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阿能源合作的若干思考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12010年11月阿拉伯世界研究Nov.,2010第6期ArabWorldStudiesNo.6.“中阿合作论坛”专题讨论关于中阿能源合作的若干思考余建华摘要:中阿能源合作对双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乃至全球国际能源安全意义重大。中国要恰如其分地评估阿拉伯世界尤其是海湾国家对我国国际能源合作的重要性及难度,正确处理好我国油气进口来源多元化与经营主渠道的关系。要及时抓住国际形势演变带来的新机遇,同时正视中阿能源合作面临的严峻挑战。新形势下的中阿能源合作要以新能源安全观为指导,积极利用中阿合作论坛等各种合作机制,在互利共赢中推动中阿战略合作关系的健康发展。关键词:能源合作;油气进口;中阿合作论坛;中阿战略合作;能源外交作者简介:余建华,博士,上海社会科学院欧亚研究所研究员(上海200020)。文章编号:1673-5161(2010)06-0021-09中图分类号:F206文献标识码:A一中阿能源合作虽然是内容广泛的中阿合作的一部分,却对中阿双方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国家安全与经济利益维护,乃至全球国际能源体系的稳定运行,均具有不容低估的战略意义。要以辩证、联系与发展的视角理解能源安全的内涵,这是健康持久地推进互利共赢的中阿能源合作的认识前提。能源问题无疑涉及战略机遇期的中国谋求和平发展的重大利益,成为制约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大瓶颈。我国的能源供应与消费,不仅存在总量平衡的矛盾,而且存在着能源结构不佳的突出性矛盾。煤炭比重过大,石油、天然气、核能及水电等能源明显占比小,从而造成环境污染、能效低下、经济效益差等问题。在我国常规能源中,产需缺口主要集中在石油和天然气等相对清洁高效的能源品种上,对外进口依赖度逐年上升。2009年我国石油和原油对外进口依赖度分别达到56%和52%。[1]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30年,中国石油进口将上升到1000万桶/日(5亿吨),石油进口依赖度将高达74%。[2]156此外,国内天然气供应也面临不足。这些年来我国天然气消费量快速上升,现在我国天然气净进口量还不到100亿立方米,但估计到2020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将有约30%左右来自进口。能源是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当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的迅速推进中,社会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远大于发达国家。能源瓶颈的缓解,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质量提高、气候环境变化乃至国家安全利益。而从世界视角来看,以阿拉伯国家为主的西亚北非地区尤其是海湾地区是全球油气能源的22宝库。一方面,在阿拉伯国家联盟(以下简称阿盟)22个成员国中,一半以上(沙特、伊拉克、科威特、阿联酋、卡塔尔、阿曼、也门、叙利亚、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埃及、苏丹、突尼斯等13国)是世界重要的油气资源国家,分别约占世界石油和天然气总储量的51%和29%。[3]6,22其中,沙特、伊拉克、科威特、阿联酋、卡塔尔、阿曼等海湾阿拉伯国家在全球油气蕴藏、生产和出口总量中的比重,更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而另一方面,油气工业是这些海湾阿拉伯国家国民经济的命脉和主要支柱及社会经济运行的基本保障,是国内生产总值和政府财政收入、出口收入的主要来源。2001年沙特石油业占GDP的34.5%,石油收入占政府税收的75%和出口收入的85%;2003年科威特石油收入占GDP的51.2%,占国家财政收入的88.57%,石油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90.73%;2001年阿联酋石油天然气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71.39%。