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哭嫁歌”艺术特征浅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土家族“哭嫁歌”艺术特征浅析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我们的民族音乐恰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湖南省的西北边陲、武陵山区腹地,有一块神奇而又迷人的土地,这就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她是一个古老文明的民族,她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习俗的民族,这样一个古老文明的民族,蕴育了悠久的文化历史和传统的生活习俗并形成了今天独特的民族文化,如摆手舞、土家打溜子、毛古斯等。在这些原生态的民族文化中,有着“中国式咏叹调”之称的哭嫁歌也在不断传承和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上去考察研究土家族文化。虽然目前已有大量土家族文化以及相关艺术的论著,但笔者发现更多的是从语言、文化、风俗等方面上去谈论土家族文化以及土家族的发展演变史。而音乐可以反映出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宗教信仰,文化等发展水平,更能反映人们处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心理状态,笔者旨在前者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音乐实践,从对哭嫁歌的产生背景、思想文化内涵、艺术特点,传承与保护方面进行初略的探讨。一、民歌的简介众所周知,民歌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体裁的一种,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歌曲,它以口头创作、口头留传的方式生存于民间,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受人民群众集体的筛选、改造、加工、提炼,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日趋完美。中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的历史、语言、生活风俗等差异,使得各民族的民歌风格特点相距甚远。所以,民歌的分类法可以按照其音乐体裁分为三大类:号子、山歌、小调。我们首先可以从民歌的艺术特点这一方面进行简要的论述,“感于哀乐,有感而发”的民歌具有以下艺术特点:在语言上,民歌是人民群众自己的歌,自然就会使用当地方言的音、韵来演唱,听起来贴切自然,乡土气息浓烈,才更能体现当地民歌浓烈的地方色彩,给人以声调美的享受。曲调上,民歌用短小的结构,凝练的音乐语言,极为经济的音乐素材来表达深刻的思想感情,随着歌曲创作主体、时代、地域等因素的不断变化,就会呈现出一种想唱什么就唱什么的即兴编词状态。同样,因地域的不同,往往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旋律与该民族或地区的语言紧密结合,音阶、调式、节拍随着不同民族地区的风格而变换,曲式结构一般比较短小,篇幅长的歌词常用同一旋律反复等等。二、“哭嫁歌”的简介(一)产生背景下面就从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对家人以及家乡的依恋之情、女性自身的心理特点,还有土家族人把是否善“哭”作为衡量土家族女子才智和贤德的标准四个方面对“哭嫁歌”的产生背景进行探讨。人喜则笑,遇悲则哭。在大喜之日,土家族女子出嫁为何要大放悲声呢?千百年来无数土家女性竟用催人泪下的“哭”来表达出嫁时的复杂心情。“哭嫁歌”是土家族姑娘在出嫁前必须要履行的一道礼仪程序。按理说婚娶嫁女应该是人一生中的大喜事,而土家姑娘却以“哭”的方式来来告别自己的少女时代,不得不让人想问一问,为什么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其一,封建社会的包办婚姻制度。包办婚姻把妇女推向了火坑,妇女们没有婚姻自由,嫁去又不知自己幸福与否?不知所向,为此而哭。其二,对父母、兄弟姊妹以及自己家乡的依恋之情。新娘想到自己嫁到男方家,以后不能照顾父母,不能经常跟自己从小一起长大的兄弟姐妹们生活相处,也不能经常参加自己民族的重要节庆故而哭泣。再次,女性自身的特点也促成了土家族哭嫁歌的形成。自古女儿都“多情”。女性的心理较细腻,感情也颇脆弱,更何况出嫁意味着与亲人的生离死别,即将走进另一个陌生的家庭,不免有几多不舍与悲伤。最后,土家族人把是否善“哭”作为衡量土家女子才智和贤德的标准。土家姑娘如果不会哭嫁,会被人耻笑。所以土家族姑娘自十二三岁就要开始学哭嫁,凡村中有嫁女喜庆,必定自发前往通宵达旦陪伴待嫁女子,以便“观摩”学习,直到自己行将出嫁时,做到胸有成竹。以上显然就是造成土家族女性哭嫁的多方面原因之一,都是束缚土家族女性婚恋自由的枷锁。在社会土壤中也必然会萌发土家族女性血与泪的控诉。