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长安实中环境教育地理教学专题总结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长安实验中学张玲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学生将是二十一世纪的主人,从某种意义说,中学生环保意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目前和今后的环保工作,进而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国家提出了“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口号,而作为一名中学地理教师,结合课堂教学对中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在长期的地理教学实践中,为把环境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我作了以下几点尝试:一、结合校本教材,加强危机感教育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伴随着经济的繁荣,环境危机也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森林急剧减少,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大气、土壤、水遭到严重污染,臭氧层出现空洞工业和城市建设布局不合理,工业生产排出大量的“三废”,各种化学产品和有机农药的不合理利用,导致人类的身心健康和生存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让学生了解日趋严峻的全球环境危机,增强学生的危机感,2进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我结合校本教材设计了多节环保教育课,以下为其中一节的教案:《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我国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主要表现;所带来的严重危害;解决措施以及绿色革命的主要内容。教学重点:我国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主要表现及严重危害。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VCD光碟中有关环境污染、我国首都北京春季受沙尘暴袭击的资料片断,进入本课主题:我国生态环境正日趋恶化。(新课教学)我国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主要表现:水土流失日趋严重。(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平方公里,占总国土面积的38%)土地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大。(乱伐森林、滥垦草地,造成水土流失严重,沙漠扩大。目前全国土地沙漠化面积已达262万平方公里,并且每年以2460的速度扩展)大气污染严重。江河水质污染、恶化。3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我国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带来的严重危害:加剧贫困程度。恶劣的生态环境是农村贫困地区贫困的主要原因。(联系我省山区一些贫困地区的实际,使学生有更直观的体会)加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压力。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学生讨论:严峻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时代呼唤环境保护。你认为自己应该怎么做?)(教师归纳总结)三、我国保护环境的积极对策:绿色革命(绿色革命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教师联系实际分别对以上内容做出说明,如利用无氟制冷技术生产电冰箱就是绿色技术;再如有些产品可以拆卸、分解、零部件可以重复利用就属于绿色设计等)四、本课小结: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发展中国家,已经面临了严峻的环境问题,在今后的发展进程中,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环境、资源的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二、充分挖掘现行教材中能够进行环保意识培养的内容现行中学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如七年级地4理《天气与气候》《居民与聚落》、八年级地理《中国的自然资源》《中国的气候》《中国的农业》等章节,其环保教育内容主要有如下三方面:(一)智能教育内容。地理学科与环境教育的关系极为密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中学环境教育大纲中至少有一半以上的标题与地理有关。如人口、资源、环境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等。教材以大量的篇幅讲述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二)道德教育内容。如《中国的自然资源》一节告诉我们,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环境对废弃物的容纳能力是有限的,对资源的无节制掠夺开采,对环境的任意污染与破坏,必然受到自然界的惩罚,危及子孙后代的生存,从而明确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环境道德观念。(三)行为教育内容。如《水资源》一节,要求学生成为大自然的优秀管理员,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讲究环境卫生,节约用水用电,收集废纸废铁,爱护花草树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主动参加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投身环保事业。三、通过典型的事例分析,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如八年级地理《中国的地势和地形》一节,讲到黄土高原,我给学生提供了如下资料:黄土高原在古代曾经是美丽富饶的地方,商朝5时黄河流域的森林覆盖率曾高达50%以上。但是,经过几千年来掠夺式的开发,大自然给予了无情的报复。现在,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地区到处是荒山秃岭、沟壑纵横,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竟成为世界上泥沙含量最多的河流。通过典型的事例向学生介绍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的尖锐矛盾,进而让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和谐统一,环境一旦失去了平衡,威胁的将是我们的生命。保护环境,拯救地球,也是我们人类共同的责任。四、通过发放《环保知识问卷》、举办环保演讲会、环保知识竞赛等,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附《环保知识问卷》部分题目:一、单项选择题1、植物对环境的保护作用是(D)A、吸烟滞尘B、含蓄水源C、减轻噪音污染D、ABC全对2、我国北方地区近年来遭遇的沙尘暴天气其成因主要是A、乱伐森林、滥垦草地,造成水土流失严重B、厄尔尼诺现象3、提倡使用无磷洗衣粉是因为(C)A、价格便宜B、气味芳香C、含磷洗衣粉引起的水污染64、禁止使用含铅汽油是因为(C)A、价格贵B、可使汽车开得快C、防止铅蒸气污染空气5、对人类的生存环境有益而无害的是(B)A、煤和石油的燃烧B、植物的光合作用C、污水任意排放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A、地球上的总水量很大,淡水资源充裕。B、水在自然界产生循环,水资源不会减少。C、自然界的自净力足以消除水的污染。D、工业三废和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是水的主要污染源。