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工程概况二、岩土勘察及地下水情况概述(一)地形地貌特征:勘察期间,场地已平整好,地面地势较平坦、开阔,周边建(构)筑物较少。(二)岩土工程地质特征:场地自上而下分布的地层主要有:场地所揭露的第四系土层主要有填土层、冲洪积层、坡积层及残积层,基岩为花岗岩(r)。现将各岩土层的工程地质性质及其分布特征自上而下具体分述如下:1、填土层(Qml)填土(层号1):灰黄、黄红色,填料以粘性土为主,稍湿,松散;揭露层厚为0.40~9.10m左右,平均3.45m。该层为新回填土,结构较松散,密实程度较差,承载力低。2、冲洪积层(Qal+pl)(1)粉质粘土(层号2-1):黄红、浅红色,土质均匀性尚好,粘性较强,湿,可塑。揭露层厚为3.40~9.30m左右,平均4.84m。(2)粘土(层号2-2):浅黄、褐灰黄、黄白色,土质均匀性好,可粘性强,湿,软塑-可塑。揭露层厚为1.50~5.00m左右,平均3.08m。(3)淤泥(层号2-3):灰黑色,局部含腐木,土质粘性较强,有微腥臭味,饱和,软塑。揭露层厚为1.40~9.50m左右,平均5.18m。(4)粘土(层号2-4):灰白、黄白、黄红、浅红,土质均匀性较好,可粘性较强,湿,可塑。揭露层厚为0.90~6.70m左右,平均3.19m。(5)中砂(层号2-5):灰白色,砂质分选性尚好,饱和,稍密。揭露层厚为1.20~5.80m左右,平均2.92m。3、坡积层(Qdl)粉质粘土(层号3):浅黄、灰黄、黄红色,坡积成因,土质均匀性一般,弱粘性,湿,可塑。揭露层厚为1.10~14.10m左右,平均4.80m。4、残积层(Qel)(1)砂质粘性土(层号4-1):灰黄、黄红、浅红色,残积成因,原岩结构已全部破坏,原岩矿物除石英外全部已风化成粘土矿物,湿,可塑。揭露层厚为1.20~5.20m左右,平均3.22m。2(2)砂质粘性土(层号4-2):灰黄、浅红、棕红色,残积成因,原岩结构已大部分破坏,原岩矿物大部分已风化,局部夹风化硬土块,湿,硬塑。揭露层厚为1.10~23.30m左右,平均9.22m。5、基岩(1)全风化花岗岩(层号5-1):灰黄、灰褐、黄红色,原岩结构已大部分破坏,原岩矿物大部分已风化,局部夹强风化岩屑,岩芯轻敲易散,湿,坚硬。揭露层厚为1.30~11.80m左右,平均3.86m。(2)强风化花岗岩(层号5-2):灰褐、浅灰色,岩芯呈土状、半岩半土状,局部夹风化岩块;岩芯手掰可断,敲击可散,钻进较困难。揭露层厚为1.20~16.10m左右,平均5.55m。(3)中风化花岗岩(层号5-3):浅灰色,岩石结构清晰,风化裂隙发育,岩芯呈碎块状;其岩石岩质坚硬,敲击声脆,钻进困难。揭露层厚为1.20~5.40m左右,平均3.41m。(三)地下水情况:根据勘察结果,拟建场地地下水主要为上层滞水—孔隙潜水类型,赋存于第四系各土层孔隙中,其富水地层为中砂层。场地地下水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以蒸发及由高水头位置向低水头位置径流方式排泄。勘察期间,测得场地地下静止水位埋深为1.85~4.21m左右,平均2.90m;大致相当于标高22.09~24.97m,平均23.87m。其稳定水位随季节性气候影响而有所波动,波动幅度一般在±0.50m。三、编制依据1.建设工程相关法律、法规2.经审核通过的施工图设计图纸及设计变更、图纸会审、合同技术要求及标准等资料3.《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4.《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5.《建设工程监理规范》GB50319-20006.《东莞市建设局建筑深基坑工程管理规定》7.广东省工程建设标准《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8.广东省工程建设标准《建筑工程施工工艺规程》四、质量控制的预控措施:31、审查本工程深基坑土方开挖、支护专项施工方案,施工单位应当根据经专家评审通过的设计文件和设计技术要求,结合工程实际进行编制。