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月考题一、选择题(每空2分,共70分)1、“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下列对孔子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A.孔子认为应该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否则人民无所适从B.孔子认为周“礼”非常重要,是实现仁的前提C.孔子认为“仁”和“礼”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D.孔子认为“礼”和刑罚是相对立的2、“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3、24.“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制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一论断评价的是A.孟子“仁政”学说B.荀子礼法并施主张C.韩非子的法家思想D.董仲舒的“新儒学”4、6.日本学者冈田武彦将中国古代的人生哲学分为三系:现实主义,主张以“力”和“术”为手段去绝对地支配和控制对立的另一方;理想主义,以人本来具有道义性这一道德人生观为基础;超越主义,强调入是相对的存在,只有通过顺从那超越于人的东西,才能摆脱这一命运的束缚。材料中的“三系”分别是A.法家、儒家、道家B.法家、墨家、道家C.法家、墨家、儒家D.道家、儒家、墨家5、33.关于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继承和发展了战国时期的“民本”思想B.深入地批判了封建制度C.提出了“经世致用”的主张D.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6、5.“衣食者,人之生利也,然且犹尚有节;葬埋者,人之死利也,夫何独无节于此乎?”提出这一观点的是A.孔子B.老子C.墨子D.韩非7、30.儒家主张“学而优则仕”,晋商家族则有“学而优则商”的传统,这说明A.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B.晋商经营理念先进C.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D.科举制度业已衰落8、32.顾炎武说:“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这一思想的深远影响在于A.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B.激发了中华民族社会责任感C.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D.推动了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9、6、“他们从旁观察世局,认真思索宇宙的真象,使用着抽象度高且不带意识形态的执着的语言,描述天道与人事变化的法则,属于原理性研究的层次是他们的专长。”这一评价是针对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10、西方者认为,公元前6--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意识”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为A.崇儒尚佛、兼收并蓄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诸子并立、百家争鸣11、17.西汉中期,有一位书生欲长安投考太学,他作考试准备时所必学的内容不包括A.《诗经》B.《春秋》C.《韩非子》D.《礼记》12、19.钱穆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主要是A.法家思想的式微B.黄老之学被推岽C.儒学正统的确立D.程朱理学的盛行13、17.汉成帝建始元年(公元前32年)夏四月,天气异常,黄雾四塞终日。皇帝为之惊心,询问大臣,大臣回答这是因为“阴盛侵阳”,上天示警所致,“今太后诸弟皆以无功为侯”,不符合高祖皇帝留下的规矩。于是,太后之弟王凤不得不上书辞职。汉成帝也承认自己在这件事上是有过失的,因此造成了这种异常的天气。由此可知当时①农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②“天人感应”说深入影响朝政③外戚专权引发朝臣不满④皇帝重用外戚力图削弱相权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14、15.中国古代某学者提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等思想主张。该思想家理论的建立A.促使道家学派核心思想的创立B.标志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完成C.有利于专制之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D.推动儒家思想被确立为正统思想15、3.赵鼎新在《中国大一统的历史根源》中写道:“在这一政治体制中,皇帝被神圣化为‘天子’,而‘天命’的解释权则掌握在从知识精英中选任的儒士型层官僚手中。”材料反映的是A.孟子的民本思想B.荀子的政治思想C.董仲舒的新儒学D.孔子的德治思想16、31.在修养论方面,明代王守仁提出:“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但惟圣人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妇不能致,此圣愚之所由分也。”下列观点,实质上与其相同的是A.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B.二程:灭私欲则天理明矣C.王夫之:天地之化日新D.张载: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17、22.宋代《论语》、《大学》、《孟子》、《中庸》开始更多地被关注,这反映出宋明理学A.具有信仰色彩B.回归儒学本原思想C.强调生活实践D.重视内在道德修养18、19.《墨梅图》是写意画中的精品,画中题诗为:“吾家洗砚池头数,个个花开淡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在人间。”观察绘画和题诗可以得知()A.宋代花鸟画艺术造诣高超B.风俗画是商品经济繁荣的表象C.中西间文化交流源远流长D.理学对个人道德修养影响深远19、4.与北宋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两则名句的精神内涵最为接近的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慎思明辨,格物致知C.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20、6、关羽因其忠义勇武,被世人称颂,至宋徽宗时被封为“忠惠公”,其后不断加封,到清代被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这种现象反映了)A.关羽的个人品德决定了民众崇拜的形成B.历代皇帝的好恶决定着崇拜关羽的取向C.对关羽的信仰符合官方意识形态的要求D.民众的信仰不断推高关羽“神”的地位21、、明清之际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根本原因是()A.政治的腐败B.人民的反抗C.商品经济的发展D.