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二经济史概念清单自然经济:商品经济的对立面,不是为了交换,而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本身需要而生产的经济形态。构成体系:农业经济(尤其是小农经济)与家庭手工业的结合为基础,原始商品经济提供扶助,但居于从属地。基本特征:以家庭为主要基本生产单位,生产规模相当小。大多数情况下产品的原料采集、生产乃至消费都是为了满足劳动者自身需要,只有在生产产品过剩的情况下才会将产品拿到市场上交换。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首先,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是自然经济解体的历史原因。明清时期在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生关系的萌芽,这种新的经济形态缓慢地侵蚀着封建经济的躯体.其次,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入侵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不平等条约所取得的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再次,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是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条件。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商品经济得到史无前例的发展,商业流通空前活跃,国内市场的扩大,特别是手工业品和农产品在流通中的比例加大,不断促使农业生产由自给自足走向商品化。另外,人们商品意识的增强,重农抑商、重义轻利观念的改变,交通事业的发展使城乡经济联系加强,等等,也是促使自然经济解体的因素。还有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三大改造,使小农经济彻底结束。自然经济解体的特点: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动力主要来自外国资本主义军事侵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的冲击,带有强制性。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在国内发展不平衡,资本主义入侵较早的沿海、沿江及交通、商业比较发达的地区,解体的速度较快,边远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解体的速度比较慢。中国自然经济解体不是商品经济成熟发展的结果,在解体过程中一直没有建立起有序的商品经济体制。三种经济体制的区别:自然经济、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这三个概念,绝大多数同学都容易将三者混为一谈,实际上,它们是有差别的。小农经济是在铁制农具、牛耕技术的出现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之后的产物,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目的主要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自然经济与小农经济是一致的。但二者还是有区别的:自然经济影响科技发展:自然经济具有很大的稳定性和平和性,对物质的需求较低(所谓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生产和消费都较为分散,不能为科技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而商品经济具有竞争性,为了获得利益,资本拥有者会尽可能提高生产力,降低生产成本,而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发展科技。自然经济对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延续力,传统农业的持续发展保证了中华文明的绵延不断,使其具有极大的承受力、愈合力和凝聚力;二是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中国文化不仅包容百家学说和不同地区的文化,而且长期吸纳周边少数民族的优秀文明;三是农耕经济的早熟促进中国文化的凝重性和早熟性。商品经济:自然经济的对称,是商品的生产、交换、出售的总和。商品经济是指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当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商品之间的交换主要由市场调配时,这种社会化,由市场进行资源调配的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井田制:是我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西周时盛行。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领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还要交一定的贡赋。领主强迫庶民集体耕种井田,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而其实质是一种土地私有制度。井田制的瓦解:春秋晚期,井田制逐渐瓦解了。促成这一变革的物质因素,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当时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标志。精耕细作: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取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坊市制:从周秦至唐朝,凡县治以上的城市,都有官设的“市”作为交易场所,设市令或市长管理。“市”位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区(坊)隔开。商业活动受空间和时间限制,并受官府严格控制。这时期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规模不大。宋朝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坊市界限不复存在。这种制度是适应统治阶级为维持封建秩序的稳定而形成起来的,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程度较低。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商鞅变法时形成,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原因: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于人们来说拥有土地可以榨取巨额财富,且地租收入较稳定,是发家致富的最好手段;同时对封建国家而言,农业的发展可使人民安居乐业,人丁兴旺,使国库粮仓充盈,既可内无粮荒、动乱之虞,也可外无侵扰之虑。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发展农业当作“立国之本”,而把商业(有时也包括手工业)当成“末业”来加以抑制。与此同时,在封建帝王看来,私人工商业主一方面通过商品交换与高利贷盘剥农民,另一方面商业活动丰厚的利益回报又吸引着相当一部分农民“舍本趋末”,从而大大削弱了王朝的统治基础。此外,最新研究认为:“重农抑商”政策的出现,除了其经济原因或物质方面的原因外,还有文化方面的原因,即“重义轻利”观念的影响。表现:一、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业,商业为末业;二、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三、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四、从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限制商人的政治权利,堵仕途之路,不许其后代做官;利用税收制度惩罚商人;对重要行业采取官营,不许商人染指;从日常生活方面对商人进行限制,对其穿衣、建房、乘车都有歧视性规定,等等。古代重农抑商政策:一、战国时期,秦国奖励耕织;二、明清时期,统治者极力强化本末意识,实行专卖制度,等等。影响:一、积极: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起了积极作用。