于已拼合的古造山带和古板块(陆块)的接壤部位,由于板内构造运动的重新复活,并沿其边缘(或在其内部)某一断裂向原始陆块(或新生陆内盆地)一侧逆冲,在其前缘产生挠曲载荷作用,形成巨厚的沉积,此类盆地一般来讲缺乏下部前陆海相沉积发育阶段。中国中西部类前陆盆地具有以下特征:①中部类前陆盆地主要发育于中生代;西部类前陆盆地主要发育期为新生代;②盆地一般沿(复活)造山带前缘呈长条状分布(长宽比一般为5∶1~3∶1),部分前陆盆地在横向上(平面上),即在远离造山带方向上与同期陆内坳陷盆地相连通,④沉积相以陆相沉积占绝对优势,总体上仍然显示出沉积相序向上变浅、粒度变粗的逆旋回特征,但由于受造山带阶段性(间歇)逆冲作用的影响,冲积扇或扇三角洲粗粒(磨拉石)沉积不连续产于河湖相沉积序列中,前陆盆地冲积扇中砾岩砾石成分在垂向上呈现出与物源区地层层序相反的逆序列,即逆序蚀顶沉积作用。中国中西部类前陆盆地演化复杂,大多叠合于被动陆缘、克拉通、裂谷或陆内断陷-坳陷盆地之上,因此,其纵向上包括前陆盆地之前以地层-岩性为主的油气藏类型和前陆盆地发育时期的断层、背斜等构造油气藏为主的类型,以及二者构成的复合型(构造-地层或岩性)油气藏类型。此外,由于前陆盆地以前的被动大陆边缘或裂陷盆地时期常常形成正断层,并由此构成断层油气藏;这些正断层在后期挤压应力作用下有可能转变成逆断层,形成反转构造油气藏。在平面上,前陆冲断带邻近造山带,受构造活动的影响,较发育构造油气藏,而在远离造山带的盆地内部则逐渐过渡为以岩性、地层油气藏类型为主。但由于中国西部盆地受构造活动干扰较强,盆地内部也不乏存在构造油气藏,这与典型前陆盆地和中国中部类前陆盆地的情况有所不同。2)中国中西部新生代前陆盆地。中国中西部一些造山带周缘的压性盆地,总体具前陆盆地的结构、变形和沉积特征,其形成亦与大陆岩石圈的挤压挠曲作用有关。中国中西部中、新生代前陆盆地主要位于准噶尔、塔里木、柴达木、鄂尔多斯、四川等稳定克拉通周缘地区,它们是在早期拉张构造背景下,分别于印支期晚三叠世和喜山期新近纪经受了区域性挤压,造山带向克拉通方向逆冲推覆。2中西部前陆盆地(冲断带)的地质特征中国前陆盆地在地质特征上具有如下共同点:(1)小盆地、大逆冲带,(2)陆相盆地、巨厚的磨拉石堆积,(3)两期前陆构造、晚期活动性强和(4)统一的构造演化背景控制区域性的盆地沉降和沉积。中国中西部共发育15个前陆冲断带(准噶尔西北缘、准噶尔南缘、博格达山北缘、库车、喀什、塔西南、塔东南、吐哈、柴西、柴北缘、酒泉、鄂尔多斯西缘、川西、川北、楚雄),分布在巨型盆山体系的盆-山结合部位(主要发育在扎伊尔山前、天山山前、昆仑山前、祁连山前、贺兰山前、龙门山前和哀牢山前);这些前陆逆冲带的形成与改造受控于印藏持续碰撞中西部小型克拉通盆地—青藏高原都是被海西—印支褶皱造山带和喜山期褶皱带环绕的山间盆地,小型克拉通盆地被大型造山带改造,所以大型冲断带发育。盆地改造强烈、早期被动大陆边缘有利生油相被卷入到冲断带之中,盆山结合部位构造变形强烈,构造圈闭发育。中国克拉通板块规模小,造山带规模相对较大,构造圈闭发育,主要以中、新生代陆相层系勘探为主,构造圈闭是主要的勘探对象。中国中西部前陆冲断带发育在早期“陆相”层序中,因此主要烃源岩为三叠、侏罗系煤系,主要储集层为上侏罗统、白垩系砂、砾岩层,盖层为侏罗系煤系地层和第三系红色膏泥岩层中国发育两期前陆,印支期和喜山期,构造期次多,构造变形复杂。中国中西部前陆冲断带具有多期次的构造活动,但最强烈活动期是喜马拉雅运动晚期。例如柴北缘地区通过井的标定及骨干剖面解释,明确了柴达木盆地北缘存在四大不整合面,显示4期构造活动;在库车拜城凹陷南北向的地震测线上同样显示出古近纪—新近纪之间、康村期—库车期之间的不整合面和对应的构造活动期,并且这些不整合面和沉积地层经受再一次的构造改造,发育第四纪同沉积生长地层。库车地区生长地层显示在喜马拉雅运动晚期(N2k)强烈的构造变形,在东丘里塔格背斜北翼的褶皱显示隐伏断层发育的时间介于(25100±1900)年和(2669±102)年之间(热释光年龄);准噶尔南缘霍—玛—吐断裂带系统采样,经过热释光原理和电子自旋共振ESR测年结果显示在喜马拉雅运动晚期经受强烈的构造变形。中国中西部复杂巨型再生前陆盆地-造山系统内,以阿尔金山构造带、龙门山—贺兰山—六盘山构造带为界,分为新疆区、甘青区和川陕区。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主要为两期形成,这两期前陆的叠合程度的差异可以简单描述为印支期前陆盆地、喜山期再生前陆盆地或逆冲带三大类。由于与特提斯构造域的相对位置不同,本文按照盆地的几何形态、挠曲沉降、地层层序、沉积充填、构造变形特征的差异,将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概括为改造型、新生型、叠加型和早衰型四种组合类型的前陆盆地。不同类型的前陆盆地具有不同的油气地质特征。新生型前陆冲断带(如柴北缘),由于早期前陆盆地剥蚀殆尽,主要发育晚期前陆前的单套断(坳)陷烃源岩,即中、下侏罗统(J1+2)湖沼相烃源岩储盖组合: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在两期前陆及其间发育有坳陷盆地的特征下,沉积演化基本上有前前陆盆地克拉通沉积、早期前陆盆地沉积、中生代坳陷盆地沉积和新生代陆内前陆沉积4个阶段,考虑到中生界煤系地层在

1 / 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