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期末作业(论文)任课教师:尹倩年级:2016级专业:应用心理学号:2120161985姓名:沈泽南浅谈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程性挑战摘要: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为保持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向前发展,中央领导人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围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和补短板五大任务推出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较好成效。但在进一步深化改革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矛盾。本文结合现实实际,对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一步深化过程进行了思考。提出了供给侧与需求侧调控合理结合等四条建议。关键词:改革供给侧新常态进程挑战一、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供给侧”与“需求侧”相对应。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三驾马车决定短期经济增长率。而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四大要素在充分配置条件下所实现的增长率即中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而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我认为,中央提出“供给侧”改革的背景是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下一阶段中国经济要想得到持续发展,必须对经济发展方式进行改革。2014年5月,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首提“新常态”:“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在当年11月的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指出了“新常态”的三大特征,概括起来就是: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1.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中国GDP增长率走势图1997年——2001年,朱镕基任国务院总理期间,通过稳定财政货币,反对通货膨胀;反对资产炒作;构建社保体系等方式,成功阻止了通货膨胀加速。但在之后的温家宝任总理期间,由于持续的通胀和宏观经济不稳,经济以10%以上的速度高速增长,特别是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政府出台4万亿的经济刺激政策,虽然让GDP迅速回升,但过度刺激也为之后的经济发展留下了隐患,产能过剩现象尤为突出。让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是当务之急。2.中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随着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供给下降,资源环境约束的强化,一、二产业比重将下降,服务业将加快发展,带来产业结构优化;随着新型城镇化提速、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带来城乡结构优化;随着相关产业由东部转移到中西部,最终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带来区域结构优化;随着劳动力供给减少、价格提高,服务业占主导使人力资源更为重要,将推动劳动工资提高,带来收入分配结构优化;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社会保障完善需求将持续较快增长,带来需求结构优化。3.中国经济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以往,廉价生产要素是驱动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动力,但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在全球化发展中,简单的劳动密集型工厂逐渐转移到东南亚、非洲等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地方。中国国内的要素价格发生了质的变化,倒逼经济转向创新驱动。外需空间不足,内需潜力有限,过去一味靠增加投资来改善总需求的路子已走不通了,唯有通过创新,提高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方为解决之道。于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运而生。在2015年11月10日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他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放松管制、释放活力、让市场发挥更大作用,从而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投资有效性。二、供给侧改革的任务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中明确指出,要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要降低成本,帮助企业保持竞争优势;要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快形成功能健全的股票市场。从中央决策者讲话中可以领会到,供给侧改革进程中主要有以下5大任务:1.去产能2011年以来,中国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持续下滑,企业盈利也同步恶化,反映资本使用效率低下。2013年新一届政府执政以来,产能去化就已开始,伴随去产能延续,未来企业盈利有望随产能利用率回升而得到改善。国企是去产能的主要承担者,各类企业中,国有企业以最高的资产负债率和最低的资产周转率、最低的主营收入利润率,实现了收入、利润的最大幅下滑。这意味着,各类企业中,国有企业盈利能力最为堪忧,产能过剩最为严重。目前,中央对去产能的思想是,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2016年是国企改革政策落实的一年。从近期的一系列动作来看,国企改革的步伐正在加速。今年内,国资委共推动港中旅与国旅、中粮与中纺、中国建材与中材、宝钢与武钢、中储粮与中储棉等5对10户中央企业重组,目前,中央企业户数已调整至102户。有分析预测,明年央企户数将降至“两位数”。通过兼并重组,将使得国企达到去产能、增效益的目的。2.去库存中央提出,去库存的重点在于化解房地产库存;扩需求,控供给,松政策。房地产作为民生重点,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以后调控的重点。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为71835万平方米,2016年2月商品房待售面积增加至73931万平方米,达到历史最高点。而后连续四个月库存降低,累计去化库存总数达到2515万平方米。