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物理课件1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物理系理论物理教研组韩慧仙Emailaddress:hxhan@nwu.edu.cn原子物理学课时:36学时学分:2教材:《原子物理学》,杨福家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教学安排:成绩评定:论文和平时成绩30%考试时间:期末考试70%待定•(1)《原子物理学》,褚圣麟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原子物理》,郑乐民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近代物理学基础》张庆刚等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3)《原子和亚原子物理学》高政祥编,北京大学出版社;•(4)《量子物理》赵凯华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5)《量子力学与原子物理学》张哲华等编,武汉大学出版社参考书原子物理学论绪“探索未知”一、研究对象:原子物理学是研究原子的结构、运动规律及相互作用的物理学分支。它主要研究:原子的电子结构;原子光谱;原子之间或与其他物质的碰撞过程和相互作用。二、发展概况:•原子论由古希腊哲学家作为唯物主义主张哲学观提出来的•十七世纪后,原子论建立在化学实验和理论基础上•1774年拉瓦锡(A.L.Lavoisier)的元素学说•1803年道尔顿(J.Dalton)的原子学说•阿佛加德罗(A.Avogadro)常数假设•原子论:不同元素代表不同原子,原子在空间上按一定方式结合成分子,分子进一步集聚成物体。分子的结构直接决定物质的性质•近代化学的框架仍然是建立在原子分子论基础上•现代原子物理主要研究原子能级结构以及动力学问题•19世纪末—积累光谱数据•20世纪—原子分子物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1913年—玻尔提出量子论。•夫兰克-赫兹利用电子束与原子气体碰撞实验证实了原子的电子能级结构。量子力学的创立•19世纪末,黑体辐射研究中的“紫外灾难”等•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能量子”假说•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量子”概念,很好地解释了光电效应,发现光的波粒二象性•关于原子结构问题的探索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提出原子核式模型1913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量子化”模型•1924年奥地利物理学家泡利提出不相容原理•1924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指出了微观实物粒子也具有二象性的假说,提出物质波概念•1925年德国物理学家海森伯创立矩阵力学•1926年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鄂创立了波动力学•1926年玻恩等人提出了波函数的概率解释•l927年海森伯发现了不确定性原理•1928年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相对论波动方程•1927玻尔将不确定性原理扩展为互补原理,使量子力学发展成为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量子力学的建立,开创了原子物理发展的黄金时期•理论上—发展量子力学•实验上—利用光谱学方法研究原子的能级结构,利用电子碰撞研究动力学问题,发现了能级精细结构和超精细结构现象•化学上用量子力学解释化学反应和计算化学反应速率。促进了交叉学科量子化学和化学物理学的发展•1932年发现中子•1936年发现裂变现象•二次世界大战—原子核物理的研究•20世纪四十年代后期以后建造了加速器,核物理和粒子物理得到蓬勃发展,爆炸了原子弹和氢弹,原子能发电和放射性核素得到广泛应用,发现了基本粒子。