[4]6-16因此,石油、天然气生产、出口及其国际价格的大幅波动会对这些国家的财政状况、外汇收入和GDP产生直接的作用,也会间接影响到社会政治的稳定、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由此密切关系到其国家安全的核心利益。再从世界石油供需结构来看,沙特等阿拉伯产油国与中国在全球能源体系中也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影响,对当今国际能源体系的安全和稳定运行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供应方面,2008年沙特的石油产量居世界首位(占全球13.1%),2009年为使油价止跌回升,沙特减产10.6%,石油产量落后于俄罗斯,退居世界第2位(占全球12%);即使在集体连续大规模减产的情况下,西亚北非的阿拉伯产油国仍然提供占全球30%以上的石油产量,以阿拉伯产油国为主的西亚北非地区石油出口量约占全球的40%;2009年中国是世界第五大产油国,石油产量占世界总量的4.9%。而在需求方面,2009年中国石油消费量仅次于美国,占世界总量的10.4%,继续保持世界第二大能源(也是石油)消费国。此外,2009年中国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也是除美国之外的全球第二大石油进口市场。在认识中阿能源合作对双方乃至全球能源安全的战略价值上,我们还要以辩证、联系与发展的视角理解能源安全的内涵。1973年阿拉伯产油国对支持以色列的西方盟国展开“石油斗争”后,西方经合组织16个成员国成立以集体能源安全保障体系为特征的国际能源署。西方石油进口国认识到,其经济、社会和军事安全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石油等能源对国家的经济、贸易和外交的影响。此时的能源安全基本上是能源进口国的“供应安全”,主要内涵是以合理的价格获得充足可靠的能源供应。1983~1999年西方石油消费减少,非欧佩克国家石油增产,国际油价长期低落,阿拉伯产油国出口收入急剧减少,国际能源市场份额也明显降低,国民经济面临严峻而漫长的萧条危机。能源出口国的能源安全问题也凸显出来,其内涵主要是“需求安全”,即以理想的价格不受阻碍地出口能源,拥有充足的客户以及国际出口市场,确保国家稳定的收入保障。传统的能源安全理论认为民族国家主要通过自助行为实现能源安全,强调区分石油进口国和石油出口国的能源安全。然而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推进和世界经济相互依存格局的出现,非传统的能源安全理论强调以联系的观点考虑能源进口国和出口国的能源安全,同时考虑能源消费与生产、进口与出口双方国家的利益,倡导能源进口国与出口国之间的良性互动,共同维护国际能源体系的安全稳定运行,这就是近年来亚洲能源对话机制不断推进以及2008年各方频频举会共同应对高油价的理论基础。此外,随着世界环保运动的渐兴、全球变暖等气候问题的严峻,非传统的能源安全观念也越来越关注的能源的开发利用对于人类福利以及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其包括两个核心问题:一方面是能源资源在开发、生产、运输、储存和分配等环节上发23生事故的现实与潜在威胁,另一方面则是能源消费引起的环境效应,诸如化石燃料的使用导致温室气体大量排放以及引发的全球变暖等气候问题。显而易见,人们对能源安全观念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内涵不断扩展的进程:价格合理的稳定能源供应——同时考虑能源消费与生产、进口与出口双方国家的利益——能源生产与使用的安全。唯有全面、正确地认识能源安全问题,才有可能健康持久地推进互利共赢的中阿能源合作,照顾彼此利益关切。二恰如其分地评估阿拉伯世界尤其是海湾国家对我国国际能源合作的重要性及难度,正确处理好我国油气进口来源多元化与经营主渠道的关系尤为必要。在论及我国以石油安全为主的能源安全问题特别是我国石油进口来源和通道的风险问题时,国内学界一般认为:我国原油进口的50%以上来自阿拉伯产油国为主的西亚北非地区,然而这些国家政治局势动荡不稳、武装冲突连绵不断,既是全球极端势力猖獗、恐怖暴力频发的重灾区,又是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从制裁封锁、“民主化改造”到随时可能进行“政权更迭”、“先发制人”打击的重点对象;而且我国进口这些国家的石油基本上是走海运通道,必须通过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中国海,80~90%的运量依靠外国油轮公司承运;这条海上通道不仅面临海盗劫掠、恐怖袭击的威胁,海道安全在很大程度上也掌握在美国及其盟友海军手中,加之随时可能激化的海峡局势和南中国海争端,我国原油进口的这条主要航线不时存在被切断或封锁的风险,从而导致我国来自中东的原油进口被迫中断的危险。