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4页2015-2016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选修)考试时间:100分钟总分:12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孙中山认为“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主要是因为孟子主张A.人性本善B.舍生取义C.得道者多助D.民贵君轻2.如果要“实现人的一种彻底的精神自由”,最好阅读下列哪组人物的作品A.老庄道家B.孔孟儒家C.韩非法家D.墨家3.“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要从此词中体会“天地生物之心”,属于:A.人性本善B.心即理也C.格物致知D.致良知,知行合一4.“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极力践行破“心中贼”的思想家是A.程颐B.朱熹C.李贽D.王阳明5.李贽有句话:“人所同者谓礼,我所独者谓己”我们由此可以看出他A.独具个性,大胆挑战正统思想B.揭露道学家的虚伪本质C.以天下为己任,道德自律D.恪守修身齐家的儒学理想6.下图文物体现了中国古代一种世界上最早的发明,其发明时期是A.夏朝B.商朝C.战国D.秦朝7.走一个圆场就代表着“人行千里路”,来一个趟马就象征着“马过万重山”,……手持一把扇子就象征闲散之人,握着马鞭就代表马存在,穿红绿蟒袍就是在宫廷或富贵人家……这种表现形式属于A.小说B.戏曲C.说书D.绘画8.“。。。。。。臃肿颟顸而又年迈气衰的古代中国文化,如何能够驾驭得住轻盈便捷的奔马(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编者注)之用,而不思先对自身作出必要的变动呢?”文化史专家庞朴的这段话主要是评价:A.明末清初“经世致用”思想B.陈独秀的民主和科学思想C.孙中山的民主共和思想D.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9.近代中国某一重大历史事件中,一些人提出“废除汉字”,“不读中国书”等口号。然而有意思的是,喊这些口号的人,却偏偏仍在使用汉字、讲究书法、读线装书……这反映了:A.太平天国运动忽视文化教育B.义和团运动的盲目排外性C.辛亥革命阵营内部旧官僚的虚伪性D.新文化运动中一些学者的矛盾心态10.下列文献中,有较多反映西周时期平民社会生活内容的是A.《老子》B.甲骨卜辞C.《楚辞》D.《诗经》11.南宋著名文人、政治家周必大在给朋友的信中记录了这样的事:“近用沈存中法,以胶泥铜版移换摹印,今日偶成《玉堂杂记》二十八事。”信中所说的“沈存中法”是指A.造纸术B.雕版印刷术C.活字印刷术D.指南针测向技术12.“中国农业的发展,靠的是两平(邓小平、袁隆平)。”这句话说明:A、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B、邓小平、袁隆平重视农业C、行政领导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动力D、杰出人物有时能决定历史的发展13.1956年,毛泽东两次观看昆曲名剧《十五贯》,给予了热切的关怀与鼓励,之后《人民日报》首次为一场戏剧演出刊发社论,称赞其“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这一时期昆曲被“救活”主要是因为A.“双百”方针的贯彻落实B.众多昆曲名家的涌现C.“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D.《论十大关系》的发表第2页共4页14.国民革命时期,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中最基本的相同点是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B.节制资本C.打倒列强,除军阀D.平均地权15.从中国历史看,20世纪的重大理论成果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二是以毛泽东、邓小平为代表的领导人的理论创新,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这三大理论成果都:①具有时代精神②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产物③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变④具有科学性A.①②③④B.①③C.①②④D.①③④16.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曾指出,“(中国)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罢工的合法权利。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毛泽东上述观点的核心是A.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中国革命不能走从城市到农村的道路C.中国无产阶级无任何政治权利D.中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17.一位学者说:“明初虽然出现了三国演义与水浒传这样不朽的小说,但在当时……并未得到广泛的流行。一直要到弘治、正德以后,这两本长篇小说才得到迅速的刊刻流行,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三国演义最早版本是嘉靖元年刊刻的,水浒传更是只有嘉靖以后的版本。”这是因为A.政治风气开明,通俗文学的创作不再列为禁书B.活字印刷术发明,使得书籍的印制与流通更为方便C.通俗文学地位上升,已列入科举考试的范围D.社会经济繁荣,通俗文学符合一般城镇民众的口味18.“毛泽东是一个杰出的共产党领袖,国共合作关系破裂后,他无视莫斯科第三国际,拒绝了只能依靠城市无产阶级进行革命的这个马克思主义原则。”毛泽东的上述思想突出体现在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B.《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C.《新民主主义论》D.《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下列历史图片所体现的最恰当主题是A.新旧民主革命的艰难历程B.中共对民主革命的探索C.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D.国共关系的发展变化20.1920年,北京政府教育部颁布法令,规定从当年秋季起,国民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改用白话国语。这表明当时文学革命A.取得了重大突破B.被全社会所认同C.推动了政治改革D.取得了彻底成功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满分60分。21.阅读下列材料:(14分)材料一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材料二夫仁谊礼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国家将有失道之政,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万物皆有此理,理旨同出一源。