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注:绿色下划线字体是定义,蓝色波浪线字体是简答。第一章绪论土地复垦:中国《土地复垦规定》——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土地复垦研究对象的扩展:从过去的各种因挖损、塌陷、压占破坏的土地,扩展为各种人为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土地复垦目标的扩展:从过去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并侧重复垦为耕地,扩展为恢复土地期望的利用价值和保护生态环境土地复垦内涵的扩展:从过去偏重土地整治工程,扩展为土地整治的生物措施、复垦土地的景观生态恢复、土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土地质量和土地生产效能与效益的恢复。土地复垦的作用:是恢复土地资源、解决人地矛盾的有效措施——人类的生存条件;是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有效措施——人类的生活质量;是缓解工农矛盾、解决就业和维护安定团结的有效途径;是区域和矿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第二章矿区环境监测与评价矿区土地破坏综合评价(程序包括一、二、三、)对矿山开采已被破坏土地进行评价和按矿山开采规划对以后将要破坏的土地进行预测评价是矿山生态复垦的一项重要内容,可为生态土地复垦、土地利用规划及复垦工程设计提供基础数据。作为土地破坏程度综合评价的第一步。它揭示了土地的可资利用范围以及利用上的潜在能力,它对于进一步研究土地的承载能力、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有重要意义。一、土地评价单元划分土地评价单元是复垦土地评价对象的最小单位。同一评价单元在土地的基本属性方面是基本一致的。由于复垦土地评价的最终结果是通过对复垦土地评价单元的质量鉴定得出的,因此,评价单元的划分与复垦土地评价工作量的大小和评价成果应用有密切的关系。1、采用土壤发生学分类的某一级(耕地采用土种,牧地采用土属)作为评价单元。2、采用土地类型作为评价单元。土地类型可看成是一定气候条件下的地貌、土壤和植被的共同体。3、按耕作地块作为评价单元。二、评价因素、因子的选择1、选择原则(1)影响大,(2)覆盖面广(3)能反映出土地质量的差异(4)因素指标值有较大的变化范围,因素、因子的资料容易取得,避免人为意志的干扰。2、评价因素、因子确定a.根据矿山生态复垦的要求,依据国家土地资源评价等级表,选择4个评价因素,共包括,9个评价因子。将土地分为六级,等级高的作为农林果牧用地都适宜;等级低的一般不宜作农地,可依次作为经济林或人工草地和人工林地;最低的等级一般是难利用土地。b.评价因素、因子的具体内容(1)物理性状:包括地貌和地面坡度两个因子(2)化学性状:包括土壤酸碱性和有机质含量(3)土体剖面:包括土壤质地、土层厚度、砾石含量和土壤侵蚀程度。(4)管理现状即有无灌溉条件三、选择土地破坏评价方法在土地破坏评价的整个过程中,被评价的对象、评价方法甚至评价主体及其掌握的评价标准都具有不确定性。把土地破坏评价中不确定性的原因大致可归纳为:认识上的局限性、数据的不充分性或不可靠性、土地质量本身具有的随机性和可变性等三个方面。模糊数学的兴起为确定和不确定,为精确与模糊的沟通建立了一套数学方法,也为解决土地质量评价中的不确定性开辟了一条途径。将模糊评价方法引入土地破坏程度评价是客观事物的需要,也体现主观认识能力的发展。待复垦土地的适宜性评价A.待复垦土地的适宜性评价是对受破坏土地针对特定复垦方向的适宜程度所作出的判断分析。这些特定的复垦方向包括农作物种植、水产养殖、家禽家畜养殖、林果种植、蔬菜种植、建筑利用和娱乐场所等。1、土地破坏程度制约土地复垦利用方向2土地破坏程度越严重,土地复垦利用方向限制越大。土地破坏程度对土地复垦利用方向的制约程度可通过增加投入来弥补。复垦投入越大,复垦方向的选取越灵活。2、非现状、非评价对象本身的因素起较大的制约作用非现状因素是指未来开采的影响程度、种植习惯、管理水平、复垦工程措施的选取等;非评价对象本身的因素是指相邻采区的情况、相邻区域的环境条件和土地利用模式、水利设施、交通运输条件和充填料来源等。因此,待复垦土地的适宜性评价不只是对现状的评述,还具有一定的预测性。评价因子应包括非现状、非评价对象本身的因素。