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石潭记一、文学常识。1.作者:柳宗元。柳宗元,字子厚,唐朝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曾被贬为永州司马,又被成为“柳柳州”。他与唐朝另一位著名文学家韩愈并成“韩柳”,倡导了古文运动。他在被贬期间写下了山水游记多篇,合称《永州八记》。2.选自:《柳河东集》。3.记:古代散文的一种体裁。这种文体,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报复,阐述作者的某种观点。二、文章内容。1.分段: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和小石潭的概貌;第二段:写潭中游鱼;第三段:写小石潭的岸势和源头;第四段:写潭的气氛和作者的感受;第五段:交待同游者。2.中心思想:本文描写了小石潭凄清幽美的独特风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曲折反应政治上受打击,怀才不遇的愤恨不平。3.写作特色:1)按观察角度的变化,刻画景物,动静结合,由近及远,巧用比喻,正面侧面相结合。2)寓情于景,情随景变,情景交融。3)语言生动、形象、简练。三、要点。1.作者站在小石潭的东北岸观赏景物。依据是: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潭西南而望。2.文中描写鱼儿静态游姿的句子是“俶尔远逝,往来翕忽”;静态游姿的句子是“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桃花源记一.文学常识。1.作者:陶渊明。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东晋大诗人,田园诗派创始人。2.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五言古诗《桃花源诗》前的一篇小记,二.文章内容。1.分段:第一部分(第一段):交待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及桃花林的美景,为下文写桃花源作铺垫,并以桃花林的美来衬托桃花源的美。第二部分(第二到第三段):写桃花源中宁静的生活和淳朴的社会风尚。第二段,写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环境和气氛(安闲、舒适、宁静、祥和)。第三段,写桃花源中人的社会风尚(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第三部分(第四~五段):故事的结局。写渔人告知世人却无法找到桃花源的结果。22.中心思想:本文用客观的方式虚构了一些情节,塑造了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并通过这个故事反映了人们厌恶战争和追求和平生活的愿望,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憧憬。3.写作特色:1)想象力丰富,与现实形成鲜明对比。2)语言朴实、自然,文字简洁有概括力。三.要点。1.人物形象:源中人:真诚淳朴、热情好客(便要还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2.桃花源中的人“叹惋”:1)世界的变化、战乱繁多。2)对自己身处桃花源感到庆幸。而桃花源中的人叹惋却不愿离开,因为:1)桃花源中生活安闲、舒适、宁静、祥和。2)桃花源中的人风尚淳朴。3)百姓安居乐业、厌恶战争、追求和平。3.本文最后写“不复得路”、“规往”而“未果”的意图是什么?1)为桃花源蒙上一层神秘色彩,暗示了可望而不可及的世外桃源。2)说明了向往桃花源的人多,不止作者一个。4.本文线索主要是渔人的行踪。发现桃花源、拜访桃花源、辞别桃花源。5.成语:1)豁然开朗: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2)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6.源中人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源中人向往桃花源中没有战争、和平的生活,不希望受到外人打扰。核舟记一.文学常识。1.作者:魏学洢,明朝人2.出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笔记小说《虞初新志》。二.文章内容。1.分段:第一部分(第一段)总述王叔远技艺奇巧,引出核舟。第二部分(第二—五段):以空间为顺序,围绕“奇巧”的特点,有条不紊的细致描述核舟的各个部分。第三部分(第六段):总述核舟的体积小容量大,由衷地赞美雕刻者“技艺灵怪矣哉”。2.中心思想:本文通过介绍核舟的形状、构造、舟上的人、物等,赞美了核舟雕刻得精妙,表现了雕刻者的高超技艺,反映出我国古代工艺的卓越成就。3.写作特色:1)总分总的结构。2)空间顺序说明核舟的各个部分。3)对比手法的运用。4)描写细腻,通过动作、神态刻画舟上人物形象,突出中心。5)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3三、要点1.“能以径寸之木……各具情态”体现王叔远的技艺高超。2.“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字样配合了“大苏泛赤壁”的主题。分别出自《赤壁赋》、《后赤壁赋》。3.