程朱理学的因循守旧22、明末清初有一位思想家说:“……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后人把这一思想归结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位思想家是()。A.李贽B.顾炎武C.王夫之D.黄宗羲23、、下列思想家的思想主张正确的是A.李贽: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B.黄宗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C.顾炎武:“天下为主,君为客”D.王夫之:世界是物质的24、创造性地提出了辩证施治的方法,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被称为“万世宝典”的是A.《本草纲目》B.《伤寒杂病论》C.《黄帝内经》D.《千金方》25、“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的奇迹和骄傲,但罗盘针可以导航也可以看风水;火药可以开矿筑路也可以制造杀人的武器。”就此观点,甲乙同学展开争论,甲:“四大发明代表了中华民族辉煌的成就,但它们在中国却未能推进社会变革。”乙:“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效益与社会环境有很大关系。”对甲、乙同学的看法,你认为A.甲正确,乙错误B.甲错误,乙正确C.甲、乙都正确D.甲、乙都错误26、今天象棋中有“炮”与“砲”二字。唐代的象棋中使用“砲”字,宋代的象棋中“炮”“砲”二字开始并用,这一变化说明A.中国象棋发明于宋代B.宋代发明了火药C.宋代火药广泛用于战争D.洋炮在宋代传入中国27、9.将粘土上刻成一个个单字,烧硬后用于排版印刷。印完一版,单字可以卸下以备再用。此项技术最早记载于A.《史通》B.《农政全书》C.《农书》D.《梦溪笔谈》28、培根说:“这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面貌和状态:第一种在文化方面,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培根所说的第一种东西是我国古代的()A.印刷术B.造纸术C.古典文化D.儒家学说29、如果有人想师从名家练习行书,你认为最好的字帖是()A.《兰亭序》B.《颜氏家庙碑》C.《自叙帖》D.泰山石刻30、下列古代绘画作品中,属于文人画的是()31、一位唐朝的书生是个“书虫”,每当他看到佳句时,总要抄写下来。但他的“佳句集”中不可能有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B.“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C.“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D.“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32、“桃园、千里走单骑、华容、走麦城”,这几个词语最有可能来自下列哪一部名著?A.《三国演义》B.《水浒传》C.《西游记》D.《封神榜》33、《论语.为政》中记载:《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想纯正)!这说明A.《诗经》反映社会变革的趋势B.《诗经》开创现实主义文学先河C.《诗经》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D.《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34、“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这些诗句是对下列中国哪种传统艺术特点的描述A.书法B.绘画C.杂技D.戏剧35、“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C.正确评判了历史人物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二、综合题3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子日:“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日:“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胆小怕事),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论语》材料二战国时期的孟子在回答梁惠王关于强国之道的求问时,指出:“地方百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长上,可以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政治主张。材料二中战国时期的孟子是如何继承并发展孔子学说的?材料三(董仲舒建议)《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举贤良对策》(2)材料三中董仲舒对待孔子学说(儒学)的态度是什么?根据材料三与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为什么能在西汉取得独尊的地位?材料四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3)根据材料四指出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其最突出的思想主张是什么?(2分)结合材料四概括指出这种思想主张在政治、经济和学术方面的具体表现。(3分)37(15分)阅读材料:材料一、“仁者,爱人”、“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材料二、“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材料三、“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董仲舒材料四、他(朱子)一生著述甚多,多年研究先秦儒家经典,编著成《四书章句集注》。这部书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材料五、和一位朋友在郊外看风景时,朋友问他,山岩中美丽的花树,它们自生自长,与人心感觉与否并无关系,你认为呢?他却说:你来看此花树,它才存在;你不来时,它是不存在的。在他看来,花树的存在与否,全以人的主观感觉为转移。请回答:(1)材料一的思想核心是什么?由此判断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位思想家?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如何?(4分)(2)材料二的思想核心是什么?它与材料一有何关系?材料三的提出在当时具有怎样的意义?对儒学产生怎样的影响?(6分)(3)材料四中的“他”在儒学发展历史上具有怎样的地位?材料五中的“他”是谁?请指出他主要的哲学观点。(5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D2、C3、D4、A5、B6、C7、A8、B9、【答案】C10、【答案】D11、【答案】C(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是指经过董仲舒改造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的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已经不完全是孔子时代的儒学了。(2)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根本目的在于它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