由此,必须着力建设我国能源进口的多元化格局。石油进口多元化战略几乎是当今每一石油进口大国的追求目标,它可使石油进口国减少对某一特定地区(国家)的过度依赖,降低因为某地发生难以预料的人为或自然的突发事件或与本国产生外交、经济纠纷而导致本国石油短缺或中断带来的风险,也有利于石油进口国尽可能摆脱因石油因素而受制于人的窘境,综合考虑石油引进的经济成本﹑运输风险﹑地缘因素和与出口国的政治关系等要素,增加一国石油进口的选择范围和灵活性,从而保证该国石油需求的安全供给。[5]无疑,分散化、多元化格局是营造海外能源进口体系的“金科玉律”,为保障我国的自身能源安全,固然要考虑海外油气进口来源的多元化格局建设,但这种谋划毕竟不可能脱离现实而随心所欲、心想事成。20世纪九十年代前半期,我国石油供需发生历史性转变。1993年,我国开始成为石油净进口国,石油净进口量为988万吨(成品油净进口超过原油净出口),到1996年我国原油和成品油贸易均出现负值,成为完全意义上的石油净进口国(净进口量为1395万吨)。[6]58在此前后,中国逐渐从阿拉伯国家大量进口石油及相关产品。主要由阿拉伯产油国构成的中东地区①始终是我石油进口的最大来源地,1996~2009年中东原油占我国进口总量的份额一直保持在45~50%之间。从我国原油进口的地区结构来看,大体呈现中东、非洲、独联体三足鼎立的局面,这三大主要来源地分别占我国2009年原油进口总量的47.8%、30.1%和10.5%,另外来自美洲和亚太的份额分别仅占6.7%和4.7%。显然,这是一个偏重于中东和非洲的不平衡的多元化格局。再从国家来看,阿拉伯产油国始终是我国原油进口的主要来源。最初主要是阿曼和也门,2000年之①按照国内外统计惯例,如无特殊说明,有关中东的数据仅指西亚地区,不包括北非国家。24前它们是中国从中东和阿拉伯世界进口原油的前两位国家,1996年阿曼和也门向中国出口的原油分别占当年中国原油进口量的25%和16%。1997~2000年阿曼取代印尼成为是中国最大原油进口国(26%)。2001年伊朗和沙特超过阿曼成为中国前两大原油供应国,2002~2009年沙特始终以明显的优势成为中国最大原油供应国,2008年和2009年沙特分别占当年中国原油进口量的20.3%和20.6%。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进入21世纪后,中国从阿拉伯国家的原油进口稳步增加。九十年代我国超过100万吨的原油进口来自阿拉伯国家的还只有阿曼、沙特和也门等少数阿拉伯国家,但随后不断增加,到2009年我国进口原油超过100万吨以上的阿拉伯国家就有沙特、阿曼、伊拉克、科威特、阿联酋、也门、苏丹、利比亚和阿尔及利亚等9个国家,其中海湾阿拉伯产油国占6个;而在2009年前十位对华原油供应国中它们就占了6国,沙特、苏丹、阿曼、伊拉克、科威特和利比亚分别列居第1、5、6、7、8和9位。1999~2009年来自阿拉伯国家的对华原油供应由1336万吨上升到9486万吨,在我国原油进口总量的份额也由36.5%上升到46.5%,其中来自海湾阿拉伯产油国就占36.5%。[1]由此可见阿拉伯世界尤其是海湾阿拉伯产油国在我国能源进口格局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尽管我国目前及今后还需努力拓展来自原苏联、西非和拉美的原油进口渠道,力求一个相对平衡的油气来源多元化格局,但阿拉伯世界①作为我国油气来源主渠道的局面在相当年内难以改变。这是由以下因素所决定的:首先,中东阿拉伯国家作为世界最大油气资源宝库的事实不会改变。世界油气资源储藏存在区位不均衡性。前面我们已经指出阿拉伯世界拥有现今全球已探明石油和天然气储量的近50%和30%份额,其中大部分集中在沙特等海湾阿拉伯国家。虽然海湾地区是世界油气开采的老区,但也是今后潜力增长的最大区域。国际能源界估计,未来资源集中的特征将更加明显。今后全球有待发现的可采石油资源,最主要的还是集中在中东与北非,所占比例约为1/3;至于天然气,有待发现的可采资源量除原苏联约占30%外,26.4%分布在中东与北非。因此,尽管中东似乎永远是政治上的“风暴雨狂之地”,但这个地区尤其是资源雄厚的海湾欧佩克产油国的油气产量及在世界产量中的份额还将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届时世界石油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