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A.德国古典哲学B.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C.十七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D.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2.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B)A.正确反映了时代潮流B.与时俱进C.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D.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明成果3.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是(B)A.正确反映了时代潮流B.在实践的基础上革命性与科学性的高度统一C.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D.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明成果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A)A.实现共产主义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D.实现人权5.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C)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6.马克思主义从广义上说是(C)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C.不仅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7.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C)A.辩证法B.科学社会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唯物主义8.马克思的两个伟大理论发现是(C)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B.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D.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二、多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主要的三个组成部分包括(BCE)A.马克思主义法学B.科学社会主义C.马克思主义哲学D.马克思主义政治学E.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2.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来源有(ACD)A.德国古典哲学B.剩余价值学说C.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D.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E.唯物史观3.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CD)A.辩证法B.劳动价值论C.唯物史观D.剩余价值学说4.下面对马克思主义正确的表述是(ABCD)A.是马恩创立并由后继者不断发展的理论B.是无产阶级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理论C.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D.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条件包括(ABC)A.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B.无产阶级的壮大C.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熟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是(ABC)A.1831年法国里昂工人起义B.1838年英国宪章运动C.1844年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运动D.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7.下列哪些人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思想理论来源(AB)A.黑格尔B.费尔巴哈C.亚当·斯密D.欧文8.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要求我们必须坚持(ABCD)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场C.实事求是D.顺应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与时俱进三、辨析题1.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完全、彻底的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贯彻下去,不允许一丝一毫的修改。.错。坚持马克思主义就要与时俱进。一是克服教条主义,二是反对实用主义和自由主义。2.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现在是21世纪了,时代变了,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错。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随着时间的推移,更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四、材料分析:材料1:当人类即将迈入21世纪的1999年,在有人宣扬社会主义“终结论”的今天,英国广播公司在全球范围举行了一次“千年思想家”的评选,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材料2:2003年9月,德意志电视二台进行了一相为期三个月的“最伟大的德国人”的调查。前三名的得票数为:阿登纳57万;马丁。路德52万;马克思50万。材料3:2005年6月英国广播公司第四频道就“谁是现今英国人心目中最伟大的哲学家”展开调查。这次调查共3.4万人投票,进入前十名的都是西方哲学家。第一名是马克思;第二是大卫.休姆;第三位是维特根斯坦。请回答:1.材料1、2、3说明了什么?为什么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今天还有这么多人崇敬马克思?1.材料1、2、3说明了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社会主义没有“终结”。100多年中马克思主义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日益深入人心。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的失败与过时,人们还是相信马克思主义,因为它是关于人类解放的科学,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规律,是真理。2.我们应当怎么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一要坚持,二要发展。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客观实在性”是指CA.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B.物质的具体形状和结构C.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D.不能被人们所认识2.运动是物质的AA.根本属性B.唯一特性C.外部现象D.内部本质3.“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句话说明了B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B.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C.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D.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4.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BA.承认事物的矛盾性B.联系与发展C.存在决定意识D.事物的绝对运动5.量变是指DA.事物的发展从低级到高级B.事物的变化由简单到复杂C.事物的显著突变D.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6.事物螺旋式发展的根本特征是AA.上升性B.重复性C.回复性D.循环性7.“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是B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8.“物是感觉的复合”这个命题表达的是B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朴素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9.“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表达的哲学观点是CA.唯心主义B.唯物辩证法C.相对主义诡辩论D.形而上学10.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BA.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C.内因和外因的关系D.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11.“扬弃”是AA.既克服又保留B.抛弃C.既保留又继承D.矛盾的调和12.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DA.规律是普遍的B.规律是事物的必然的联系C.规律是固定不变的D.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13.世界物质统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CA.一切从群众意愿出发B.一切从已获得的经验出发C.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D.一切从理论原则出发14.矛盾是AA.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B.对立面之间相互联系和转化的关系C.对立面之间的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关系D.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15.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DA.辩证形式B.趋势和道路C.不同状态D.源泉和动力16.“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段话说明了AA.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B.量变是由质变引起的C.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的D.量变在事物发展中是不起作用的17.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看AA.事物的变化是否突破“度”B.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C.事物有否发展数量的增减D.事物是否发生非本质属性的变化18.发展的实质是CA.事物数量的增加或减少B.事物的简单重复和循环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D.物体的位置移动或场所的变更19.“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指的是AA.时间的一维性B.机会难得C.要把握事物的度D.形而上学观点2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D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趋势二、多项选择题1.按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下列哪些属于物质现象ACDA.镜中花,水中月B.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C.阶级斗争D.日月星辰2.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是BDA.诡辩论的观点B.辩证法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D.变化发展的观点3.客观规律是ABCA.事物和现象之间内在固有的联系B.事物和现象之间必然的联系C.事物和现象之间本质的联系D.人们思维的逻辑规则4.实践的基本特征是ABCA.客观性B.自觉能动性C.社会历史性D.创造性5.量变与质变的相互渗透相互包含表现为ABCA.质变过程中新质因素有量的扩张B.量变过程中超过度会发生质变C.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D.量变与质变没有任何区分的界限6.“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个论断的哲学依据是ABDA.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原理B.肯定与否定相互转化的原理C.质变和量变相互渗透的原理D.事物发展过程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7.下列各项包含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或相互转化的辩证思想的是ACA.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B.月晕而风,础润而雨C.有无相生,难易相成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8.下列各项体现矛盾特殊性的有ABD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B.因时制宜,因地制宜C.物极必反,相反相成D.因材施教,因人而异9.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的有ABC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D.因祸得福,转败为胜10.“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有ABCA.事物的变化是从量变开始的B.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C.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D.量变和质变没有明显的区别三、辨析题1.“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所以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前面半句对,后面半句错,因为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所以动中有静;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所以静中有动;但不能因此就说二者都是绝对的,因为只有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2.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3.随着科技发展,电脑将取代人脑。(1)这种观点抹煞了人脑和电子计算机的本质区别,把高级运动形式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是机械论的观点。(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计算机在某些方面可以超过人脑的功能,但是电子计算机却不能完全代替人脑。因为人脑是活的有机体,电子计算机是人的智慧结晶,是死的机械装置,电子计算机是人制造的,受人的支配。(3)人脑本身及人的思维能力是不断发展的,人类的意识具有创造性,因此电子计算机永远不可能代替人脑。4.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同样是不可设想的。这一观点是对的。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根本方式,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无物质的运动5.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这一观点是不对的。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为了维持事物正常发展,必须保持事物原有的度,为了促进事物发展,又必须超出事物原有的度,要适时抓住时机,促进事物的质变。四、简答题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1)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句所复写、摄影、反映。”(2)重要意义:A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就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和二元论。B可知性,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反对不可知论。C辨证性,坚持物质是共性和个性的辨证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的局限性2.简述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1)相互区别: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