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一、乡村旅游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模式我们认为,旅游产业是新农村建设的支撑产业,旅游产业开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乡村旅游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模式。旅游开发对于农村的生产发展,生活改善,文明乡风形成,整洁村容建设等,都具有直接的作用。1、旅游产业是新农村建设的支柱产业新农村建设首先必须发展经济。经济的发展,恰恰需要打破农业产业的界限,把农业产业与第三产业结合起来,以农林牧副渔业资源、乡村田园资源、乡村风景资源、乡村民俗文化资源、乡村历史文化资源等等为依托,开发旅游休闲产业。农村经济发展,需要进行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形成高附加值的经济产业。旅游休闲产业,是乡村经济中最具有附加值的产业。巨大的城市居民休闲需求,是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最大动力。随着汽车进入百姓家中,自驾车旅游休闲成为城市居民的必需品。乡村环境、新鲜蔬菜水果家禽等等,成为城市居民最喜爱的商品。城市居民对于走进乡村,完成风味独特的晚餐,有着永不疲倦的热情。随着汽车拥有量的大幅增长,驾车到1小时以内的地方晚餐,3小时以内的地方度周末,已成为城市中产阶级和中青年知识分子的生活习惯。乡村环境和农家情趣,是休闲生活的最大吸引力。我们划出了两个圈,是城市居民消费范围:第一个为餐饮消费圈,以城市为中心,大型城市周边50公里,中型城市周边25公里,小型城市周边15公里范围区域,都是城市居民餐饮消费出行区域;第二个为休闲消费圈,以城市为中心,大型城市周边250公里,中型城市周边150公里,小型城市周边80公里范围区域。在这两个圈范围内的农村,都具备发展旅游休闲产业的基本条件。这是中国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主要区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的途径,具有极大的现实推广价值。此外,是具备较高价值旅游资源的农村区域,包括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林场等区域,一般为国家所有。但是,资源区周边土地,一般为农民的承包土地。因此,如何在景区开发中合理安排农民利益,结合新农村建设发展农民参与结构,成为旅游开发必需加强研究并推广有益经验的重要领域。以上两个方面发展,构成了旅游产业在农村经济中_的重要方面。城市居民休闲,形成了乡村旅游的核心结构,包括观光采摘农业、大棚生态餐厅、农家乐、农家大院、民俗村、垂钓鲜食等等,带动了观赏经济作物种植、蔬菜瓜果消费、家禽家畜消费、餐饮住宿接待、民俗文化消费的全面发展,提升了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的价值,促进了农产品销售。同时,把第三产业引入农村,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形成了餐饮住宿及文化服务的高级产品与消费形态。因此,旅游休闲产业,已经成为近远郊区及旅游区新农村发展生产的支柱产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2、旅游业是新农村建设的富民产业旅游休闲产业,特别是乡村旅游,具有较大的家庭服务特性,最具增加就业、富裕民众的推广价值。乡村旅游的开发主体,可以是独立经营的农户,也可以是集体或私营的企业。独立经营农户,以采摘、农家乐、垂钓园、民俗大院等方式,可以直接为游客提供服务,形成家庭收入。农村企业提供的具有一定规模和一定档次的旅游休闲服务,不仅就地消化了农产品,吸收农民就业,而且带动了区域的发展。旅游休闲是一个富民产业,对于参与农户的收入支持,超过对税收的贡献。因此,旅游休闲是新农村建设中比较容易直接带动农民增收的产业。3、旅游开发将大大促进先进文化与文明风尚在乡村形成旅游休闲产业最终是服务产业,是文化产业。没有以游客为上帝的服务精神,就难以获得市场的认可,更不易获得经济的收益。因此,发展旅游休闲产业,必然在市场的引导下,在现实的教育下,培养了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和服务顾客的文明。市场是一所最好的学校,服务教育将农民培养成为文明卫生礼貌的公民。乡村旅游需要文化的支撑,民俗文化的包装,餐饮文化的开发等,都有利于推动乡村文化的发展。