•1970年肖洛(A.L.Schawlow)等研制成功了窄带调频染料激光器(单色、高亮度)发展了高分辨激光光谱学方法成为研究原子分子价壳层激发态结构,特别是跃迁概率很小的能级的主要手段。•赛格巴恩(K.M.Siegbahn)发展了用高分辨电子能谱仪测量光电子谱和俄歇电子谱的方法研究原子的价壳层、内壳层能级结构,发现了化学位移。•1980年后,应用同步辐射光源研究原子分子高激发态、内壳层和离子激发态和电离结构。它的波长可调且短到真空紫外、软X射线和硬X射线能区•在X射线激光、受控核聚变和天体物理中的应用促成了原子分子物理研究的新高潮三、原子物理的重要意义•1、原子分子是微观世界的第一、二层次,宏观凝聚态物质的性质决定于原子分子的组成和结构。•2、工业技术发展理论、实验手段上需要原子分子物理。军事上尖端武器的研制需要原子分子数据。•3、核物理和粒子物理人才和技术转移到原子分子物理,使能谱和时间测量的分辨率和精度提高了几个数量级,使原子分子物理得到很大发展。•4、原子分子物理研究对于培养和训练人才来说是最全面而有效的四、研究内容:《原子物理学》课程是在经典物理和近代物理之间起纽带作用的承上启下的课程;是近代物理实验、量子力学、核物理的基础课程。因此,它的课程体系应该包含以下六部分内容,(I)原子的核式模型;(II)玻尔理论处理氢原子、类氢离子和碱金属原子光谱;(III)电子自旋和原子的精细结构;(Ⅳ)泡利原理和多电子原子;(Ⅴ)X射线和内壳层电子的跃迁;(Ⅵ)原子核物理和粒子物理简介。因此,它的课程体系应该包含以下六部分内容,(I)原子的核式模型;(II)玻尔理论处理氢原子、类氢离子和碱金属原子光谱;(III)电子自旋和原子的精细结构;(Ⅳ)泡利原理和多电子原子;(Ⅴ)X射线和内壳层电子的跃迁;(Ⅵ)原子核物理和粒子物理简介。第一章:原子的位形:卢斯福模型第一节背景知识第二节卢斯福模型的提出第三节卢斯福散射公式第四节卢斯福公式的实验验证第五节行星模型的意义及困难AtomicPhysics原子物理学教学要求:掌握:原子的核式模型及实验基础、卢瑟福散射公式及散射截面。了解:对两种主要的原子模型的定性半定量分析、核式模型的意义及经典物理在其中遇到的困难。第一节:背景知识1、“原子”一词来自希腊文,意思是“不可分割的”。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德漠克利特(Democritus)提出这一概念,并把它看作物质的最小单元。定比定律:倍比定律:元素按一定的物质比相互化合。若两种元素能生成几种化合物,则在这些化合物中,与一定质量的甲元素化合的乙元素的质量,互成简单整数比。在十九世纪,人们在大量的实验中认识了一些定律,如:结束目录nextback一原子的状况:在此基础上,1893年道尔顿提出了他的原子学说,他认为:a.一定质量的某种元素,由极大数目的该元素的原子所构成;b.某种元素的原子,都具有相同的质量,不同元素的原子,质量也不相同;c.两种可以化合的元素,它们的原子可能按几种不同的比率化合成几种化合物的分子。根据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我们可以对简单的无机化学中的化合物的生成给予定量的解释,反过来,许多实验也证实了原子学说;并且人们发现气态物质参与的化学反应时的元素的重量与体积也遵循上述规律。2、原子的质量:•1mol物质含有的基本单元数为NA,元素摩尔质量数值上等于该元素的原子量A,则单个原子的绝对质量为:)(CMu1261211=AANAM=当原子学说逐渐被人们接受以后,人们又面临着新的问题:原子有多大?原子的内部有什么?原子是最小的粒子吗?....在学习这门课的时候;一部分问题的谜底会逐渐揭开,现在我们来粗略地估计一下原子的大小。可得,gNuA11=271(1.66056550.0000086)10ukg3、原子的大小在液体和固体中:假定原子是球形的,原子的半径为r。若其原子量为A,则A克原子具有NA原子。假设这种原子的质量密度为,则A克原子的总体积为Av=而一个半径为r的原子的体积为4r3/3,则:ArNA=334可得估算原子半径公式=3143/)(ANAr可求得一些元素的原子半径为10-10m量级,即0.1nm。-元素原子量质量密度原子半径Li70.70.16Al272.70.16Cu638.90.14S322.070.18Pb20711.340.19不同原子的半径二、电子的发现电子的发现并不是偶然的,在此之前已有丰富的积累。1811年,阿伏伽德罗(A.Avogadno)定律问世,提出1mol任何原子的数目都是个。1833年,法拉第(M.Faraday)提出电解定律,1mol任何原子的单价离子永远带有相同的电量-即法拉第常数。