二、问答题1、世界环境日是每年的几月几日?2、关于保护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国策是什么?3、臭氧层的作用主要有哪些?4、绿色革命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5、目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6、保护环境,你自己应该怎么做?三、思考分析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7《缺水是二十一世纪的致命问题》(材料略)问题:(1)简述水资源紧缺产生的人为原因;(2)你认为有什么有效途径可以缓解水荒?问卷之后我又利用课外活动举办以环保为主题的知识竞赛,使学生通过竞赛了解我国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所带来的严重危害,了解绿色革命、环境保护、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等的主要内容,理解我国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五、通过实地调查,“在环境中”提高环保意识;通过写小论文进一步深化学生的环保意识我经常结合有关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实地调查。如利用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去莲花山下的莲湖考察湖泊的水质、周边的排污情况。百闻不如一见,让学生在环境中亲身体验,通过各种探索活动,感受各种环境问题,帮助学生“在环境中”提高环保意识。我先给出结合本地实际的论文题目如《长安水资源状况调查与分析》《长安生活垃圾处理方法的调查报告》《长安城镇建设中的绿化状况调查》《长安生态示范村的背后》《长安莲花山的开发与保护》等,然后指导学生通过搜集、阅读文字资料,实地调查、要求学生在课余到图书馆或上网搜集信息,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写小论文,将环境知识转化为环保意识。8通过努力,学生写出了一大批质量较高的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的小论文,如2003级张素恒同学的小论文《看,汽车在喘气,空气在哭泣——长安镇汽车尾气调查报告》调查目的:通过调查长安镇某些街道几个时段的汽车流量及其排出尾气的数量,从而使长安镇人民对汽车尾气的危害有更深一步的了解,并且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改善。调查时间:2006年10月2日下午4:30-4:50调查地点:长青路时间通过车辆4:31--4:35150辆4:36--4:40135辆4:41--4:45124辆4:46--4:50117辆调查人数:3人步行:4人骑车:1人坐车:1人调查结论:汽车尾气时刻污染着我们清新的空气,时刻危害着我们人类。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的对策:9一、严格控制尾气排放量超标的汽车上路行驶;二、多乘公交车,少坐私车,争当自行车族;三、控制燃油标准,严禁使用不合格燃油,鼓励使用无铅汽油;四、开发新型汽车,如太阳能汽车、电动汽车、复式汽车、液化气汽车、甲醇汽车、以氢为燃料的电池电动车等;五、实行车辆分流行驶减少局部区域大气环境污染;六、改善喷油器的质量,使燃料燃烧完全,减少汽车尾气排放;七、排气再循环设计,降低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再如2003级的戴焕森同学的《别让你的眼泪成为世界上最后一滴水——保护水资源之我行》、麦锐辉同学的小论文《腾飞后的隐患——长安白色污染状况调查报告》、陈嘉仪同学的小论文《长安的可持续发展之我见》分别获东莞市中学生地理小论文评比一、二等奖。六、通过自己撰写环保论文,充实校本教材,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为结合本地区实际进行环保教育,充实校本教材,我查阅了大量资料,包括珠三角地区水源地治理;珠三角地区生态系统及近海海域环境问题与生物资源;珠三角区域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污染物的界面相互作用、区域迁移与人体健康;珠三角地区土壤污染与自然灾害的监测、预警与防治;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技术;珠三角地区城10市化与可持续发展等等,并写出了论文《珠三角之痛——珠江三角洲环境问题调查》,阐述了珠三角目前面临的较严重的环境问题,在全国中学地理教师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经过几年的努力,我校中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普遍增强。学生开始关心环保;在环保行为取向、习惯方面意识到:环境是生产力,是一个地方综合竞争力的体现。保护环境是一种意识,一种道德,一种文明。我校参加“全国中学生环境保护知识竞赛”,获得优秀组织奖,有许多的优秀调查报告、环保论文被评为学生论文优秀指导教师。11此文获08年东莞市地理优秀论文二等奖5.12汶川地震后的反思长安实验中学肖金花摘要:汶川地震让我们再次感受到灾害的频繁和威力,意识到防灾减灾的重要。了解灾害,让灾害教育深入人心,是学习生活地理,提高生存能力的重要环节。关键词:自然灾害、防灾减灾、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灾害教育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震惊世界的8.0级强烈地震。大半个中国有震感,震区损失巨大。从一幕幕报道中,我们发现,学校的伤亡尤其惨重,而有些伤亡是可以避免的。在灾害突降时民众的惊慌失措、判断失误、缺乏自救等等,让我们反思:灾害教育何在?印度洋海啸、“卡特里娜”飓风、中国南方雪灾、缅甸飓风、汶川地震……地球上的灾害似乎从未停止过,它们成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巨大障碍,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增强,灾害及其损失还在以更快的速度增长。灾害教育是要使学生了解灾害的类型、成因、分布、危害、防治等基础知识,理解自然灾害、环境与人类的关系,培养防灾避灾减灾12意识,提高紧急应对、互助逃生能力,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道德观、行为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一、地理教学在灾害教育中的优势与不足由于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实用性、时代性等特点,使地理教学在实施灾害教育中有着别的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从教学目的看,地理教学要求学习“对学生生活有用”,“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实用地理,强调人地关系,培养人地协调的环境伦理观和可持续发展观,这正契合了灾害教育的初衷,其实,灾害教育是地理国情教育、环境教育、德育教育的完善和补充,是地理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教学方法看,因地理学是一门综合科学,特别强调探究式教学,让学生在野外考察、环境调查、社会访问等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地理情感。从教学内容上看,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规律以及人地关系的学科。人类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都含有很强的地理成分。如在七年级地理中,提到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突降大雪、寒潮、冻害、气温和降水异常升降、全球气候变暖等;在世界分区地理中又突出各区域的特定自然灾害,如孟加拉国被淹没的土地、日本的多火山地震、印度的频繁水旱灾害、东非热带草原的13土地荒漠化、亚马孙热带森林的开发等;在中国地理中重点讲述了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季风气候带来各种灾害性天气(干旱、台风、寒潮、洪涝),黄河的断流、凌汛、水患,长江的汛情,新疆的荒漠化,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等等,几乎囊括了所有常见的自然灾害。高中地理教学中包含更丰富的灾害知识,特别是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