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乡村旅游体验价值营销研究姓名:吴希宝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企业管理指导教师:崔迅20090601乡村旅游体验价值营销研究作者:吴希宝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银元.傅广海乡村旅游资源的区域整合与提升——以成都市打造五朵金花为例-经济师2007,(1)乡村旅游作为2006年的旅游主题,不仅能大力促进我国旅游业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会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但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目前乡村旅游在资源的利用上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如果不能正确地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必然会大大制约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文章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相关界定特别是对乡村旅游资源的显形与隐性浪费进行初步分析,同时以成都市打造五朵金花为例探讨乡村旅游资源的区域整合与提升问题,希望从旅游资源的整合与提升角度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行性方案.2.学位论文杨凤霞廊坊市乡村旅游问题研究2009乡村旅游也有人称为农业生态旅游或绿色旅游。近年来,乡村旅游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成为世界旅游行业的一枝新秀。我国的乡村旅游以及对乡村旅游的研究起步较晚,发展迅速。随着乡村旅游年的启动以及“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魅力乡村、活力城市、和谐中国”等宣传活动的深入,我国的乡村旅游市场得到大力发展,成为国内旅游的主要支撑。廊坊地处京、津两大城市之间,距京津半小时车程,距最近的空港、海港1小时车程,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催生的一批现代旅游精品,如会展、温泉、高尔夫、购物、休学、生态、民俗等,倍受游人青睐。廊坊提出打造“京津第一休闲空间”的总体概念,以“一线三城九大特色十大景点”为支撑的旅游经济迅猛发展,吸引了京津两地的游客。廊坊市的乡村旅游方兴未艾,对调整本地区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别,促进新农村建设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对乡村旅游的认识、开发、经营、管理和研究还处在较低水平,乡村旅游的市场还很弱小。廊坊市如何发挥毗邻京津的区位优势,挖掘区域内丰富的旅游资源,提高对乡村旅游的认识,引导和扶持乡村旅游健康发展,借发展乡村旅游之势,促进本地区农村经济和农村面貌的根本改观,正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所在。本文以最新的统计数据、最新的政策文件为基础,通过实地调查、文献研究、横向比较等方法,在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的情况下,运用综合分析、统计等计算方法,更新了廊坊市乡村旅游的基本数据,弄清了廊坊市乡村旅游在整个旅游业中所占的份额以及对GDP的贡献率,填补了廊坊市在乡村旅游研究方面的空白。通过对廊坊市旅游资源的调查和对乡村旅游市场的分析,梳理出制约廊坊市乡村旅游健康发展的“瓶颈”,提出了建设性思路和对策。主要成果和见解如下:1、全面透视了廊坊市的旅游资源,分析了廊坊市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人才科技优势,阐明了廊坊市发展乡村旅游的有利条件。2、通过对廊坊市乡村旅游最新资料、数据的综合分析,得出了廊坊市乡村旅游的基本数据,为廊坊市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3、在乡村旅游的管理方面,通过实行准入许可制度,推进规范化、标准化经营,致力于营造和谐景区。4、在乡村旅游的发展方面,通过创新发展模式,拓宽筹资渠道,大力发展旅游项目,使发展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5、在乡村旅游的开发的宣传方面,通过挖掘文化内涵,借鉴国外经验,开发特色产品,充分发挥廊坊市的区位优势,科学整合乡村旅游产品,多措并举加大舆论宣传力度,推动廊坊市乡村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3.期刊论文刘建平.刘琼艳乡村旅游开发应重视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2(5)红色旅游资源在乡村旅游开发中有利于突出乡村旅游的特色、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品位、提高乡村旅游的知名度.乡村旅游开发存在着对红色旅游资源破坏严重、红色文化氛围被破坏、红色文化庸俗化等问题.发展乡村旅游要突出红色本质,提升文化品位,重视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4.期刊论文刘旭辉江西省乡村旅游又好又快发展问题探析-金融与经济2009,(2)江西生态环境优美,乡村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近期的休假制度调整必然会改变我国城市居民对旅游产品的需求偏好,引致我国旅游消费形式的转变,主导旅游消费形式将由传统景点观光旅游转为短期休闲度假旅游.这将为江西省乡村旅游提供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乡村旅游有望成为拉动江西省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又好又快发展江西省乡村旅游要做好政府引导、科学规划、强化服务、塑造品牌、市场开拓、综合开发、人才培训、创新模式、开展合作、组建协会等.5.学位论文刘庆友乡村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研究——以宿州、岳西为例2005乡村旅游是实施中国“反贫困”战略的新实践,是旅游扶贫的“试金石”,也是与城市旅游相对的更加注重环境保护的另类旅游类型之一。特别是近些年来,“三农”(农业、农民、农村)问题已成为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首要问题,与“三农”关系密切的乡村旅游日益受到国内学术界和业内的高度重视。我国乡村地域面积广阔,乡村资源内涵丰富,神奇的自然景观、悠久的历史文化、浓郁的宗教色彩、丰富的文化遗址、神秘的民间文化、别致的建筑样式等,具有开发乡村旅游的资源条件。当前全国各地乡村都在积极探索乡村旅游实践,努力调整乡村产业结构,但由于中国乡村经济相对落后,知名度较低,可进入性总体较差,如何让乡村居民参与旅游开发,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乡村旅游发展道路尤为重要。本文在总结国内外乡村旅游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参与编制的旅游规划利乡村实地调查,运用定性和定量研究的方法,探讨乡村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模式。本文基于相关文献的综述,从乡村旅游资源定义着手,建立乡村旅游资源定量和定性评价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不同的乡村资源重点提出8种不同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在案例研究中,以安徽宿州、安庆岳西为例,通过两地不同的乡村旅游资源特征分析,进一步探讨了乡村古文化旅游和乡村山地旅游的开发模式。论文主要的认识和结论如下:1.乡村旅游的定义基于中国5000年文化积淀于广大乡村,本文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古文化、民俗文化、聚落、阳园景观、自然生态环境等为旅游吸引物,以所处地域环境、生产方式有别于乡村社区的居民为目标市场,融观赏、考察、学习、娱乐、购物、度假为一体的旅游方式。2.