结束目录nextback1874年,斯迪尼(G.T.Stoney)综合上述两个定律,指出原子所带电荷为一个电荷的整数倍,这个电荷是斯迪尼提出,用“电子”来命名这个电荷的最小单位。但实际上确认电子的存在,却是20多年后汤姆逊的工作.1897年,汤姆逊(J.J.Thomson)发现电子:通过阴极射线管中电子荷质比的测量,汤姆逊(J.J.Thomson)预言了电子的存在。1897年,汤姆逊通过阴极射线管的实验发现了电子,并进一步测出了电子的荷质比:e/m(测量的原理是利用静电偏转与磁偏转平衡的条件)汤姆逊被誉为:“一位最先打开通向基本粒子物理学大门的伟人.”图1汤姆逊正在进行实验图2阴极射线实验装置示意图加电场E后,射线偏转,阴极射线带负电。再加磁场H后,射线不偏转,。去掉电场E后,射线成一圆形轨迹,求出荷质比。qEBqBE/rmBq/22//rBEmq微粒的荷质比为氢离子荷质比的千倍以上阴极射线质量只有氢原子质量的千分之一还不到电子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J.J.Thomson)发现了电子,开创了人类认识原子内部结构的新纪元。1890年,休斯脱(A.Schuster),1887年考夫曼(W.Kaufman)做了类似的实验他测得的荷质比的数值比汤姆逊的还要精确,他还发现荷质比随粒子速度的改变而改变。但是他当时没有勇气发表这些结果,他不相信阴极射线是由粒子组成的。直到1901年他才公布自己的实验结果汤姆逊以惊人的胆识同传统观念决裂,勇敢地确认了有比氢原子小得多的微粒——电子存在,而被誉为最先打开通向基本粒子物理学大门的伟人。由此他获得了19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10年密立根(R.A.Millikan)在著名的“液滴实验”中,精确测定了电子电荷,他的数值为:1.59×10-19库仑,很多年来一直被认为是最精确的数值,密立根因此获得了19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直到1929年才发现它约有1%的误差,来自对空气粘滞性测量的偏离,电子电荷的精确值为e=1.60217733×10-19C,m=9.1093897×10-31kg。质量最轻的氢原子:1.673×10-27kg原子质量的数量级:10-27kg——10-25kg0NAMA310)43(NAr•A:以克为单位时,一摩尔原子的质量.。N0:阿伏加德罗常数。(6.0221023/mol)原子的半径-10-10m(0.1nm)卢瑟福1871年8月30日生于新西兰的纳尔逊,毕业于新西兰大学和剑桥大学。1898年到加拿大任马克歧尔大学物理学教授,达9年之久,这期间他在放射性方面的研究,贡献极多。1907年,任曼彻斯特大学物理学教授。1908年因对放射化学的研究荣获诺贝尔化学奖。1919年任剑桥大学教授,并任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1931年英王授予他勋爵的桂冠。1937年10月19日逝世。第二节:卢斯福模型的提出在汤姆逊(Thomson)发现电子之后,对于原子中正负电荷的分布他提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较为合理的模型.即原子中带正电部分均匀分布在原子体内,电子镶嵌在其中,人们称之为葡萄干面包模型.Rutherford模型的提出Thomson模型α散射实验Thomson模型的失败汤姆逊(Thomson)模型认为,原子中正电荷均匀分布在原子球体内,电子镶嵌在其中。原子如同西瓜,瓜瓤好比正电荷,电子如同瓜籽分布在其中。同时该模型还进一步假定,电子分布在分离的同心环上,每个环上的电子容量都不相同,电子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做微振动。因而可以发出不同频率的光,而且各层电子绕球心转动时也会发光。这对于解释当时已有的实验结果、元素的周期性以及原子的线光谱,似乎是成功的。Rutherford模型的提出Thomson模型α散射实验Thomson模型的失败第二节:卢斯福模型的提出为了检验汤姆逊模型是否正确,1909年卢瑟福建议他的助手盖革(H·Geiger)和学生马斯顿(E·Marsden)做α粒子散射实验。Rutherford模型的提出Thomson模型α散射实验Thomson模型的失败结束目录nextback第二节:卢斯福模型的提出实验装置如上图所示。放射源R中发出一细束α粒子,直射到

1 / 7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