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传统文化与立德塑人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电传1301班张凯文20130311405《立德树人》是中小学传统文化读本,里面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历史的结晶,是亿万优秀中华儿女在大自然的生存斗争中创立并传承下来的。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学海是没有边际的,没有止境的。我们一辈子要学的,实在太多太多。学海无边,只有靠自己用刻苦作舟,才能到达知识的彼岸。学习怎样才能学好?知识怎样才能掌握?读书的路径怎样才能被发现?只有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的人才可以,只有发奋立志的人才可以。知识就像无影无踪的风,就像川流不息的河流,就像无处不在的空气。就算是知识渊博的孔子也有不懂的时候,就算是一件毫不起眼的小事也可以悟出一些人生的哲理。不要因为一些困难就阻挡了你通往彼岸的桥梁。世界上有许多名人,知识的大坑很深,但都离不开一个“勤”字。难道我们不可以吗?坚持,勤奋,刻苦你就可以,你就可以成为才子,才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支撑。习近平同志在山东曲阜考察工作时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认真学习习近平同志讲话精神,对于推进中华传统文化研究,引导人们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完成教育工作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将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成为有理想,有才干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成为利国利民的栋梁人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示,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大学是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的基本场所,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阵地,是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根本依托。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高校有效开展立德树人实践的内在要求,也是高校有力助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使命。在五千年的人类历史长河中,勤劳善良的中华民族在东方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创造出了繁荣昌盛、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与中华文明相伴随、支撑着中华文明延绵不绝、历久弥坚的精神支柱,就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内容丰富、体系恢弘,但其基本精神和思想旨趣,却融贯百家、一脉相延。“刚健有为”的自强不息传统、“革故鼎新”的改革创新精神、“国而忘家”的爱国主义情怀、“仁者爱人”的以人为本理念、“海纳百川”的开放包容气度、“崇中尚和”的和谐共生追求,等等,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代表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来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承载着中华民族的道德理想、价值观念和精神信仰,为我们战胜重重困难、追求美好生活、实现民族发展进步提供着强大的精神动力。即使是在近代的民族大危机面前,在西方强势文明凌暴之下,民族文化不绝如缕、民族命运旦夕危亡的严峻时刻,胸中流淌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精神血脉的中华儿女,也是高擎着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传统,以“革故鼎新”的勇气和“海纳百川”的气度,百折不挠地寻求救亡图存的真理。最终带领中国人民战胜国内外一切敌人,实现中华民族之自立自强的思想武器,也正是锤炼、形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现实国情紧密结合的现实运动之中。虽然近代以来,中华传统文化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几经起落、几度沉浮,但是,正如黑格尔所曾经诗意地描述的那样:“传统并不是一尊不动的石像,而是生命洋溢的,有如一道洪流,离开它的源头愈远,它就膨胀得愈大。”伴随着民族复兴进程的纵深推进,当下的国人已经愈来愈深刻地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意义和当下价值。这种文化意识,正在成为当代中国不断增进着的文化自觉自信的重要内容。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就是要让中华民族崇真向善的德心永在、优秀的精神基因永续,让中国人成其为“中国人”。高校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融入立德树人的实践,既是职责与使命所在,也是不断提升立德树人实践成效的要求和选择。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人类文明的思想火炬,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源泉。“文”的本义是各色交错的纹理,有文饰、文章之说,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以及文物典章、礼仪制度等;“化”的本义为变易、生成、造化,所谓万物化生,引申义为改造、教化、培育等。“文化”合在一起讲,最早见于《易传》,所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化成”,简言之,即“文化”。也就是说,文化一旦形成,就能发挥“化人”的作用。文化通过纵向影响和横向影响来化人,前者正是传统文化的作用和力量。从这个角度说,任何人都要受到传统文化的浸染和熏陶。推动文化繁荣、加强道德建设,是大学责无旁贷的使命。党的十八大要求“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大学文化体现了民族文化的高度和厚度,大学应自觉担当起引领社会风尚、引导文化潮流、提升人生境界的责任和使命。对传统文化进行自觉反省和重构。任何一种文化都存在着无意识层面和自觉层面,前者“百姓日用而不知”,是未经反省的;后者则经过学者的反思被揭示出来,成为人们自觉意识到的内容。就像现代企业必须拥有雄厚的技术研发力量一样,大学也必须拥有雄厚的文化资源作为文化自觉的支持。这就要求我们高度重视整理并发掘传统文化,深刻揭示其内涵及特点,为立德树人提供丰富资源和坚实保障。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科学与人文、为学与为人、能力和德性、知识和人格关系的失衡,是当前大学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应使受教育者在德才两个方面同时得到优化,不仅有一流的知识训练,更有健全的人格修养;应适当增加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内容,陶冶学生道德情操。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应借鉴传统文化中德性优先的理念,将其贯穿到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和改革之中。同时,教育引导大学生坚持知行合一,坚持为人与为学的统一,实现理性与情感、智商与情商、知识与修养的均衡发展。为立德树人营造浓郁文化氛围。文化说到底是养成、浸润、生成、升华,而不是制造,更不是拔苗助长。大学应为文化发酵池提供条件,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应有自己的核心价值,有自己的学术底蕴,有自己的文化内涵;大学的一砖一石,都应有厚重的文化积淀和文化记忆。大学应围绕立德树人目标进行文化建设,着眼于守护大学传统、弘扬大学精神、构建大学制度、美化校园环境、丰富师生活动,优化配置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既盖好大楼又培养大师,促使大学教育工作者以“君子之风、圣人气象”来进行言传身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