化解房地产高库存,着眼于中长期改革,一是严格控制三、四线城市宅地供应,库存去化周期大于20个月,暂停供地。一线和少数库存规模小、去化周期短(低于12个月),应增加宅地供应,受制于建设用地紧张的一线城市,应加快改革,使部分工业用地转变为宅地,加大城市旧改力度,提高地块容积率。二是从结构上考量。一线城市着力加大中小套型住宅供应量,适度控制大户型与低密度产品。少建或停建保障房和安置房,将货币化被偿和补贴,作为主要方式。收购少量商品住宅用作保障房、安置房。放松或解除之前对开发企业的种种限制,引导开发企业优胜劣汰,在融资等方面加大对优质企业的支持力度,促使这些企业扩大生产力、创新产品、提升质量,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于优质住宅、创新型住宅的需求。3.去杠杆杠杆,在这里指利用金融手段拉动投资提升经济的手段。可是过于宽松的金融政策,导致了过度通货膨胀,以及产能过剩。研究指出,在2014年已经较高债务的基础上,2015年的中国经济仍然在继续加杠杆。究其本源是投资报酬率下降和软约束机制。高杠杆和过剩产能导致的增长陷阱,以及可能引发的债务和通缩的螺旋式下降,使得去杠杆成为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内容。去杠杆的目的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依法处置金融违约,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遏制非法集资等。目前,中国非金融机构杠杆率高达145%,全球最高。根据国际经验,一国的总体杠杆率水平并不一定是风险的症结所在,高杠杆背后的结构性问题才是重中之重。企业去杠杆,势在必行。如何去杠杆,根本上还是要依靠市场化改革来实现。一方面,对于基建、房地产等产能饱和甚至过剩的行业,以及部分回报率偏低的行业,以市场化手段操作,投资该减则减。另一方面,推进汇率改革、资本项目开放等金融行业改革举措。以韩国为例,曾成功将广义货币(M2)增速从1990年代的均值20%大幅回落到2000年后的平均8%左右,其主要的举措,即实行“去杠杆化”的市场化改革。同时,要引导金融服务实体,防止资金空转。金融只有扎扎实实地服务好实体经济,才能提高基础资产质量。然而,当前我国的问题是新股申购等金融链条前端回报率过高,这对社会形成了一种“示范效应”,如此一来,少数有概念、有故事的高回报率项目自然赢得各路资金的青睐,导致大量资金在金融体系里空转,不仅抬高了全社会的融资成本,也容易酝酿金融风险。4.降成本当前中国企业成本居高不下,私营企业高于国企。与收入相比,当前企业的成本处于历史高位,2015年,企业的主营业务成本/主营收入达到85.68%,连续几年上升。与国际比,我国制造业成本优势明显下降,2014年我国制造业成本相当于美国95.5%,高于印度、墨西哥、印尼等“竞争对手”。与PPI比,工业品出厂价格(PPI)连续下降,但企业成本指数却在上升,一升一降,两头挤压了企业利润,2015年工业企业利润首次出现负增长。分类型来看,私营企业主营业务成本率最高(87.16%),国有企业最低(83.16%)。私营企业的成本增速也最快,超出名义GDP近12个点。企业成本高的主因有:1)融资难、贵。私企利率显著高于国企;2)税负重。2013年,我国企业总税率为67.8%,比七国集团平均水平高20多个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从2003年的15%上升到2015年的23%;3)劳动力成本上升。2012-2014年城镇单位名义工资增速比名义GDP增速平均每年高2.3%;4)土地租金上涨,2008年以来房价快速上涨,租金也水涨船高。中央对供给侧改革降成本的指导意见是,帮助企业降低成本,简政放权+降税清费+低利率+要素价格市场化;税费、物流、人工等成本,成为降成本指导方案要“开刀”的主要目标。目前降成本措施有1)降低税收负担;营改增全面实行,利好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和生活服务业等。2)降低融资成本;降低融资成本,利好高杠杆类企业,如房地产等。3)降低交易成本,简政放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进一步清理规范中介服务,利好大型中介类企业。4)降低预期成本,保护知识产权;5)降低用工成本;降低社会保险费,研究精简归并“五险一金”,利好劳动密集型企业。6)降低房租成本,控制房地产价格泡沫;7)降低物价成本,保持中性货币政策,推动要素市场价格改革。5.补短板根据经济学“木桶效应”原理,一只木桶能装多少水,是由其最短的木板决定的,只有补齐短板才能增加容量。中央对供给侧改革补短板最为重视,提出扩大有效供给,精准扶贫,支持企业改造更新,补齐企业软硬基础设施短板等思想。1)补经济发展建设短板;首先要优化结构、调整新动力不足、投资需求降低等问题;从产业、区域、企业三个层面发力;2)补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打好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攻坚战,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在面对当前尤其是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破解“三农”难题;3)补民生服务短板;建立起健全社会救助制度;在制度改革方面,让发展的红利惠及更多民众;围绕老百姓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在社会保障和收入分配、社会事业、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城乡统筹发展等领域加快改革,补上短板。三、当前供给侧改革进程中面临的挑战目前,供给侧改革正按照五大任务分别在劳动力、资本、创新、政府4条主线上推进,成果有目共睹。但在推进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现实冲突,尤其是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之间的矛盾问题,对进一步深化改革,构成一定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点:1.短期经济增长减缓的挑战我国供给侧问题比较严重:钢铁、水泥、建材等行业投资过度;生产环境不堪重负;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资源减少;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债务杠杆过高;养老、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严重不足。为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完成“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但是,我国金融市场融资结构的调整对过度依赖间接融资的市场主体会产生明显冲击。产能过剩涉及的产业和企业规模较大,去产能的产业结构调整需要考虑产出水平下降和就业人数减少等方面的经济和社会负担。所以,结构性改革可能会抑制投资和生产,也可能会减少消费方面的需求,给短期经济运行造成较大压力。2.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的挑战“去杠杆”对财政部门尤其是地方财政来说非常不易。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严重,债务杠杆较高且增长速度较快,债务风险不断累积,威胁着财政和经济稳定。地方财政在去杠杆过程中,必须执行严格的财政紧缩政策,地方财政收支压力不容忽视。“补短板”要求对公共服务提高支出比重,以满足公众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和人口结构变化所产生的相关需求,提高公众预期的确定性,释放私人消费的需求动力,这对财政支出水平提出了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