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母细胞的核相分为:待成熟受抑制状态的生发泡(Germinalvesicle,GV)期(根据发育程度进一步细分为GⅥ期-GVⅣ期)、进入成熟状态的生发泡破裂(Germinalvesiclebreakdown,GVBD)和之后的减数分裂(Meiosis,M)期(分为MⅠ期和MⅡ期,MⅠ进一步细分为中期Ⅰ、后期Ⅰ、末期Ⅰ)。生发泡破裂是卵细胞发育过程中的一步,它标志着卵细胞的成熟,此时卵细胞由GV期(germinalvesicle)进入GVBD期(germinalvesiclebreakdown)。[1]主要特征是染色质高度凝集,核仁消失,核膜破裂,卵母细胞将从M1期进入M2期,排出第一极体达到成熟状态。GV期特征:GV期卵母细胞是卵原细胞成为初级卵母细胞之后,经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发育到双线期。在双线期后期,卵母细胞的核很大,染色质高度疏松,外包完整的核膜,此时的细胞核又称GVM1期特征:染色体浓缩成清楚的单体,并整齐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1:染色体向卵子两极移动,有些可隐约看到纺锤体。末期1:课件两团染色体存在,并未完全分离。M2期:卵周隙中见到第一极体排出,另一团染色体呈分散状态。众所周知,卵泡的发育经历了始基卵泡、初级卵泡、次级卵泡、窦卵泡、排卵前卵泡阶段。初级卵泡阶段,卵母细胞周围开始围绕一层颗粒细胞,颗粒细胞供给卵母细胞生长发育所需的85%的营养[6]。随后,颗粒细胞开始出现突起,卵母细胞也出现微绒毛,两者之间以桥粒和缝隙连接相连,很快卵母细胞产生一层富含糖蛋白的物质形成透明带。发展到窦状卵泡阶段,颗粒细胞增殖到6~12层,窦腔形成,颗粒细胞开始分化为功能及解剖上不尽相同的2类细胞:壁层颗粒细胞(granulosacells,GCs)和卵丘细胞(cumuluscells,CCs)卵泡中的缝隙连接使GCs、CCs与卵母细胞共同形成一个结构和功能上的合胞体。卵细胞胞质中游离钙的升高时受精过程中启动卵子激活的一个重要因素卵受精之前,代谢水平很低,无DNA的合成活动,RNA和蛋白质的合成都极少。因此排出的卵子,如果未受精,很快就夭折。当精子与卵子表面融合时,卵子的代谢速率迅速提高,并开始合成DNA。有关卵子激活的详细机理还不清楚,只知精子仅起到打开程序开关的作用。除了精子,一些其他非专一的化学的或物理的处理,也能使卵激活,例如针刺蛙卵,也能使之激动。激动的起始无需任何新蛋白质的合成。排卵期成熟的卵细胞由卵巢排出﹐进入输卵管的壶腹部﹐此时宫颈粘液稀薄﹐适宜精子进入。性交时﹐精液射到阴道后穹窿﹐部分精子通过宫颈管﹑宫腔﹑输卵管口﹐到输卵管峡部与壶腹部交界处。穿进卵细胞前必须经过形态﹑生理及生物化学的变化﹐称为精子获能﹐获能后的精子头部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卵细胞外(精子的头部几乎不含细胞质,所以受精卵的细胞质遗传物质可认为全部来自卵子,称为细胞质遗传)﹐精子与卵细胞融合成为一个新的合体细胞﹐此过程称为受精。已受精的卵细胞称为受精卵或孕卵。人类的孕卵含有46个染色体(来自父母的各23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