例如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从而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消极:“重农抑商”政策也导致地主官僚不断兼并土地,使土地高度集中,农民破产流亡,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激化了阶级矛盾,造成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地主官僚集团也因疯狂兼并土地而更加腐败。到了明清时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而统治阶级依然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推行一系列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这些做法,违反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了国家落后,也使其失去了最初的积极作用。土地兼并:是指土地愈来愈集中到少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而农民则越来越多地丧失土地。土地兼并是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的一个难以治愈的顽疾。封建社会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造成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封建中央政权的软弱是造成中国封建社会王朝末期土地兼并愈演愈烈的直接原因。当土地兼并严重时,两种矛盾突出起来。一是农民与地主的矛盾,二是封建国家同地主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发展将出现两种结果,一是封建政府采取抑制兼并的措施,使兼并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二是直接导致农民战争的爆发。资本主义萌芽:在封建社会,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社会分工扩大,出现拥有资金、原料和机器的工场主雇佣具有自由身份的雇工,“计日受值”或“计工受值”,为市场需要和增殖财富进行生产,被学界称为“资本主义萌芽”。一般说,我国在明朝中后期开始产生资本主义萌芽,主要标志是在丝织业中心苏州和杭州,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手工工场。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代表了当时社会进步发展的总趋势。认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对社会生产有促进作用,但未促成中国社会的转型。在欧洲资本主义却极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科技和经济的进步并进一步导致了经济结构、阶级结构、思想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巨大变化,引发了资产阶级革命,使欧洲向资本主义过度。商帮:商帮是以乡土亲缘为纽带,以会馆办事机构和标志性建筑的商业集团。中国明清三大商帮:晋商,以山西富有的盐、铁、麦、棉、皮、毛、木材、旱烟等特产,进行长途贩运,设号销售,套换江南的丝、绸、茶、米,又转销西北、蒙、俄等地,其贩运销售活动遍及全国范围,晋商真正崛起于明代(1368-1398年),至清乾隆(1735-1799年)、嘉庆(1799-1820年)、道光(1820-1850年)时期已发展到鼎盛。徽商,又称新安商人,明成化、弘治(1464-1505年)年间形成商帮集团。徽商与其他商帮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儒”字。与一门心思做生意的晋商相比,追逐财富只是徽商的手段,求功名做官才是归宿。潮商,广东潮州商帮,潮商一向是以冒险性个强烈、肯吃苦耐劳著称;潮商积极向外拓展版图,离乡背井远赴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打天下。丝绸之路:是自张骞通西域以来,从东亚开始,经中亚、西亚进而联结欧洲及北非的东西方交通线路的总称。汉武帝以后,西汉的商人还常出海贸易,开辟了东西方交流的海上交通要道,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朝贡贸易:朝贡就是朝拜和进贡的简称,是两国或两个政府之间的一种承认尊卑地位的礼节性外交关系。在唐朝以后,这种朝贡关系又发展成朝贡贸易,成为中国与其他国家贸易往来的主要形式。主要特点是厚往薄来,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闭关锁国:鸦片战争前清政府限制和禁止对外交通、贸易的政策。限定广州一口通商,外商来华贸易须通过清政府特许的公行商人,活动限于指定范围,进口货征收高税额,出口货限制品种和数量。它是落后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新航路的开辟:欧洲从15世纪开始,为了筹集商品经济快速发展所需的货币和资本的原始积累需要,加之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亚洲和欧洲的路上通道,从而使得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对外寻找的通往中国和印度的运动,而历经迪亚士,麦哲伦,哥伦布,达伽马等人的探索后,最终找到了通往亚洲的通道。新航路开辟运动影响重大,他改变了各州间基本封闭的状况,为后来欧洲的掠夺和三角贸易打下了基础,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生产资料和市场。但另一方面,他也给美洲和亚洲等国家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所以如何看待新航路运动,要从两方面对待。三角贸易:主要指17-19世纪(新航路开辟以后)欧美商人以廉价工业品(枪支等)运到非洲换取奴隶,把黑奴运到美洲卖掉,从美洲购回生产原料(金银,工业原料),制成商品再运到非洲以换取奴隶的循环贸易活动。因其贸易涉及欧、美、非三洲,故称。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世界市场:定义世界市场,是世界范围的商品交换和商品流通,是通过商品交换把各国市场紧密联系起来的总体。它发端于15世纪末16世纪上半期的地理大发现,形成于19世纪中叶。其形成的历史,就是资本主义势力从欧洲扩张到全世界的历史,就是把所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纳入到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体系的历史。形成原因条件条件分为地理条件、物质基础。地理条件是指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开始连成相互联系,为世界范围内的贸易提供地理条件。物质基础来源于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形成雏形出现——新航路的开辟,初步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最终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初步形成是由英国开始很快拓展到欧洲大陆和美国等地。1840年前后,英国大机器工业基本取代了工场手工业,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不久,法国和美国也相继完成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拓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拓展。资本主义国家机器大生产的产品不再满足于本国市场,需要销往更广阔的世界市场,而工业原料也来自于世界各地。资产阶级竭尽在世界各地抢占原料产地是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迅速扩大。国际贸易的发展成为形成世界市场的途径。同时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状况,是世界联系的更加紧密。此外,资产阶级还凭借着工业革命带来的强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进行武力战争,使亚非拉等地越来越多的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成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最终形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经济组织方面,促使垄断组织出现,大企业时代来临,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企业日趋国际化,出现了跨国公司。工业部门方面,出现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如电力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