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专题一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b)(1)分封制。①目的:为加强和巩固周朝统治,“封建诸侯,以蕃屏周”。②内容:周武王将子弟和功臣分封于各地,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③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④主要诸侯国:武王时召公之子受封于燕(深入东北最远的姬姓贵族),周公长子伯禽代表周公受封于鲁(姬姓贵族封国中位居最东)。成王时商朝旧贵族微子封于宋地。⑤诸侯权利:世袭统治权。⑥诸侯义务: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⑦作用及影响:积极作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扩大统治区域,周的文化形式也因此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消极影响:西周后期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消弱。(2)宗法制。①含义:宗法制是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②特点:嫡长子继承制。③宗法等级:周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④大宗与小宗: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周天子为天下的大宗,封为诸侯的庶子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诸侯的庶子分封为卿大夫,他们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样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⑤作用:既维护了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又保证了他们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物权地位。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C)(1)神权与王权结合(史实:早期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和商代的占卜制)。(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史实:商代的宗法制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史实:分封制、商代的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西周的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但也是政治实体,诸侯以嫡长子继承,享有世袭统治权)。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秦的统一(b)(1)统一的过程及巩固统一的措施:①公元前230-221年,秦国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完成了兼并六国、统一天下的大业。②公元前215年,蒙恬率秦军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次年渡河攻占阴山地区等边境军事要地,并修筑长城,修直道。③公元前220年,屠睢统兵征讨岭南,于公元前214年平定岭南,置桂林郡、南海郡、象郡,实施军事、行政管理,是岭南地区归入中央王朝管辖的开端,并开凿沟通湘水和漓水的灵渠,便利了兵员和军需的补充。④在“西南夷”开辟“五尺道”交通路线,部分地区任命官吏,这是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的开始。(2)统一的意义:①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持续了数百年的割据混战局面。②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2.郡县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b)(1)郡县制的建立。①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陆续出现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秦灭六国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②郡县制的内容及特点:“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掌行政、兵事、监察职责;“县”隶属于“郡”,设置于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同级地方行政机构称为“道”,县下有“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此外还有负责地方治安的“亭”。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调动任命,不得世袭。③郡县制的特点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2)郡县制建立的影响: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3)皇帝制度的建立。①建立:秦始皇自以为功德超过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开始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②地位及权力: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③特点:皇权至高无上。④影响:皇帝制度的建立,使君主主宰国家政治而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对他有所制约,成为中国古代的政治定律,在这样的政治体制下,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的君主理念,往往影响着政治决策,影响着立法、行政和司法。国家是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是一个人的政治。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1.汉朝州刺史的设置(b)(1)时间:西汉汉武帝时期。(2)设置: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3)职责: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2.唐朝三省六部制(b)(1)唐代中央设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核)和尚书省(执行),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唐初,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后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也等同于宰相,实际上分散了相权。(2)评价:①相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加强皇权。②三省互相合作,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③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完善。3.宋朝分割相权的措施(b)(1)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2)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3)设三司,分割宰相的财政权。4.元朝行省制度(b)(1)内容:元朝以行中书省作为常设的地方行政机构。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行省),即陕西、甘肃、辽阳、河南江北、四川、云南、湖广、江浙、江西、岭北行省。此外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即中书省(直辖“腹里”)和宣政院(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省以下行政区划分依次为路、府、州、县。(2)行省与中央的关系:①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的名称,行使权力时受中央的节制。各行省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必须呈报枢密院,没有中央诏旨,行政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不得调动军队。②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③为保证行省官员尽职尽责,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同时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3)意义: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大意义。②对于巩固和扩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统治有极大意义.③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5.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d)(1)中央政治制度演变。①特点: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②史实:A.汉武帝限制相权的措施:频繁更换丞相;任用布衣为相;设中朝。B.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后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也等同于宰相,实际上分散了相权。C.宋代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分割宰相的财政权。D.明朝内阁制度的确立。内阁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明永乐帝为解决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所带来丛杂政务缠身的弊端而设立内阁制。E.清朝设立军机处。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始设军机房,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2)地方管理制度演变:①特点: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②史实:A.秦朝建立郡县制,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调动任命,不得世袭。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B.西汉初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后逐步削弱王国势力,解除诸侯王的军政大权;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十三个监察区,设刺史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C.元朝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6.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c)(1)秦代:中央设御史大夫,郡中的监御史。(2)汉代:中央设御史大夫,汉武帝形成刺史制度,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每个监察区设一刺史,以监察地方政治。(3)以后历朝有监察机构:御史台、都察院、提点刑狱司(宋)。(4)作用:监察体制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但专制制度的本质(只是皇帝的耳目和工具)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7.中国古代的世官制、察举制与科举制(d)(1)先秦采用世官制,以血缘作为选官的标准,官职限定的贵族范围内。.(2)秦汉时期,主要采用察举制,由地方向中央推荐,推荐的标准为品德与才能,也称举孝廉、举贤良文学、举贤良方正。(3)魏晋南北朝时期,察举制演变为九品中正制,中正评定人才的等级,评定的标准为门第高低。察举制在当时看来是比较完整的,但体现出封闭的特征,其形式上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4)隋唐到晚清(1905年),采用科举制,作为主要的选官制度。选官的主要标准是考试成绩,明清演变为八股取士。科举制的主要作用有:形式上公平公正;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选官的范围,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保证了官吏的来源,提高了行政效率;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明清的八股取士,内容与形式走向僵化,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四、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1.明朝内阁制度的确立(b)(1)时间:明成祖朱棣设置。(2)原因:内阁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为解决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带来丛杂政务缠身的弊端而设立的。(3)职权:内阁是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起初以官位较低的官员入阁当值,后来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为防止内阁演变为事实上的丞相,以司礼监的太监予以牵制,导致明代政治日益黑暗。2_清朝军机处(c)(2)直接原因: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防止泄露军事机密。(3)根本目的:加强皇权。(4)特点:①军机大臣均由钦定.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之手。②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办事效率较高。③政治决策封闭性特征明显。(5)作用:军机处的设立,明显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3.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c)(1)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有双重影响:一方面,它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和文化繁荣、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它在思想文化的控制、特务统治的腐败、人民处境的恶化等方面起着消极作用。(2)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在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方面,后期其消极因素增大.尤其是明清时期,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束缚了社会生产力.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巩固了皇权专制统治,维护了国家统一;加强了对人们的控制.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发展;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同西方差距逐渐拉开)。▲4.清的边疆政策(c)(1)清边疆政策的主要原则是: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地进行行政管理。(2)作法:在中央设置管理边挂民族事务的机构一理藩院;重视边扭地区的交通建设和军事防卫;从雍正年间开始,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强化中央政府的统治。(3)影响:清朝统治者为稳定和巩固国家疆域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近代中国的版图在这一阶段基本奠定。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1.鸦片战争的背景(b)(1)19世纪上半期,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急需开辟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2)中国正值封建社会末期,国力减衰,内部危机严重,处在发生巨变的前夜。2.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主要侵华战争(b)战争名称时间发动国家战争的主要结果及影响鸦片战争}1840-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首先打开中国大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战争名称│时间│发动国家│战争的主要结果│││││及影响││第二次│1856-1860年│英、法│英、法攫取了更多的││鸦片战争│││在华利益,俄国侵│││││占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中日甲午│1894-1895年│日│日强迫清政府签仃││战争│││《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八国联军│1900一1901年│德、奥、美、│清政府被迫与以上││侵华战争││法、英、意、│八国及比利时、西班││││日、俄│牙、荷兰签仃《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c)│条约│主要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