“通计一舟,为人五;……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运用作比较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突出核舟体积小、容量大、精细的特点,表现了雕刻者高超的技巧。岳阳楼记一.文学常识。1.作者:范仲淹。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2.选自:《范文正公集》。二.文章内容。1.分段:第一部分(第一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盛况,交代作《岳阳楼记》的缘由。第二部分(第二~四段):写“迁客骚人”登楼的“览物之情”,观看景物而产生的两种不同感受。第一层(第二段):总写远眺洞庭湖的景色。第二层(第三、四段):写“迁客骚人”因景而异,或喜或悲。第三段:由霪雨霏霏的景色而产生的悲伤的情感。第四段:由春和景明的景色而产生的快乐的情感。第三部分(第五段):正面写自己的生活态度和政治抱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坚定的信念、原则。是进亦忧,退亦忧-忧国忧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天下为己任。2.中心思想:本文主要通过写景,描写了“迁客骚人”登楼时的两种不同的“览物之情”,并由此过渡到议论,从而表达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政治抱负和生活态度。即是自勉,又是与友人共勉。3.写作特色:1)综合运用记述、抒情、描写、议论多种表达方式。2)以景→抒情→议论为主线写作。3)动静结合,虚实相间。三、要点。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却重修岳阳楼,说明了滕子京在逆境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政绩卓著,以次表现他宽阔的胸怀。2.本文祥写览物之情,略写巴陵胜状,安排的原因在于文章重在表达作者的见解,抒发自己的胸怀,因此详略围绕中心来安排。狼一.文学常识:1.作者:蒲松龄。清代文学家,世称聊斋先生。2.选自《聊斋志异》。短篇文言小说集,主要运用唐代传奇小说的文言体,4通过谈狐说鬼的表现方式,对当时社会、政治多有批判。二.文章内容。1.分段:第一节第一层(开头—缀行甚远):屠夫遇狼;第二层(屠惧—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夫惧狼;第三层(屠大窘—眈眈相向):屠夫避狼;第四层(少时—盖以诱敌):屠夫杀狼。第二节议论。2.中心思想:本文写了屠夫从遇狼、惧狼、避狼到弊狼的经过,生动的揭示了狼贪婪|凶残|狡猾的本质,细致的刻画了屠夫由惧狼到奋起杀狼的变化过程,赞扬了屠夫的机智勇敢,也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面对像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3.写作特色:1)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形象。2)直接写狼,间接写人,写出了对狼的蔑视与讽刺,赞扬了人的智慧。三.要点。1.人物形象:狼:贪婪、凶残、狡猾。屠夫:机智勇敢。黄生借书说一、文学常识。1.作者:袁枚。袁枚,清朝诗人。中年即辞官定居江宁,在小仓山下筑随园,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所作散文感情真切,论诗主张抒写性情。著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等。黄允修是袁枚的学生。2.出自:《小仓山房文集》。3.说: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二、文章内容。1.分段:第一部分(第一—三段):阐明“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第一段:这一部分的首段,先说黄生借书,缘事而发引出下面议论。第二段:在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后,一连用了“天子”、“富贵人家”没有几个读书者和“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三个实例加以证明,并以“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一句,深化了论点,扩展了论题;再以“强假焉”和“吾所有”作对比论证,分析了“天下物皆然”的原因。第三段: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有力的论据,现身说法,进一步论证了“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并向包括黄生在内的青年人提出希望,由此过渡到下文。第二部分(第四—五段):向黄生提出希望,读书要专,归书要速。最后一段照应开头。2.中心思想:本文就黄允修向作者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提出“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观点,勉励青年人要努力为自己创造条件,发愤学习。3.写作特色:1)多处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证明观点。2)由点及面,层层深入。5三、要点。1.成语:汗牛充栋(汗牛塞栋、汗牛充屋):形容藏书非常多。2.