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本组其他学员的课堂实录,围绕“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等方面,重点观察本课在核心知识的教与学方面是否得当,填写课堂观察记录表初中地理“地球和地球仪”的教学一、教材分析(一)本节的课标要求及课标解读课标要求:1、了解地球和地球仪的有关基础知识综合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和内容标准,本部分设计的重点不仅在基础知识方面,更是偏重于能力培养和科学教育。考虑到学生在1—6年级的《科学》和《历史与社会》课程中,都学习了一些有关地球和地球仪的知识,7—9年级的地理课程中没有必要作简单重复。此外,地球作为宇宙中的一个天体,也是目前惟一适合于人类生存的星球,所以学生认识地球是必要的。而地球仪正是用来帮助人们认识地球的模型。所以课程标准为实现本学习目标而选取的内容是“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和“经纬网”。2、了解地球仪的作用,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地理是研究空间的学科。地球及其运动的学习需要有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7年级学生在学习地理的一开始就学习地球及其运动,在建立空间概念方面是比较困难的,利用地球仪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引发学习兴趣。可以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形状、地表海陆分布、各地理要素的空间位置和空间分布等,还可以形象的演示地球的运动,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具体标准: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2.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3、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二)《地球和地球仪》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地球和地球仪》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①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②地球的模型—地球仪③纬线和经线④利用经纬网定位四部分内容。认识地理环境,就必须了解有关地球的知识。在学校地理课程中,从小学、初中、高中,几乎无一例外地是从地球开始。《地球和地球仪》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地球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运用地球仪的基本技能,初步建立球体的空间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这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基础。因为这部分内容不仅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而且还在军事、航海、航空和旅行等方面广泛应用。《地球和地球仪》这部分教材着力体现了地理课程标准中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能否较好地完成这一节的教与学,关系到这一章的教学效果甚至整个地理教学的效果,为学生今后学习地理乃至高中地理奠定了基础。(三)本节教材分析认识地球形状和大小:地球的形状学生早已熟悉,所以重点不在于让学生知道地球是球形的。教材选取了4个较有代表性的例子:“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地球卫星照片”,十分概括的表达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同时,设计了两个“活动”:“海边看船”和“月食现象”,让学生站在古人的角度,实验、观察和思考大地的形状;并引导学生讨论: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关于地球的大小,教材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三个数字来描述。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是缩小了的地球的模型。地球仪与地图不同,地球仪上没有长度、面积和形状的变形,其经纬线和地理事物的形状、方向、相对位置与实地基本相符,因此是我们直观、逼真地了解地球全貌的工具。教材中安排制作地球仪的活动,主要目的是通过制作地球仪,使学生了解地球仪的基本结构,建立球体的空间概念。纬线和经线:经纬线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初中学生的头脑中很难建立球体的空间概念。所以教材一开始首先给了一幅“简化地球仪上的点和线”的图。让学生明确地球仪的组成和用来确定位置的经线、纬线和经纬网。并给了一组阅读材料:本初子午线的地面标志和赤道纪念碑。关于纬线和经线,纬度和经度的分布规律,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以及一些重要的经纬线,教材是通过一组活动来完成。学生活动时要围绕观察地球仪展开,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利用经纬网定位:教材通过2001年3月23日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和台风“桑美”两个报道,引出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可以用经纬网来确定。教师应该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虚拟的实际应用问题等,指导学生利用地球仪,确定地球表面任意地点的位置。同时安排课本第8页的活动内容。(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学会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②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记住地轴、两极。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纬线、经线,认识赤道、本初子午线。③理解掌握东西经度、南北纬度的划分和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④运用经纬网来确定某一地区的地理位置。⑤通过阅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技能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数据处理能力。⑥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纬线与经线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地理事物的能力。②通过列表,理解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特点。③通过生活经验和资料阅读找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使学生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初步学会收集地理信息和处理信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生活经验和资料阅读找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感受前人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精神。②通过地球是个球体的学习,使学生意识到事物的认识过程是从肤浅、主观、感性的认识逐步发展到深入、客观、理性的认识,对学生进行科学观教育。③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分析养成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好习惯。(五)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观察地球仪。①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运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②通过比较,理解掌握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知识,初步建立经纬网的空间概念。③能在地球仪上找出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分界线④能利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⑤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漫长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精神。