3、经济、环境、社会效益必须有机结合矿区破坏土地的复垦利用既是一项经济活动,又是矿区环境治理的任务,因此必须兼顾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4、区位原则具有特定的含义所谓区位原则,是指地块地理位置的差异带来经济效益上的差异。待复垦土地范围一般较小,区位原则具有特定的含义,即:地块距充填料来源地近时,复垦土地利用方向的选择范围大;地块距水源地近且有深坑时,越宜发展水产养殖业;距矿山工业广场愈近地区越需加强绿化造林,以改善矿山环境质量等。B.待复垦土地适宜性评价,根据需要将评价对象分为适宜纲和不适宜纲,适宜纲又分为宜农用地,宜基塘复垦用地,宜林果用地3类;对宜农用地又进一步分为一级宜农用地和二级宜农用地。不同的复垦方向,其影响因子不尽相同,因素间的重要性也存在差异。1、农作物种植复垦方向影响因素有:积水状况、土地利用现状、排灌条件、区位条件和土壤条件等。积水状况和土地利用现状反映了土地破坏程度以及土地的能力和耕作条件等;排灌条件包括两个方面,即旱能灌、涝能排,它直接影响土地生产力的发挥。区位条件是指复垦地块距充填料及水源、道路的远近。土壤条件没有细分为有机质含量、土层厚度等因素,主要是土地破坏评价中已涉及,再则据测试评价区域内土壤条件变化不大。其它因素,如地形起伏等对农业生产限制较大,但同一小区域内这些因素的取值或条件变化不大,故可以不考虑这一因素。2、基塘复垦方向影响因素有:水源条件、积水状况、治理现状及其它外部条件。外部条件是指能否成片开发,政府与农民的积极性,水、电、路通畅条件等。3、林果种植复垦方向影响因素有:环境污染程度、治理现状、地表标高及区位条件待复垦土地适宜性评价步骤1、划分土地评价单元:与土地破坏评价的单元划分一致。2、确定具体的复垦方向(根据土地破坏评价得出)。3、选择影响因子,这些因子包括土壤、气候、地貌和地物等自然因素,工农业生产布局、资金投入和土地利用结构等经济因素,种植习惯和行政区划分等社会因素。4、按照设定的标准评判某一地块的各个因子对指定复垦方向的适宜程度。适宜性评价方法1.常用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有极限条件法、指数法和模糊数学等方法。使用一种基于模糊数学原理的模糊集合综合评价法。2.模糊集合综合评价法由单项适宜性评价模型和多目标生产布局决策模型两部分组成。第三章土地复垦相关理论土地复垦学----(土地恢复学)研究土地破坏的产生机制及演变规律及其恢复利用的政策、理论、方法和技术的一门科学。1、具体研究对象: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因道路改线、建筑物搬迁、废弃旧宅基地压占和城镇乡村垃圾压占而废弃的土地;因兴修水利、农田基本建设废弃的坑、塘、洼地及其他零星闲散废弃地;工业排污造成土地化学污染而废弃的土地;自然灾害损毁等其他原因荒废的土地。2、研究任务:破坏的土地或生态环境产生的原因、形式、影响因素、演变规律、破坏程度和影响评价;破坏的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科学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破坏的土地再生利用及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的理论与方3法。3、性质与地位: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土地科学、环境科学的分支。土地复垦学的学科体系基本理论——生态学、土壤学、地貌学等方法论——利用多个相关学科的方法与技术的综合和杂交优势,进行优化组合和创新、发明。应用技术——破坏的土地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技术和预测技术、规划技术、土木工程技术、生物及生态工程技术、管理技术。土地复垦相关学科1、管理学2、采矿学3、土壤学4、农学5、林学与园艺6、景观学7、生物学8、生态学9、土地利用管理学10、环境科学11、测绘学12、地理学生态演替理论在矿区生态恢复的应用生态演替可以理解为生态系统特征随时间面变化的过程。生态系统利用它可获得的能量得以发展结构和过程的有组织过程称为演替,演替是生态系统的时间维。演替可以通过生态系统主要参数的增长曲线来量度,如活生物量、养分库存量、总有机质、多样性,总代谢和总能量接受等。