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考试说明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历史与社会第一部分考试说明【考试性质】2007年吉林省初中毕业生历史与社会课程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是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学生在历史与社会课程学习目标方面所达到水平的重要环节。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初中毕业生历史与社会课程学业考试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和发展性原则,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强调综合素质的全面要求,尤其是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要求;“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突出考试的诊断性、激励性、发展性功能等课程评价理念。努力实现有利于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学生在历史与社会学习方面所达到的水平;有利于引导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改进;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和人文素养;有利于高中阶段学校综合评价、择优录取,并实现均衡发展的评价导向。《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反映了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历史与社会课程的教育宗旨、目标和要求,是历史与社会教学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和准绳。历史与社会学科学业考试的内容以《历史与社会学科课程标准(二)》为主要依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课程目标中不可分割的三个维度,在考试中应体现三者的融合与渗透,注重对探究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查;考试要结合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并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历史与社会课程学业考试是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的考查。具体如下:1.在考查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注重对探究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查。历史与社会课程学业考试,应从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入手,实现以知识为主,向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的方向转变,既注重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又要注重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要体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考试内容的灵活性、探究性。试题应增强灵活开放的程度,拓展学生思维空间,为学生展示个性、发表独特见解创造条件。2.注重结合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历史与社会学业考试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2-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注重考查学生把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考查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技能以及思考问题的方法。考查学生在掌握必要的人文社会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综合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正确面对人生和社会发展的各种问题,逐步树立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考试方式】历史与社会学科学业考试为开卷,考试时间为60分钟,考生可带任何资料,独立答卷,禁止借阅。【试卷结构】(一)基本结构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学业考试的题型设计应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注意题型的合理搭配,充分发挥每一题型的功能,适当体现试题的开放性与探究性。同时,根据吉林省的实际情况,在力求稳定与逐步调整的前提下,确定新课程考试的题型为单项选择题、归纳列举题、材料分析题和综合探究题。考试内容为“我们生活的世界”、“我们传承的文明”、“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即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的部分内容。分数为60分,其中七年级约占15分、八年级约占25分、九年级约占20分。(二)题型比例单项选择题,10小题,共10分;归纳列举题,3—4小题,共15分;材料分析题,3—4小题,共20分;综合探究题,2小题,共15分。(三)试题难易度比例历史与社会试卷中基础题、较难题、难题的比例为7:2:1。【考试内容及要求】(一)考试范围《历史与社会》七年级第一单元生活在社区里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第二课多种多样的社区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第一课大洲和大洋第二课自然环境第三课世界大家庭-3-第三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第一课国土与人民第二课山川秀美第三课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第四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一课家住平原第二课与山为邻第三课傍水而居第四课草原人家第五课干旱的宝地第六课文明中心——城市《历史与社会》八年级第三单元农耕文明时代(上)——相继兴衰的欧亚国家第一课希腊、罗马与欧洲古典文明第二课基督教文明与欧洲中世纪第三课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第四单元农耕文明时代(下)——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第一课从封邦建国到一统天下第二课汉唐盛世第三课多元文化的交融与世俗的时代第五单元工业文明的来临第一课工商业的兴起第二课冲破思想的牢笼第三课世界开始走向整体第四课资产阶级革命:新体制的创立第五课面临挑战的中国第六单元席卷全球的工业文明浪潮第一课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第二课整体世界的最终形成第三课汇入工业文明大潮的中国第四课工业时代的社会变迁第七单元走向现代世界第一课全球性的震荡第二课开辟新的发展道路第三课民族复兴的新道路第四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4-第五课万众一心的抗日战争第六课新中国的诞生《历史与社会》九年级第一单元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第一课战后世界新格局第二课共和国的风雨历程第三课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第四课时代主题与当代中国第二单元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第一课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第二课直面中国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第三课可持续发展——我们的选择第四单元与经济成长、科技进步同行第一课置身于市场经济第二课感受科技之光第三课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第五单元生活在国际社会第一课聚焦经济全球化第二课多极世界有规则第三课多元文化的交融(二)课标要求项目内容标准目标要求识记理解运用体验我们生活的世界在具体的情境中,选择和利用必要的工具、技术和方法,识别、获取和整理相关社会信息知道地球仪和地图的主要特点和功能√恰当地运用表示地理方位和位置的术语√尝试从不同种类的地图和图表中获取所需要的社会信息√根据具体条件和需要,选用适当的社会调查方法获取社会信息√观察、发现和理解不同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征结合实例,说明区域是社会生活的空间,知道现实社会中有各种不同的区域√了解本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及显著变化√了解本地与其他地区在人