乡村旅游资源评价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根据乡村旅游资源所包括的类型和旅游地属性状况,用定性和定量方法构建乡村旅游资源评价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模型从外围吸引力、可进入性、乡村资源、设施和乡村性五方面评价,通过层次分析,得出相应权重,分别为0.042、0.085、0.292、0.046、0.535,以此得出安徽宿州和安庆岳西的乡村性指数和乡村旅游资源综合评价值。宿州乡村性指数为7.56,乡村旅游资源综合评价分值为6.72;岳西分别为8.15和7.48。本章最后还提出乡村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方法。3.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模式针对乡村旅游资源级别,提出国家重点和一般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尤其针对一般乡村旅游资源,根据不同资源类型,提出了8种不同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如基于生态安全的乡村山地旅游、基于旅游开发极限和社区共同发展的乡村湿地旅游、用博物馆式和踪迹游的开发方式相结合的乡村古文化旅游等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构建。此外,因一般乡村旅游资源规模小、知名度低、乡村景观周边雷同性强、旅游宣传资金不足等特点,其旅游产业化应避免旅游单一化,须依附于农林牧副等相关产业,以提高农业产业的附加值。4.基于博物馆化和踪迹游的宿州历史文化游开发在宿州案例中,根据该地古文化资源,具有历史传承久远,专业化程度较高,但点多面广、分散埋藏、残缺不全等特点,难以形成拳头产品。因此,在借鉴博物馆化和踪迹游开发模式的基础上,提出在宿州城郊建设宿州历史博物馆(1大9小)和宿州楚汉文化的踪迹游开发思路。5.基于生态安全的大别山岳西度假游开发大别山岳西深处自然生态和天然盆地中的人类生存环境,极具度假旅游开发的潜力。岳西人均生态盈余,但其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基于较低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生态成本高的发展状态。为此提出根据不同市场、不同季节的岳西避暑度假和四季休闲度假两种度假旅游产品。6.期刊论文林光旭.唐建兵.LinGuangxu.Tangjianbing贫困山村脱贫的一种选择:发掘乡村旅游——对邛崃市平乐镇花楸村乡村旅游的调查报告-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贫困山村由于区位劣势和发展基础薄弱,发展制约因素较多,贫困山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遇到的困难较多.笔者暑假通过调查,对成都邛崃市平乐镇花楸村这个贫困山村脱贫致富的成功典范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贫困山村脱贫致富的基本启示与建议.7.会议论文郭山乡村旅游与西双版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6乡村旅游是近年来在我国逐渐兴起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它满足了城市居民渴望“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追求,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大历史任务。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标准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开发乡村旅游的条件具有很高的重合度,而根植于西双版纳村寨的贝叶文化是一种良好的乡村旅游资源。可以说,在西双版纳村寨开发乡村旅游就是在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此举是促进西双版纳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8.学位论文邓敏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研究——以红岩新村为例2007乡村旅游的发展,在国内外早已引起较多研究学者的关注,但是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却是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尤其是近年来,自2004至2007年中共中央连续四年发布的一号文件均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进而把农村工作推向了新的历史高度。多年的实践证明,旅游业的发展能刺激地方经济发展,国家旅游局因势利导的在2006年推出“中国乡村游”,2007年推出“中国和谐城乡游”,大大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多为欠发达地区,“三农问题”比较突出,凭借着其独有的乡村风景、风俗,民族艺术、戏剧、中医药等旅游资源发展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大有作为。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最初均是由政府牵头组织发展旅游,随后慢慢由村民自治组织及社区居民自主经营,但是随着旅游发展的深入,村中的能人和制富大户占据了绝对优势,社区居民及各方利益主体利益被忽略,旅游发展缺乏后劲。同时,民族地区特色旅游资源的恢复、开发与保护工作滞后,直接降低了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吸引力,威胁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正确认识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问题,充分考虑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中各方利益相关主体的需求,恢复、开发与保护民族地区特色旅游资源,增加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地的吸引力,促使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本文以桂林市恭城县莲花镇红岩新村为研究对象,结合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分析了红岩新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各利益主体的诉求、主要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策略:必须以政府宏观调控为指导,协调好各方利益需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寻找“特色”为吸引力,以挖掘、恢复和开发民族文化,加强设计、丰富娱乐项目为发展根本;重视“以人为本”,加强教育培训,以提高村民素质为基础为发展后劲。文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从当前时势发展需要出发,提出了本文研究的背景、对象、意义,并明确了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同时介绍了相关文献综述,从国内外乡村旅游的发展文献研究展开讨论,论述了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与不足,提出了引用的相关理论,并界定了本文所涉及的相关概念。第二部分为正文,主要以红岩新村为实例进行研究,其中:第一章介绍岩新村概况,从红岩新村基本情况出发,从其旅游资源特色、可进入性、建设模式、客源市场等方面分析其发展乡村旅游的可行性和依据。第二章介绍红岩新村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在实地调查和市场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了红岩新村的客源市场、娱乐项目和游客消费趋向,同时指出游客的期望体验程度较低。第三章分析红岩新村乡村旅游发展中各利益相关者的诉求,从地方政府、村民自治组织、社区居民、旅游公司及投资个人、旅游消费者和旅游竞争者等方面的需求出发,为红岩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