(二)思想文化内涵土家族的“哭嫁歌”是土家族的一部形象的婚俗史,有助于研究土家族社会演变、婚俗发展和土家族妇女心理特征等,还可以为研究土家族的歌谣、语言、宗教信仰以及土汉文化提供宝贵的资料,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在清朝时“哭嫁歌”就开始盛行,到如今,已经流传了好几个世纪。在流传的过程中,“哭嫁歌”一直汲取着土家族的文化艺术、民族风情、宗教信仰的精华。“哭嫁歌”是对封建婚姻的一种强烈控诉,对男尊女卑社会现象的强烈谴责,具有批判主义精神价值。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状况下,土家族妇女只有通过自己在结婚前夕的哭嫁来倾诉自己对封建社会下的包办、买卖婚姻的不满。新娘通过哭嫁,来表达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和亲友难舍之情,表现了它的孝、忠伦理价值;通过哭嫁,新娘本人可以宣泄自己当时的内心情感,可以起到一种短暂的心理治疗作用。新娘要出嫁远门,要离别自己的父母和亲戚、以及从小熟悉的家乡,嫁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重新构建新的生活。因此喜中有悲,悲中有喜,以哭为歌,充分展示了土家族姑娘立足于现实的审美取向。土家族姑娘通过“哭”这一形式倾诉心中的情感,来宣泄对封建买卖婚姻和家长制约的不满,哭嫁的歌词大胆而直截了当的表现了土家族妇女备受迫害的外在挣扎和内心的冲突,控诉了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对人道的违反和对人性的扼杀,从而使质朴的自然人性得到了艺术的宣泄,因此它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三、“哭嫁歌”的艺术特点(一)音乐结构音乐结构比较自由,对称性不强。旋律非常简单,由la、do、mi三个音组成,音程跨度不大,一般不超过三度或五度,起伏较小。同音反复较多。最典型的节奏特点是三连音的广泛运用,六连音的使用也十分常见。速度比较自由,以慢速为主,接近正常的语速。基本采用五声调式,形成了一种吟诵风格,受哭腔风格的影响,旋律线条呈下行走向,曲调与日常声调很接近。(二)“哭腔”的运用:土家族的哭嫁歌突出一个“哭”字,“哭嫁歌”的哭唱者一般都运用真嗓哭唱。在哭唱过程中,悲切的声音始终贯穿于每句乐句中,声调多低沉、唱到激动处常常吐字不清,浊音、抖音很多。其中每一乐句抖音的出现,形成了哭嫁歌中的“哭腔”。在所有哭嫁歌中这种腔调几乎是贯穿整个哭嫁过程。唱到激动处伴随抽噎及哭声的起伏多成为了哭诉,使旋律显得更加悲切。“哭”的过程中有“歌”的成分,“歌”的过程中又有“语”的成分,这便形成了哭嫁歌中“哭、歌、语”三种元素相结合的独特音乐风格。(三)唱词语言特点:唱词灵活,内容丰富。土家族姑娘出嫁前要向自己的亲人、姊妹哭诉自己的不幸,长期相沿,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自由抒情歌体。唱词有传统的,也有即兴创作。歌词多是女子信口唱出的,音乐语言既押韵又不强求,天然本色多口语化;句式长短不一,排比、反复、比喻等手法的运用,使歌词更加伤人感怀;歌词多用七字八句,上下句子押韵,通俗明快,易于传唱。其中不少歌词,内容极为丰富,反映深刻社会现实,感情强烈真诚,语言真切自然,句式灵活,富有思想性。(四)曲调:“哭嫁歌”的曲调取自于土家族的山歌和小调,气氛悲切、哀怨忧伤,以简短的乐句为核心。用变化重复的方式加以发展和延伸,构成一部曲式。一首哭嫁歌总是由一个或两个乐句开始,加上数个变化重复的乐句,不断循环反复填词“歌唱”而成,曲式结构相对平稳、有规律,句式相近。“哭嫁歌”的调式一般采用民族五声羽调式。该调式含有西洋小调式的表现特性,色彩暗淡,利于歌者抒发悲戚的情感,且注重突出调式音列的色彩音,尤其是主音、属音和中音之间上、下小三度和纯五度的运用,贯穿于歌曲的始终,形成土家族“哭嫁歌”最显著的调式特点。(五)演唱方式:在哭嫁的过程中“哭“的方式灵活自由,有单哭,即一个人哭;对哭,即两个人哭;还有群哭、顺哭。于是形成了独唱、对唱、合唱、齐唱、轮唱等灵活的演唱形式,而且这种形式还会在整个乐曲中交替出现。综上所述,由此可见“哭嫁歌”的艺术特点是表现在不同方面的。当然除了其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之外,“哭嫁歌”还具有山歌的艺术特征,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坦率、直露的变现方法和热情、奔放的音乐性格即,山歌抒发的歌唱者心中郁积已久而不得不发的强烈表达出内心情绪,因此它的音乐并不过多地讲究形式上的修饰,变现手法较单纯,具有明确的表情目的。第二:自由、悠长的节奏、节拍。即,山歌多无规整的节奏、节拍。用一种接近自然的语言来直接的说出歌者心中的话,尽情抒发心中的慨叹。其次:高亢的曲调。一般来说,山歌具有跳进多、起伏大、音域广、音区较高的特点。最后:曲式结构。一方面,乐段结构常见的是二句体和四句体乐段结构。南方山歌则常见四句结构。另一方面,乐曲变化形式则体现句幅比例和节奏安排的不对称现象,以此使得山歌音乐显得自由奔放、无拘无束。