2、难点①纬度与经度的划分和建立经纬网的空间概念。②东西半球的划分。③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任意地点的位置。二、教法阐述(一)教法的选择依据1、遵循初一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初一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有较强的表现欲望,具有一定的自主能力和动手能力,他们已经可以进行简单的探究,也有了一定的观察能力,缺乏的是对探究结果的概括和表达。所以要想使学生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建立地球球体的空间概念。只有通过观察地球仪,通过启发式教学活动和体验式教学来完成。2、体现新课程改革中“以活动为主线”“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尽可能给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启发学生去观察、思考、分析,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1、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体验式学习2、教学手段:地球仪、多媒体三、学法指导(一)学法的理论思考1、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体系与策略体系。它在改善课堂内学习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心理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采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在一个非常宽松的环境下进行学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讨论,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变教师的单向传递为学生间、师生间的多向交流,使学生能够集思广益,相互启发,既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合作能力,也使学生能够比较容易地掌握知识传授的目标。2、初中学生注意的特点比小学生更具有稳定性、目的性和选择性。他们已能较长时间地集中干他们要完成的工作和感兴趣的事物。同时,初中学生的独立性不断增强,他们不喜欢依附于教师、家长的周围,而是喜欢和同龄人在一起活动。他们有较强的逆反心理,且好胜心强。因此,初中生的课堂教学,应是针对初中生的身体发展特点和心理发展特点来进行设计。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可以使学生不迷信权威、教师、书本,调动起学生探究、获取的心理。以小组为单位计算成绩,也满足了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学习方法及能力培养1、观察。通过观察地球仪,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和能力。2、实践。通过制作地球仪,量算经纬度,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3、合作。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的运用,可以使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以体现。学生拥有小组目标(完成老师布置的观察内容)和个人责任(完成组长分配给个人的任务)的合作学习的方法,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培养学生良好的非认知品质。由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不容易理解。学生通过小组间同学的合作,建立空间概念,完成平面到球体之间的转化,归纳概括出知识网络。展示小组的作品,培养同学间的合作能力、语言或文字或图像的表达能力。四、课堂程序安排(一)教学主线:出示人造地球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地球的模型—地球仪→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建立一个坐标系——经纬网→综合练习。(二)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本节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本节课时安排如下:第一课时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第二课时纬线和纬度第三课时经线和经度第四课时利用经纬网定位第五课时习题课第一课时【课前准备】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跨学科知识、上网查找资料等途径找出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导入】(时间2分钟):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什么形状的?【教学过程】(时间35分钟):展示人造地球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人们是怎样认识地球形状的呢?学生自行阅读课本P2页图1.1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和P3页阅读材料。学生回答: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过了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地球卫星照片四个过程。教师追问:你知道麦哲伦吗?你了解麦哲伦航行吗?(教师补充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如北朝民歌敕勒川;天坛公园;古希腊几何学家毕达哥拉斯等)在这里较好的学生可以自己分析,程度较差的学生,教师引导分析。提问:你还能说出一些地球是球形的证据吗?学生思考回答:(可能回答的证据)1、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展示教材图1.3请到过海边的学生交流一下亲身体验)2、月食的照片。教师及时展示课本图1.4月食照片帮助学生理解。亚里斯多德观察月食。并且补充2007年8月28日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月全食的照片教师补充讲解:以上证据能够证明大地不是平的。但是能够准确反映地球的形状,还是人造地球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提问: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让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多鼓励。)总结: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过了漫长的过程。从地球形状的认识中,我们也悟出一个道理。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以生命为代价。出示图片: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承转提问:你知道地球的具体形状吗?学生读图归纳总结: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所以说,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教师补充:不过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通常我们就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平均半径6371千米(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再加上实验测量出地球的质量和平均半径)提问:你能用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吗?承转:既然地球的赤道半径比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这个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所以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学生观察地球仪思考:你在地球仪上看到了什么?地球仪有什么特点?学生观察后回答。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球、地轴组成的。可以转动,绕轴转动。引出地轴和两极的概念。有符号、文字和颜色。表示地球表面的地理事物。有很多的横纵线构成的网。教师说明这就是下节课我们要学习的经纬网。【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