“惴惴焉摩玩之不已”写出了借书读的人既担心主人讨还,又非常珍爱借来的东西的心情。3.几处对比:1)天子、富贵人、祖父积子孙弃者;2)借书读的人和藏书的人;3)作者小时候和做官后。4.“其切如是”的原因是往借,不与;具体表现是“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中“是”指代的是“归而形诸梦”。捕蛇者说一、文学常识。选自《柳河东集》。详见《小石潭记》。二、文章内容。1.分段:第一部分(第一段):交待捕蛇的缘由:蛇极毒,可治病,捕蛇抵租,冒死捕蛇。暗示:赋敛毒于蛇。第二部分(第二~四段):蒋氏自述三代捕蛇的遭遇并哭诉不愿更役复赋的原因。第二段:蒋氏三代的悲惨遭遇。第三、四段:写作者与蒋氏的对话,由蒋氏声泪俱下的诉说,表明宁可捕蛇也不愿更役复赋,具体反映出横征暴敛害民币毒蛇还厉害。第三部分(第五段):点明文章主旨“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并交待写作目的。2.中心思想:文章通过对蒋氏三代宁可冒死捕蛇而不愿受苛政暴敛之害的描写,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横征暴敛的残酷,反映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同情。3.写作特色:1)从全文来看,紧扣中心,层层深入,先叙后议,借事说理。2)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主题。3)运用对偶、排比、引用等手法使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简洁凝炼。三、具体复习。1.蛇的“异”具体表现在:1)外形2)毒性强3)药用价值高2.第二段在文中的具体作用是:突出捕蛇的危险,引出蒋氏的哭诉。3.作者一开始便提及蛇毒之甚,其用意在于:1)交待捕蛇的理由。2)暗示赋敛毒于蛇。3)为下文作铺垫,引出蒋氏的哭诉。4.“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这句话点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横征暴敛的残酷,反映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同情;但同时表明了作者的政治局限性,5.“永之人争奔走焉”写出了永州人争先恐后去捕蛇的情景,结合全文,这句话也反映了当时横征暴敛使得百姓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曹刿论战一.文学常识。61.作者:左丘明。2.选自:《左传》。《左传》,我国一部有名的编年体史书,叙述春秋时期各国的重要史实,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的。又叫《左氏春秋》。二.文章内容。1.分段第一部分(第一、二段):写曹刿帮助鲁国做战前的准备工作。第二部分(第三段):写战争的经过。第三部分(第三段):写战后论述取胜的原因。2.中心思想:本文记叙了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在长勺之战中帮助鲁庄公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终于使弱鲁战胜强齐的史实,阐明要取信于民、详察敌情及善于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军事才能及强烈的爱国精神。3.写作特色:1)对比、对话突出人物。2)内容详略得当。三.要点。1.人物形象:1)曹刿-远谋。有卓越的政治远见、军事才能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2)鲁庄公-鄙。急躁冒进、鲁莽行事,但虚心求教、知人善任。本文从三方面突出鲁庄公的“鄙”:战前,将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同样鄙陋的“肉食者”和子虚乌有的神灵身上;战中,不察敌情、急躁冒进;战后胜而不知何以胜。其目的在于和曹刿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曹刿的远谋。2.本文对战争略写,“齐人三鼓”“齐师败绩”“遂逐齐师”便带过。但对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却写得很详尽,是因为:1)本文重点在“论”战,对话可表现曹刿的政治远见,军事才能。2)能够以次将鲁庄公的鄙与曹刿的远见形成对比,突出中心。出师表一.文学常识。1.作者:诸葛亮。三国时期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号卧龙,谥忠武侯。名言: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2.选自《诸葛亮集》。《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表伐魏临行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3.表,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问题,也称“奏章”。二.文章内容。1.分段:第一部分(第一--五段):作者以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力,分析了当前形势,提出了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