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6年地理中考知识点汇总(七年级上册)地球和地球仪1.地球的形状: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最早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件是麦哲伦环球航行。其他证据:a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b站在海边看远处归来的船先看到船的上部,再看到船的下半部分;c登高望远;d月食;e登高望远;f移动信号发射塔,建得越高,信号的覆盖面积越广。g卫星照片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3.经纬线的特点4.重要的经纬线:赤道:0°纬线;南、北半球的分界线;低、中纬度界线30°纬线;中、高纬度界线:60°纬线;南、北回归线:23.5°S、23.5°N;南、北极圈:66.5°S、66.5°N;东、西经的分界线:0°和180°;东、西半球分界线:20°W、160°E。5.经纬网的判定:(1)经纬度的判定:看度数增大的方向:纬度向北增大的是北纬,用“N”表示纬度向南增大的是南纬,用“S”表示,经度向东增大的是东经,用“E”表示,经度向西增大的是西经,用“W”表示,↑N,↓S,←W,→E(2)半球的判定:经度<20°的在东半球,经度>160°的在西半球,经度在20°—160°之间的东经在东半球,西经在西半球。(3)方向的判定:“经线指示南北,上北下南,纬线指示东西,左西右东”。6.地球自转与公转比较(地球的运动是重点,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7.地球公转中的四个节气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概念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形状特点圆周(与赤道平行)半圆周(连接南北极点)长度特点地球仪表面,纬线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缩短,两极为一点(纬度越大,纬线越短)地球仪表面,经线长度相等,长度等于赤道长度的一半(略小于2万千米)相互关系所有纬线都平行在南北两极点相交经、纬线相互垂直指示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零度线的确定最长的纬线---赤道本初子午线--通过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度数变化规律0°~90°,从赤道向北增大是北纬,向南增大是南纬;人们规定: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0°~180°,以本初子午线(东西经度的分界线)为界,从0°经线向东增大是东经,向西增大是西经;经线圈:和为180°,东西经相反。字母表示北纬用N表示,南纬用S表示东经用E表示,西经用W表示自转公转绕转中心地轴太阳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自西向东周期一天一年产生现象昼夜更替(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和地方时差异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替、五带的形成节气交节时间太阳直射点位置昼夜长短状况春分日(D)3月21日前后赤道或0°纬线各地昼夜长短相等夏至日(A)6月22日前后北回归线或23.5°N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圈以南出现极夜现象。秋分日(B)9月23日前后赤道或0°纬线各地昼夜长短相等冬至日(C)12月22日前后南回归线或23.5°S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南极圈以南出现极昼现象。2总结:1.太阳直射点始终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2.太阳直射点向哪个方向移动,哪个半球的白昼在变长。3.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8、地球上五带的划分:⑴、热带:回归线之间23.5°N—23.5°S(太阳光有直射);⑵、北温带:北回归线与北极圈之间23.5°N—66.5°N(有四季变化);⑶、南温带:南回归线与南极圈之间23.5°S—66.5°S(有四季变化);⑷、北寒带:北极圈内66.5°N—90°N(有极昼、极夜);⑸、南寒带:南极圈内66.5°S—90°S(有极昼、极夜);注:从五带分布来看,非洲最热,南极洲最冷。第二节地图1、地图的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⑴、方向①、平面上的八个方向: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②、地图上方向的表示法:a、有指向标的地图,应根椐指向标所标方向去辨认(箭头指向北方);b、没有指向标的地图,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确定方向;c、在经纬网上应根椐经纬网所指的方向确定方向。图上距离⑵、比例尺:①、比例尺=——————实地距离②、比例尺的方式:数字式1/1000或1:1000;文字式图上1厘米等于实地距离100千米;线段式0123③、比例尺的选择:⑶、图例和注记:第三节、陆地和海洋1、七大洲的分布特点2、七大洲的经纬度位置图幅相同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实际范围相同比例尺越大图幅面积越大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图幅面积越小内容越简略比例尺相同图幅面积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详细程度不变图幅面积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小名称分布特点亚洲地跨东西南北四半球,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北半球非洲绝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地跨南北半球北美洲全在北半球、西半球南美洲全在西半球,地跨南北半球南极洲地跨东西半球,全部位于的南半球欧洲绝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全部位于北半球大洋洲地跨东西南北四半球,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南半球3大洲位置特点亚洲北回归线北极圈通过,跨南北半球和低、中、高纬度。非洲南北回归线通过,跨南北半球,以热带为主。欧洲处于北半球中、高纬度,中纬度为主。北美洲北回归线和北极圈通过,跨低、中、高纬度。南美洲赤道、南回归线通过,以热带为主。大洋洲赤道、日界线穿过,跨东西和南北半球南极洲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大的洲,以寒带为主。3、大洲分界线:大洲分界线亚洲与欧洲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亚洲与非洲苏伊士运河、亚洲与北美洲白令海峡非洲与欧洲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北美洲与南美洲巴拿马运河南美洲与南极洲德雷克海峡4、四大洋名称及其特征:5、世界的地形(1)五种基本地形的特征:山地海拔较高大于500米,坡度较陡,地面崎岖。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科迪勒拉山系丘陵海拔较低,相对高度小于200米,地面较崎岖。如:中国的山东丘陵和东南丘陵。高原地面起伏较小,海拔较高,边缘较陡峻。青藏高原(世界最高),巴西高原(世界最大)。平原地面起伏较小,海拔较低,小于200米。亚马孙平原(世界最大),东欧平原。盆地四周高,中间低。刚果盆地(世界最大)。