同时,游客带来的城市文化,对于农村文明风尚的形成,也具有极大的作用。4、旅游开发将加快村容建设,形成文明卫生美丽独特的景观乡村旅游中,旅游环境打造、农家接待条件的建设都是最基础的内容。旅游对于环境卫生及整洁景观的要求,将大大推动农村村容的改变,推动卫生条件的改善,推动环境治理,推动村庄整体建设的发展。最为重要的是,旅游休闲要求村庄面貌不是干村一面,而是各具特色;旅游追求个性化、特色化、原生态文化基础和惟一性等等,所以,乡村旅游是打破目前新农村建设中干村一面的最佳模式。二、涉农游憩方式的模式细分乡村旅游的概念,实际范畴比较有限,主要指以农耕文化为基础的区域内,以田园风光为依托开展的休闲旅游活动。然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对的是全国所有的农村,其中包括农耕区域、草原牧民、山区林地农家、江河海湖滨区域的渔民。因此,必须研究“涉农旅游”的大概念,即与农林牧副渔相关的旅游休闲产业。涉农的旅游产品和游憩方式,具有多样化的特点,远远不是观光农业的概念可以包括的。可以说,涉农旅游,几乎包括了观光、休闲、度假、会展、康体、娱乐、科普等不同功能,山、水、林、田、村、镇等不同环境,自然生态、人工生态、田园乡村、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不同层次的旅游结构。1、按涉农产业的差异细分首先,大农业产业细分的五大产业——农、林、牧、副、渔,每一个产业都可以与旅游休闲进行结合,形成不同的乡村旅游形态。总的说来,可以分为四种主要类别:乡村田园休闲、森林休闲、草原休闲、渔猎及渔家休闲。2、乡村田园休闲旅游乡村田园休闲旅游,是目前涉农旅游的主体,因为中国80%以上的农村,是以农耕文化及农耕生活方式为主。我们把农耕区的旅游开发,称为乡村田园休闲旅游,按照乡村生活方式的构成结构,又可以划分为六模式九经典。乡村田园休闲旅游的六种模式:田园风光观光休闲旅游,经济与观赏农林牧作物的观光采摘旅游,鲜食餐饮休闲,农村劳作体验休闲旅游,农村民俗活动观光休闲,农家餐饮住宿体验休闲。乡村田园休闲旅游的九种经典类型:果林观光与瓜果采摘、大棚观光采摘与冬季生态餐饮、花卉园艺观光与销售、禽畜鱼猎获与鲜食餐饮、宠物观赏与领养、家庭农副产品加工参与体验、农业劳作体验、农家牧家渔家生活体验、乡村民俗体验。3、森林休闲旅游森林休闲旅游,可以分为五种模式,包括观景游览、宗教文化观光、康体健身、生态养生、山野运动、其他配套休闲度假。观景游览:包括森林植被、山岳风光、地质地貌、溪涧瀑布、天象景观等等的观赏,可以步行登山,可以乘坐缆车、索道、船舶、竹筏、汽车等等。宗教文化观光:是重要主题之一,大多数森林山岳,是因宗教及其他历史文化遗存和典故而成为旅游景区的,因此,宗教建筑与场所活动、文物古迹、历史传说、村寨民俗等等,都是森林旅游的灵魂和吸引核。康体健身:包括常规登山、穿越、山野运动、拓展训练等等,都是时尚旅游的发展方向。生态养生:是森林负氧离子的重要功效,结合中草药、膳食养生、康体疗养等等,可以形成森林养生旅游。山野运动:是以自然生态环境为背景,进行徒步穿越、攀登、户外运动等项目,是目前发展最快的旅游活动,并且对于基础设施的投资需求最小。山林的利用:是远离城市区域的乡村旅游开放最大一块。因为绝大多数自然景观,都依托于山地森林而保留下来。山、岩、洞、林、溪、瀑、沟、涧等等自然环境与森林生态,构成景观与运动的基础。除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省级风景名胜区等等已经纳入国有管理的旅游资源,农民集体拥有的山地森林,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宝地。其中,以山岳景观、地质地貌景观、溪瀑景观、森林景观四类为主体,依托资源,可以广泛地进行旅游开发。乡村旅游中远离客源地的山林旅游开发,关键取决于资源品级和交通条件。资源品级越高,开发价值越大;交通条件越好,投资成本越低,进入性越强,越接近市场;因此,以上述两类为主,可以进行深度系统开发。对于乡村山林旅游资源,应该由县级旅游局进行统一普查,评级,实行旅游经营权的统一管理,协助村民实现对资源整体综合利用的规划控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利用山林旅游条件,应该形成移民下山、集中居住、形成现代山村、发展民俗接待的模式。北京民俗旅游村建设的经验,对于全国的山地乡村旅游,具有特别大的借鉴意义。成都地区农家乐模式的发展,是农耕型田园旅游最好的经验。4、草原休闲旅游草原旅游是一大类别,但是游憩方式基本雷同,都是骑马、住蒙古包藏包、参加篝火晚会烤全羊、喝奶茶吃牛羊肉等等。草原休闲旅游对于牧民具有较大的增收效应,但是,必须打破现有的简单模式,形成更多的参与性、游乐性、休闲性项目。