除应当具备常规的内容外,还应当包括执行规范、规程、设计中所规定的施工程序的技术措施;土方开挖及运输方案;控制地面堆载、地表水、地下水的措施;对邻近建(构)筑物、道路,供电及市政管线的保护措施、监控措施;应急抢险措施等内容。2、本工程在正式施工前,专业监理工程师要认真检查并确认坐标点及高程控制点等测量基点,并对工程定位及相对位置进行复核,复测施工测量控制网,经规划部门验线,并批准后,方可按定位线施工。3、建筑基坑工程设计阶段应由设计方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提出对基坑工程现场监测的要求,主要包括监测项目、测点位置和数量、监控报警值等。4、基坑开挖前,应由监测单位编制监测方案。监测方案应经建设、设计、监理和施工等单位共同认可,必要时还需与市政道路、地下管线、人防等主管部门协商一致后方可实施。监测方案应包括监测目的、监测项目、测点布置、监测方法及观测精度、监测频度、监控报警值、监测数据的记录制度和数据处理方法、工序管理及信息反馈制度等。5、分项工程施工前,对现场施工准备条件的审查,有以下几方面:(1)深基坑开挖前,施工单位应按照专项施工方案要求,对有关措施进行全面检查,确保毗邻建筑物、构筑物和地下管线等重要部位的专项防护措施落实到位。(2)各项材料的出厂合格证、备案证明和材质检验报告是否符合要求,材质报告,进场验收登记和现场实物的批号、批量是否相符,材料数量能否满足施工要求;采用平行检验或见证取样方式进行抽检,对于验收不合格或未经专业监理工程师验收并签署材料报验单的材料不得进入施工现场使用。(3)现场的设备机具和技术状态能否满足施工需要;五、监理检查控制措施:1、土方开挖工程质量检验标准(mm)项序项目允许偏差或允许值检验方法主控项目1标高-50水准仪2长度、宽度(由设计中心线向两边量)+200-50经纬仪,用钢尺量3边坡设计要求观察或用坡度尺检查一般项目1表面平整度20用2m靠尺和楔形塞尺检查42基底土性设计要求观察或土样分析2、基坑开挖2.1基坑开挖应根据支护结构设计、降排水要求,确定开挖方案。降水前,应考虑在降水影响范围内的已有建筑物和构筑物可能产生附加沉降、位移或供水井水位下降,以及在岩溶土洞发育地区可能引起的地面塌陷,应采取防护措施。在降水期间,应定期进行沉降和水位观测并做出记录。当土方工程挖方较深时,应采取措施,防止基坑底部土的隆起并避免危害周边环境。2.2土方开挖的顺序、方法必须与设计工况相一致,并遵循“开槽支撑,先支撑后挖,分层开挖,严禁超挖”的原则。2.3土方开挖宜从上到下分层分段依次进行,随时做成一定的坡势以利泄水,并不得在影响边坡稳定的范围内积水。2.4在挖方上侧弃土时,应保证挖方边坡的稳定。弃土堆坡脚至挖方上边缘的距离,应根据挖方深度、边坡坡度和土的性质确定。弃土堆应连续堆置,其顶面应向外倾斜。2.5在挖方下侧弃土时,应将弃土堆表面整平并向外倾斜。弃土堆表面应低于相邻挖方场地的设计标高,或在弃土堆与挖方场地之间设置排水沟,防止地面水流入挖方场地。2.6深基坑坑顶周边在基坑深度2倍距离范围内,严禁设置塔吊等大型设备和搭设职工宿舍。在深基坑周边上述距离范围内,确需搭设办公用房、堆放料具等,必须经深基坑工程设计单位验算设计,并出具书面同意意见;深基坑工程施工单位应对基坑进行特殊加固处理,加固方案必须经原专家组评审。2.7发生异常情况时,应立即停止挖土,并应立即查清原因和采取措施,方能继续挖土。2.8采用机械施工时,必要的边坡修整和场地边角、小型沟槽的开挖或填土等,可用人工或小型机具配合进行。机械挖土时,在伸臂工作范围内,不得进行其他作业。各种施工机械的操作,应遵照有关安全操作技术规程。2.9采用机械施工时,只能挖至设计高程以上30cm,以后用人工挖至设计高程。2.10如挖方时超深,超深部分的处理应由设计单位确定方案。2.11基坑挖至设计标高后,对原土表面不得扰动。坑底应及时进行基础工程施工。2.12在挖方边坡上如发现岩(土)内有倾向于挖方的软弱夹层或裂隙面时,应通知设5计单位采取措施,防止岩(土)下滑。2.13在滑坡地段挖方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施工前应熟悉工程地质勘察资料,了解现场地形、地貌及滑坡迹象等情况。