(2)主要山脉: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阿特拉斯山,科迪勒拉山系——由落基山脉和安第斯山脉组成6、地表形态变化:地表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火山和地震活动能够在很短时间内改变地表的形态。7、大陆漂移假说:①.创始人:大陆漂移假说是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②.证据:大陆轮廓的相似性;古动植物化石的相似性;深海探测及大地精密测量等。③.内容:“泛大陆”(被泛大洋所包为)—“碎块”—七大洲、四大洋。8、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即利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山脉和火山活动是重点)①.内容:岩石圈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分成六大板块,即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版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太平洋几乎全部是海洋。②.板块运动: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③.利用板块学说解释裂谷、山脉等成因④.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面积大小(万平方千米)最大18000第二9300第三7500最小1300其他主要特征海水最深,岛屿最多,跨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呈“S”形状,跨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大部分在南半球全部位于东半球。海冰覆盖,以北极为中心,介于亚洲、欧洲、北美洲之间,面积最小、海水最浅,跨经度最广的大洋。板块相对移动方向地貌案例板块张裂裂谷或海洋东非大裂谷是非洲板块内部张裂形成;红海面积扩大是由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张裂形成;大西洋面积扩大是美洲板块和亚欧、非洲板块张烈形成板块碰撞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褶皱山脉喜马拉雅山是由印一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形成;阿尔卑斯山脉是由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碰撞形成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海沟、岛屿、海岸山脉马里亚纳海沟是由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太平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之下形成;太平洋西部岛弧链是由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形成;台湾山脉是由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是由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碰撞形成;落基山脉是由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碰撞形成。49、等高线地形图①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坡越陡;等高线越稀疏,表示坡越缓。②判读山脊,山谷的方法:等高线向低值处凸出,表示山脊;等高线向高值处凸出,表示山谷凸低为高;凸高为低③判读山地、盆地的方法:山地:中间高,四周低;盆地:中间低,四周高☆常见等高线地形图的综合判读和应用1.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的数值(海拔高度)大致判断地形类型。①海拔在200米以下一般为平原;②海拔在500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100米为丘陵;③海拔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在100米以上为山地;④海拔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部分十分密集,而顶部稀疏为高原。2.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的形状及数值判断地形部位。①当等高线是封闭的曲线时,凡内高外低的为山顶。②凡等高线重合,并用锯齿状表示的为陡崖。③两个山顶之间的低矮部分表示鞍部。④等高线向低处凸出为山脊,等高线向高处凸出为山谷。山谷中一般发育河流。且等高线密集处,河流落差大,流速急。3.等高线密集处为陡坡,等高线稀疏处为缓坡。4.体育运动选择:爬山:等高线稀疏坡度缓爬山容易。漂流:山谷有河流且等高线密集坡度陡,流速快,适合漂流。攀岩:等高线重合代表陡崖,适合攀岩。5.估算高度、计算温度:①估算山顶高度:先观察等高距,根据等高距计算出现的最后一条等高线的高度X判断未出现的等高线的数值Y,其山顶高度介于X——Y之间。②计算温度:先计算相对高度,再根据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计算温度。6.选建水库:一般选在峡谷处,且考虑水库库址应选在河谷、山谷地区“肚大口小”的峡谷处,工程量小,库容量要大。7.引水路线问题:要从海拔高的地方向海拔低的地方引水,水可以自流。8.土地利用类型:根据等高线反映出来的地形类型,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区划。一般平原多为耕作业;丘陵的缓坡可开垦为梯田,陡坡可种植果树;高原、山坡草地多发展畜牧业,山地多发展林业。建筑用地多在平原和河湖、交通线附近。9.工厂厂址选择:除交通、资源、技术等因素外,往往也要考虑地形、地质情况。10.建疗养院:一般选在城郊山地向阳坡,清静,空气新鲜,森林覆盖率高的地方。11.交通线选择:利用有利地形地势,既要考虑距离长短,又要考虑路线平稳,一般尽量与等高线平行,避开陡崖、滑坡,尽可能少通过河流,少建桥梁。3.陡崖的相对高度公式陡崖的最低处与最高处的相对高差四、世界的居民与发展差异1.世界人口的数量与增长(计算的选择题)世界人口的数量:2011年10月世界人口总数突破70亿大关。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1800年以前人口增长相当缓慢,1800年以后人口迅速增长,目前世界人口仍以较快的速度持续增长。世界人口的自然增长: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非洲、亚洲、拉丁美洲)人口的自然增长较快,(1%-3%)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欧洲、北美洲、大洋洲)人口的自然增长较慢。(<1%)衡量指标: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出生人口-死亡人口)/总人口×100%2.世界人口的分布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纬度、海陆位置)、地形、气候、水源等社会经济:农业、工业和交通等的发展对人口分布也有影响。人口分布: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人居住在中低纬度地区,而在气候温和、降水较多的平原和盆地地区。人口密度(关注计算题):定义: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公式:总人口(人)∕总面积(平方千米)地理含义:反映一个地区的人口疏密程度。3.人口问题⑴.人口问题的表现形式:(关注人口问题的表现形式)①.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①资源枯竭,破坏环境。如滥伐森林,滥垦草地,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自然环境进一步恶化。②社会问题进一步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