……如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朱子语类》卷18材料四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茶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王阳明《王文成公全书》请回答:第3页共4页(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关于道德规范的核心思想。(2分)(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提出道德准则的出发点及根本目的。(2分)(3)材料三中,朱熹对道德规范提出了什么新的见解?分析其产生的历史影响。(4分)(4)据材料四概括“良知”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阳明提出的“致良知”的方法。(4分)(5)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认识。(2分)22.一部思想解放史,就是一部互融交流的文明发展史;也是一部除旧布新的改革史;更是一部荡气回肠的革命斗争史。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政治界虽经三次革命,而黑暗未尝稍减。其原因之小部分,则为三次革命,皆虎头蛇尾,未能充分以鲜血洗净旧污;其大部分,则为盘踞吾人精神界根深蒂固之伦理道德文学艺术诸端,莫不黑幕层张,垢污深积。并此虎头蛇尾之革命未有焉。此单独政治革命所以于吾之社会,不生若何变化,不收若何效果也。——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新青年》第2卷材料二:三纲之根本义,阶级制度也。所谓名教,所谓礼教,皆以拥护此别尊卑、明贵贱制度者也。近世西洋之道德政治,乃以自由平等独立之说为大原。与阶级制度极端相反。此东西文明之一大分水岭也。吾人果欲于政治上采用共和立宪制,复欲于伦理上保守纲常阶级制,以收新旧调和之效,自相冲撞,此绝对不可能之事。——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青年杂志》第1卷材料三:由《新青年》卷起的新文化运动狂飙,猛烈地冲击了千百年来束缚中国人心智的道德、伦理观念及建构其上的政治意识,运动本身反映了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在认识中西文化差距问题上,已从器物、制度的层次深入到精神文化的层面,其对传统文化糟粕的批判和对西方思潮的大量引入,造就了一大批具有自由观念和开放意识的青年,对于民国政治、思想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请回答:(1)材料一认为中国革命未能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为了深化革命,陈独秀等知识分子掀起了什么思想解放运动?这场运动的主要内容有哪些?(6分)(2)据材料二,指出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根源是什么?材料二认为束缚中国民主的最大阻碍是什么?(2分)(3)材料三提出,学习西方历经了一个什么样的演进过程?列举演进过程中的三个典型史实作为依据。(5分)(4)材料三对于新文化运动作用的评价,你是否赞同?请说出相应的理由。(3分)23.教育是立国之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阅读下列材料:(16分)材料一: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如颜浊邹(注:当时的大盗)之徒,颇首业者众。此资料来源:中学历史教学——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材料二:西汉教育制度之重要性,乃以育才与选贤双轨并进。换言之,乃是教育制度与选举制度之配合行使。由地方……申送十八岁以上青年入太学,……甲等得在宫廷充皇帝侍卫,乙等回归本乡作吏。——钱穆《国史新论》材料三:康有为屡次上书失败后,认识到今当多难之秋,……“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界,莫亟於教育。”严复明确道:“民智之卑……惟急从教育上著手,庶几逐渐更张也。”——张良才、孙传宏《中国教育社会价值观的百年嬗变》材料四:对全国教育战线十七年的工作怎样估计?我看,主导方面是红线。应当肯定,十七年中,绝大多数知识分子,不管是科学工作者还是教育工作者,……辛勤劳动,努力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特别是教育工作者,他们的劳动更辛苦。材料五: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请回答:(1)孔子是古代大教育家,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对中国古代教育所做出的贡献。(3分)(2)据材料二指出汉代教育制度的重要创新举措是什么?这一创新举措在当时产生了第4页共4页哪些影响?(4分)(3)材料三中康有为、严复的共同主张是什么?在他们的推动下,十九世纪末中国发生了一场什么政治运动?有什么积极的思想作用?(5分)(4)材料四中邓小平充分肯定了1949—1966的教育工作。经过这十七年的努力,我国的教育事业在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什么重大成就?(1分)(5)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为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所采取的重大举措。(3分)24.中国共产党领导中人民在不同时期所作的巨大贡献,均已载入史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城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1月)材料二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亊实上都是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則任何乡村都是不能“狭合起来”的,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红旗》(1930年5月24日)材料三研究邓小平的外国学者,根据邓小平在当代扮演的重要角色,从四个方面对邓小平历史地位做出了枳极评价。其一,最成功的改革家;其二,中国现代化之父”;其三,世界和平的维护者:其四社会主义思想(即社会主义亊业)的救星”。——《国内外邓小平理论研究之比较》材料四1921年,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9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抹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集中体现为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亊。——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请回答:(1)指出材料一、二中的不同观点及其分歧的实质。材料一体现的思想对中国革命有何重要作用?(5分)(2)外国学者关于邓小平历史地位的评价是否符合实际?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明理由(3分)(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9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