根据这一原理,提出在矿区生态恢复过程中:①首先选择耐早、耐贫瘠、速生的作物或牧草,以便在矿山上迅速生长,并获得持久的植被;②在基质得到一定程度改良后,可采用混播草种使之迅速覆盖废弃地,或与豆科作物轮作、套作的方式达到“种地、养地相结合”的目的;③根据土壤的元素组成和肥力,辅之一定的水肥(尤其是微生物肥)措施,建立可以维持的土壤生态系;④发展多种作物与果树,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林牧副业,综合利用矿山废弃地,从而加速演替或改变演替方向。影响土地复垦系统的因素(1)政策与法规:国家和省政府的土地复垦政策及法规是土地复垦最基本的约束条件。通常,土地复垦法规的条款反映了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客观要求和实际经验。(2)土地复垦资金:土地复垦是一个耗资巨大的大工程系统。资金的多少极大的限制了土地复垦工程的质量及效果。(3)矿山特征:不同的矿山特征需要不同的土地复垦技术区处理。根据采矿情况可以将矿山特征分成两类:正在开采的矿山和结束开采的矿山(废弃矿山)。进一步又可根据采矿方法及开采的矿物类型进行矿山特征的细分。(4)自然环境条件:对任何类型的土地复垦,两个基本的自然条件影响因素是气候和破坏了的土地特征(类型)。(5)现有的技术条件及其它:所有的土地复垦措施,都必须考虑现有技术条件的可能性。第四章土地复垦管理土地复垦管理,是指对土地复垦工作采取各种手段,如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以及综合措施,将一切破坏、废弃的土地复垦成可利用的土地,加以合理恢复利用。我国土地复垦管理的基本政策基本政策:谁破坏、谁复垦,谁复垦、谁受益对复垦后的土地使用减免有关税费(如农业税、不再支付新的征地费、减免土地使用税等);将复垦后土地与采矿新破坏土地置换;对今后新破坏的土地,做到破坏一亩,复垦一亩----“占补平衡”明确规定生产或建设过程中破坏的土地,其复垦所需资金列入生产成本或建设项目总投资复垦土地的用途符合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国家投资开发整理项目,新增耕地率在40%以上。参参与与型型土土地地复复垦垦的的概概念念与与方方法法概念:在土地复垦项目全过程中,必须有企业、群众、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等多方的广泛参与,使大家公平地拥有参与决策权、发展选择权和受益权,通过相互协商,并在科技人员的协助下,最后共同确认、选择合理的土地复垦管理经营模式、复垦后土地资源配置模式和复垦受益分配模式,以实现复垦土地资源的公平和合理的管理和配置,最终符合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参与型土地复垦中各参与方的职能:政府和土地管理部门的领导和协调;企业有效的组织;农民积极参与;科技人员协助配合参与型土地复垦操作方法:建立委员会管理制度;座谈讨论形式;现场勘测、访问形式4参与型土地复垦意义:公开、公平的参与环境下,大家参加土地复垦的积极性增加;确保了土地复垦开发项目运行机制和操作机制的合理有效性;确保各参与方责、权、利的明晰和均衡;实现复垦土地资源的公平和合理的管理和配置;消除原来土地复垦工作中存在的政府或企业极端行为第五章土地复垦规划设计技术土地复垦规划设计的类型1.按规划范围:a.区域的专项规划(全国、省、市、县、某一区域如某矿务局)b.项目规划2.按规划的内容和深度分:可研(潜力、可性行、可垦性)、规划、设计。3.按采矿方法分:井工土地复垦规划、露天土地复垦规划4.按规划时间:采前土地复垦规划、采后土地复垦规划、采矿过程中的土地复垦动态规划5.按规划期的长短:长期、中期和近期复垦规划6.按地理位置特征:城郊——矿区型,农村——矿区型,等等土地复垦规划设计的原则与程序原则:1、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复垦专项规划的原则2、详细调查的原则(特别是破坏原因、稳沉分析有关资料)3、因地制宜原则(宜农则农、宜林则林……)4、综合治理原则5、最佳效益原则6、纳入矿山开发和采矿计划原则7、动态规划原则程序:规划准备;原始资料收集(地形图非常重要);破坏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及评价(含可垦性分析、适宜性评价)确定土地复垦项目的目标、任务和要求;确定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