员、物资和信息等方面的联系√-5-描述我国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总体特征√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等问题√描述世界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总体特征√通过典型实例,比较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我们传承的文明理解历史上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影响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因素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列举环境变化的实例,说明历史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了解历史上的重大自然灾害,以及人们抵御灾害的措施√列举历史上的有关言论,体会人类对人地关系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回顾人类文明的历程,认识文明的发展是多种多样的根据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具体史实,比较不同地区的不同经济类型√选择中外不同时期典型的国家管理形式,描述其主要特点√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文明的文化成就及其特色√描述历史上不同区域的社会概貌,了解不同区域文明的生活方式√考察社会文化现象的变迁,了解文明传承的时间和空间联系描述社会生活中某种制度的延续与变迁√选用典型事例,分析传统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列举文化传播的一些途径,了解历史上不同地区之间文化交流的结果√列举事例,说明历史上交通和通信手段的不断进步,使区域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通过了解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认识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大趋势列举历史上有代表性的科技发明,了解它(他)们是如何推动历史前进的√列举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出它(他)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列举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明它(他)们在社会变革中的突出作用√列举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了解它(他)们是如何影响当代中国和世界面貌的√综合多种因素,认识中国与世界社会变迁中的若干重大转折时期√-6-关注变通人的生活,理解民众是历史的主人,是创造传承文明的主体选择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事例,了解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的状况及其变化√从娱乐、信仰、礼俗和语言文字等方面,了解民众的精神生活状况及其变化√通过叙述有关史实,展现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伟大作用√√在世界文明进程的大背景中,关注中华文明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兴衰了解中国历史上的疆域变化与政权更替概况,认识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利用多种资料,说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举例说明特定历史时期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突出贡献√综合多种因素,说出中华文明在世界近代化大潮下逐渐落伍的原因√在世界文明的进程中,了解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明确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长历程与现代世界的发展中,认清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生的重大事件,了解新中国成长的道路和经历的曲折√列举实例,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冷战”的形成和结束为线索,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格局的变化√从历史和地域两方面,认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认识当代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在国际比较中感受我们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了解当今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主动关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运用典型事例和相关数据,说明现阶段中国和世界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形势√列举人口问题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理解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了解世界和中国的老龄化趋势,知道我们应有的态度和行为√√描述资源与我们生活的关系,说明合理利用资源的重要意义√了解区域性和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知道问题的解决需要自身努力以及世界各国的通力合作√-7-综述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关系,说明三者协调才能使社会持续发展√了解当今科技发展和经济成长的特点,逐步形成促进社会进步的思想观念用恰当的事例反映政府、企业、公民个人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描述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一些区域特点,并列举实例,说明必须从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发展地区经济√回顾近代科技发展的历程,概括当前科技发展的突出特点√了解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科技和教育领域中的差距,说明科教兴国的现实意义√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讨论当代市场经济与科技发展对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影响√了解当今的全球化趋势,形成积极融入国际社会的意识列举我们日常生活中获取信息和进行交往的事例,从多样和快捷的现代传播方式中,领会社会信息化的意义√√举出当今世界各地经济相互依赖的实例,初步认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区域性战争的实例中,找出导致区域性冲突的多种因素√列举某些重要的国际组织,知道它们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的作用√结合历史与现实中的实例,表达欣赏不同民族文化的感受,领会保持、珍重民族文化传统的意义√√(三)样例简析一、单项选择题历史与社会课程需要学生综合地分析、比较和判断,进行选择和解决许多社会现象、生活问题,其综合性强,内容跨度大,知识关联紧密。而选择题的选项具有相似性和迷惑性,需要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准确地掌握基础知识,在审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提取有效信息,如一些关键性的限定词语、一些图片的主要特征等,在选择的过程中注意从本质上去把握、区分备选项。一看备选项本身是否正确,二看备选项是否符合题意,从而排除干扰项,找出唯一正确的答案。解答单项选择题,要注意思考性、干扰性和答案的唯一性,选项应有意义,无歧义、无重叠、无暗示,因而是测评学生历史与社会学习水平的重要题型之一。例1(吉林省2005年中考试题2)利用地球仪上的经纬网,可以确定世界上任何地点的地理位置。某地点的经度是西经30°,纬度是南纬30°,它位于()A.东半球、北半球B.东半球、南半球C.西半球、北半球D.西半球、南半球解析:课标要求为恰当地运用表示地理方位和位置的术语,属于运用层次。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空间概念即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理解与运用。了解划分东西半-8-球和南北半球的经线和纬线及其度数,能够在地球仪上找出这个地点。通过对抽象的经度、纬度的考查,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研究方法的兴趣,又突出了重点。正确答案是D。例2暑假期间,小丽

1 / 4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