比如:游牧体验旅游:随牧民游牧的放牧游;草原运动旅游:以草原上的康体运动为主体,开展旅游休闲度假活动;草原庄园度假:以私家庄园模式为依托,开展中高端的休闲度假;草原民俗风情游:以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为依托,展开民族风情游乐活动。发展草原旅游小村镇,形成定居与旅游接待的整合,应该是可以探索的方向。5、渔猎渔家旅游以江河湖海鱼池水塘为基础,都可以开展渔猎活动,包括垂钓、捕鱼等等;以渔家生活、渔船生活为依托,可以开展渔家乐旅游。渔猎与渔家乐,是相互补充和互为依赖的两个方面。与此有关,还可以开展水产养殖相关的旅游活动,比如珍珠养殖、观赏鱼养殖、桑基鱼塘等等。渔业与水生植物观赏结合,可以很好地发展旅游,包括莲花鱼塘,湿地观鸟游乐与吃鱼等等,都是较好的综合旅游结构。综合起来,可以分为五类:捕鱼体验游、垂钓、鱼宴、观荷塘观鸟、水上游乐。实际上,渔业旅游与水无法分开,滨海、滨湖、滨河、水乡等等环境,可以开展的旅游项目非常多。其中,城市近郊以较小的水面为基础,鱼塘荷塘为特色,是乡村旅游重要的组成部分。大水库、大湖、大海等等环境,是渔猎和渔家乐开展的前提。带着游客去捕鱼,将会成为最时尚的旅游项目;渔家船屋食鲜,将会持续发展,成为滨水旅游的大宗模式。三、特色民居与旅游接待看新农村示范点,最主要的内容,是看村民的居住条件的变化、生活条件的变化。因此,民居建筑成为新农村的标杆。新农村民居,一般需要从人均面积、人畜分离模式、自来水、污水处理方式、清洁能源、建筑风格等方面进行提升。旅游休闲产业主导的新农村建设,可以通过休闲旅游发展,非常好地处理农民居住条件大幅提升带来的成本开支问题。当村民住所与旅游接待相互结合的时候,旅游接待不仅可以冲销水电气成本提升,而且把住所变成为生产工具,成为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民居风格的特色化,硬件酒店化,是农家民俗接待户自然的追求。为了达到城市居民休闲生活要求的基本卫生条件和生活质量,农家接待户的新房,必需按照建筑风貌有特色,休闲有空间,人畜分离、人禽分离,热水供应保障,卫生洗浴条件具备等等要求建设。这样,农民居住条件达到了高于一般城市居民的水平,同时,依赖于旅游,农民承担生活成本不再成为问题。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休闲旅游打破了农村房屋建设“一张图纸盖全县农家”的陈旧习俗,形成了与乡村环境协调、富有区域乡土特色、满足休闲生活需要的个性化中高档民居。四、乡村休闲房地产开发近郊农村,可以开发休闲旅游房地产。虽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在土地管理上存在较大的障碍,乡村房地产的法律产权基础、流通性等等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但是,乡村休闲旅游房地产仍然悄悄地发展了起来。这正在成为房地产的一个分支,也正在从法律的盲区走向商业模式的创新。近几年来,城市人购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进行休闲房屋建设,已经从个人行为,转变为企业行为。一些有实力的企业通过“农业产业开发”、“高科技农业开发”、“旅游开发”等形式,在农村开展圈地运动,靠租用、征用、私人交易等手法,占用了一些土地,建设了一批房地产。乡村休闲房地产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必然形成的一个具有相当需求的市场。国家现有的土地政策对于这一市场的发展有一定的约束,应该对农村土地流转进行调整,对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给予支持,使乡村休闲房地产能够顺利发展,使其成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有力的工具,带动区域公共设施配套,交通道路建设,环境整治及卫生安全建设,带动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五、旅游产业导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新案例介绍绿维创景推出的旅游产业导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案例,是湖南江永县的仙姑塘村和玉岭村。两个村均有很好的旅游发展条件,面对不同的旅游市场,有很大的差异性。两个村的多数农民已有三四年未建新居,有新村建设的需求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