四、“哭嫁歌”的传承与保护中国作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文明古国,蕴藏着丰富的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少数民族的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一个巨大的宝库,特别值得关注。并且,随着社会急剧变革,少数民族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不少已濒临失传的边缘。因而,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十分重要,十分迫切,是人类的共同任务。具体到“哭嫁歌”这一形象的婚俗史,如何抢救与传承保护更是我们所要关注的。我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首先,随着土家族语言的日益濒危和老一辈民间艺人的渐渐离去。“哭嫁歌”这一传统婚礼习俗也将日益面临失传的危险。随着日益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的发展,大多数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不愿意学习这种古老的艺术。为此,如何培养年轻一辈的艺术人才,成为了当务之急。其次,土家族“哭嫁歌”这一传统的婚礼习俗,受当地一定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制约。土家族聚居地多是在交通不便的偏僻山村,当地人们对外界的了解认识知之甚少,并且当地人们的文化知识水平有限,并不能很好的意识到包括“哭嫁歌”在内的这一原生态文化艺术的学术研究价值。介于这种情况下应该积极运用电视媒体的作用对其进行影像资料的保存,如拍摄制作成光碟,留下重要的研究史料,不至于让其流失。再次,除了以上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之外,当地政府建立起切实可行的保护与继承机制也是不容忽视的。值得庆幸的是,2004年4月在云南省召开的全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工作会议上,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已被列为全国第二批3个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综合试点之一,成为全国唯一进入综合试点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也引起了州委、州政府的高度重视,成立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中心”。同时,还正在出台一系列有关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规章和政策,如《湘西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湘西综合试点实施方案》、《湘西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规划》、《湘西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普查方案》等等。湘西自治州“文保中心”也已将“哭嫁歌”这一土家族文化艺术瑰宝申报国家级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些措施的实行,必将对有着“中国式咏叹调”之称的哭嫁歌的传承和保护起到积极作用。最后,通过文化旅游这一广阔平台使更多的国内外游人来接触、了解该音乐文化,而不仅仅是到当地欣赏土家族民间音乐表演,也并不纯粹的为了音乐审美。当地旅游的迅速发展无一不是得到了省政府的大力支持。湖南省政府在湘政发[2000]8号文件中指出:“要支持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加快旅游景点和旅游线路的开发,大力发展民族风情和自然风光旅游”;此外,在湖南省旅游管理条例第七条中也指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管理旅游工作的部门应当……开发旅游产品,丰富旅游文化生活”。在以上条例的指导下,当地政府朝着生态旅游城市的方向努力,把神奇的山水风光和独特的民族文化相结合。由此看来,在当地人们和政府的齐心协力下,关于如何使传统的音乐文化与旅游发展齐头并进,具体到“哭嫁歌”这一形象的婚俗史,如何抢救与传承保护更是我们所要关注的。土家人早已胸有成竹,相信明天这里会更加美好!结语《哭嫁歌》她源于民歌、高于民歌,深深扎根于民歌的沃土之上。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我们的民族音乐恰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当地的风土人情,来一段具有当地特色的民族音乐,定会把人们的情绪调动到一个新的高潮,而且定会使人们对某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