(2)不宜在雨期施工。(3)应遵循先整治后开挖的施工程序。(4)不应破坏挖方上坡的自然植被和排水系统,防止地面水渗入土体。(5)应先做好地面和地下排水设施。(6)严禁在滑坡体上部弃土或堆放材料。(7)必须遵循由上至下的开挖顺序,严禁先切除坡脚。(8)机械开挖时,边坡坡度应适当减缓,然后用人工修整,达到设计要求。(9)抗滑挡土墙应尽量在旱季施工,基槽开挖应分(隔)段进行,开挖一段应及时做好挡土墙,并按规定作好墙后的填土工作。2.14在土方开挖过程中,如出现滑坡迹象(如裂隙、滑动等)时,应立即采取下列措施:(1)暂停施工。必要时所有人员和机械撤至安全地点。(2)通知设计单位提出处理措施。(3)根据滑动迹象设置观测点,观测滑坡体平面位移和沉降变化,并做好记录。2.15基坑边界周围地面应设排水沟或筑土堤,且应避免漏水、渗水进入坑内;放坡开挖时,应对坡顶、坡面、坡脚采取降排水措施。2.16雨季施工(1)雨季施工的工作面不宜过大,应逐段、逐片的分期完成。挖方时并应预留20~30cm厚度,待施工垫层前挖除。重要的或特殊的土方工程,应尽量在雨期前完成。(2)雨季施工中应有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施工的技术措施,并应随时掌握气象变化情况。(3)雨季施工前,应对施工场地原有排水系统进行检查、疏浚或加固,应增备排水设备及设施,保证水流畅通。在施工场地周围应防止地面水流入场内。在傍山、沿河地区施工,应采取必要的防洪措施。(4)雨季施工时,应保证现场运输道路畅通。道路路面应根据需要加铺炉渣、砂砾或其他防滑材料,必要时应加高加固路基。道路两侧应修好排水沟,在低洼积水处应设6置涵管,以利泄水。2.17土方不应堆在基坑边缘。材料堆放应距坑沿1m以上的距离。2.18重物距土坡安全距离:汽车不小于3m;:起重机不小于4m;土方堆放不小于1m,堆土高度不超过1.5m。2.19深基坑四周应设置连续、封闭的围栏。危险区域如深基坑工程、临空、临水等危险地段,应当设置安全防护设施和醒目的警示标志。2.20坡顶避免堆放超过限额的静载物质,同时避免外力的震动。2.21在基坑(槽)回填并稳定前要保持对基坑边坡位移及沉降的观测。2.22严格检查基坑边上的维护结构,防止出现安全事故。3、开挖监控3.1监测单位应严格实施监测方案,及时分析、处理观测数据,并将监测结果和评价及时向监理、施工和设计人员作信息反馈。当观测数据达到监控报警值时必须立即通报施工、设计、监理单位及相关人员。3.2监测点的布置应满足监控及设计要求,从基坑边缘以外1~2倍开挖深度范围内的需要保护物体均应作为监控对象。3.3位移观测基准点数量不应少于三点,且应设在基坑工程影响范围以外。一般距离基坑边缘不小于5倍的开挖深度,也不宜小于30~50m。3.4监测项目在基坑开挖前应测得初始值,且不应少于两次。3.5基坑监测项目的监控报警值应根据监测对象的有关规范及支护结构设计要求确定。基坑变形的监控值(cm)基坑类别围护结构墙顶位移监控值围护结构墙体最大位移监控值地面最大沉降监控值一级基坑353二级基坑686三级基坑81010注:本工程属一级基坑4、集水明排措施基坑内采用明排水应设置排水沟及集水井,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排水沟和集水井宜布置在拟建建筑基础边净距0.4m以外,排水沟边缘离开边坡坡脚不应小于0.3m;在基坑四周或每隔30~40m应设一个集水井。7(2)基坑(槽)、排水沟底与集水坑底应保持一定的深度差。排水沟纵坡宜控制在1‰~2‰。排水沟底面应比挖土面低0.3~0.4m,集水井底面应比沟底面低0.5m以上。(3)根据现场土质条件,应能保持开挖边坡的稳定。(4)集水槽、坑应与基础底边有一定的距离,防止地基土结构遭受破坏。砂土、黏性土距离宜≥50cm。(5)边坡坡面上如有局部渗出地下水时,应在渗水处设置过滤层,防止土颗粒流失,并应设置排水沟,将水引出坡面。(6)土层中如有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