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湖北实现从农业大省向强省跨越的对策性建议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关于湖北实现从农业大省向强省跨越的对策性建议湖北农学院李同明李同明,湖北农学院院长、党委书记、教授,兼任湖北省农村经济发展研究会理事长,湖北省教育经济学会副理事长,湖北省领导科学学会副会长,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等,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迄今已完成国家与省部级科研课题20项,出版专著20部,发表论文300多篇,11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奖。湖北是全国的农业大省之一,拥有长江流域最大的平原-富饶的江汉平原,具有优越的水、土、气、温等自然条件,农业发展具有很多优势,有巨大的潜力。然而,目前,湖北农业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有许多困难与问题,那么,如何扬长避短,兴利除弊,去寻求湖北的强农之路?笔者在此文中将作一些探讨,与同仁们共勉。一、湖北农业的优势与劣势分析(七大、六小)1.优势--农业大省,大在何处?可概括为七大:(1)块头大,自然条件优越。湖北省总人口近6000万,其中农村人口4294.6万;耕地3327.2千公顷;地处南北,属过渡带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230天-300天),气温适宜(平均15℃-17℃)。(2)农业产值占中国大陆的份额大,主要农产品位居全国前列。粮食产量1997年为2634.4万吨,居全国第9位,其中稻谷居第3位,小麦居第9位,棉花居第3位,油料居第3位,茶叶居第5位,生猪出栏居第5位。(3)农业对全省国民经济的贡献大。全省国民收入的38%来自于农业,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1/3左右。湖北以占全国3.35%的耕地,生产了占全国5.3%的粮食,12.6%的棉花,11.2%的油料,7.5%的生猪。(4)农产品与农业效益增长幅度大。全省粮食1997年比1998年增长53%,年均增长2.25%,其中油料年均增长11.74%,肉类产量年均增长11.3%,鱼产品年均增长9.4%。改革开放20年来,全省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5.2%,每公顷耕地产值由1978年的2235元增至1997年的21300元,增长8.5倍,年均增长12.6%;全省农业综合商品率由40%提高到62%。(5)农民生活改善程度大。农民收入1978年为110.6元,1997年为2102元,1998年2172元,增长18倍,年均增长16.76%,全面解决温饱问题。农民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生活质量提高,住房条件有较大改善。(6)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幅度大,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快。1978年至1997年在产值上实现了农村产业结构一个调头,两个对半开:即一产业与二产业、三产业之比调头,大约由7∶3变为3∶7;种养业对半开;粮食对半开,粮食品种结构明显优化,农产品品质结构改善明显。1997年农村社会总产值中非农产值占63.6%,比改革初增长36个百分点,有1/3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7)农业中科技含量增长的幅度大,走在全国前列。由1978年不足30%增加到1997年的45%,1997年粮食单产5332千克/hm2,居全国第6位,粮、棉、油单产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劣势--可概括为六小。(1)国家与各级政府对农业投资小,特别是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田基本建设投入不足,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脆弱,98特大洪灾是对投入不足与资源环境恶化的一次大报应。(2)农业经营观念转变力度小,商品观念、市场观念淡薄,落后的农业生产观、狭隘的自给自足观、越穷越生的生育观等等,根深蒂固。(3)科技兴农步子迈得小,农业劳动者素质提高较慢,使农业效益越来越低。虽然我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较快,但科技人员数量少,劳动者中文盲、半文盲占一半。新品种改良与农业新技术推广的力度小,栽培技术,施用化肥、农药技术落后,导致各种农业资源浪费,在农作物栽培中出现过高的水耗、能耗、物耗、药耗、肥耗等,使农业生产成本急剧上升,直至发展到部分农产品出现了负效益,使湖北农业陷入低质、高耗、低效、卖难的陷阱难以自拔。(4)农村经营体制与市场机制转换力度小,面临三大挑战的严重威胁。农村经营体制仍停留于以小规模的家庭承包经营的小生产水平之上,不仅规模效益低,而且社会化、市场化程度也很低,处于这种经营体制与机制的农业十分脆弱,不仅经不起自然风险的袭击,也经不起市场风险的冲击。特别是在市场转型、资源配置方式转变的历史条件下,由传统的卖方市场进入买方市场,市场配置资源的份额越来越大,出现了农产品卖难问题,导致大量农产品,特别是那些质次、高耗、价高的农产品大量过剩与积压。尤其是中国即将加入WTO,狼马上就要进来了,在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冲击下,大批质优价廉(一般比我国农产品便宜1/3-1/2)的外国农产品将涌入中国市场,严重威胁着中国农产品市场。(5)农业保障体系建立与创新的力度小,农业保护制度落后,缺乏强有力的政策、制度与法律支撑体系。(6)资源保护与生态环境优化的力度小,农业可持续发展后劲严重不足。二、建设农业强省的对策建议--实现六大转变,走六条强农之路1.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变,走优质、低耗、高效之路。首先,要大力加快种植业、养殖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增加优质稻,专用小麦、优质大豆、蛋白玉米、优质大麦、杂粮、饲料用粮、工业用粮生产面积;适当调减普通玉米、小麦、低质稻面积;调减棉花种植面积,压缩劣质棉生产;调减普通油菜生产,大力发展双低油菜;突破性发展多种经营,努力提高其在农业总产值中与农民收入的比重;调减劣质水果面积;大力发展名、特、优水产养殖业,把湖北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名、特、优淡水养殖地与商品生产基地。其次,解决湖北各地特色农业多年存在的优而无势、有质少量的问题。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实行区域化生产、集中连片开发战略,大力发展区域特色农业。要在统一布局下,根据平原、湖区、山区、丘岗等不同土壤、水、气等资源条件,按照以销定产的原则因地制宜,实行集中连片区域开发,努力推行一村一品、一地一业战略,以形成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2.实现农村流通体制的转变,走营销市场化之路。湖北农产品卖难问题普遍存在,其中重要的一个制约因素就是农产品流通体制不畅,因此,改革农村流通体制已迫在眉睫。第一,必须明确卖难问题,最终要靠扩大市场来解决。要扩大视野,走出湖北,面向国内与国际两大市场,大手笔地运作农产品营销战略与策略,大力组织与开展农产品营销,包括向外省加工业赊销余粮,向西部大开发中以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的地区以及沿海以创汇农业为主的地区推销粮食,要靠创品牌、树形象、抢占东部市场、港澳台市场与国际市场。第二,用活用足粮食政策,按照小块定死,大块放活的原则,在把国家下达的20亿千克专储购销粮这一小块定死之外,其余还有80亿千克这一大块余粮,可以充分用足用活粮食政策,采用灵活多样方式销售。第三,广泛发展农村中介组织,大力实行订单农业。建立省、市、县、乡、村、户多级农产品流通网格体系,并与国际互联网联网,及时为广大农户的生产、流通提供信息服务。第四,广泛发展以农村中介组织为载体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村中介组织是农商品流通的桥梁,又是农村经济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载体。如日本的农民协会,荷兰的花卉协会、牛奶协会、农产品拍卖公司,澳大利亚、新西兰的羊毛协会,各种单项技术组织(如澳大利亚剪羊毛公司、日本的插秧公司)等,在我国广大农村都可借鉴。目前,在湖北广大农村已经兴起的粮棉销售大户、运输大户等,都是农民联合组织起的流通中介组织,与广大农民已形成利益共同体,各级政府应大力支持,努力为他们创造宽松的市场环境,以强化其市场功能,要放手让这些中介流通组织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努力拓展国内与国际市场。在农产品销售方式上,国际上早已从现货交易方式过渡为期货交易方式。在中国未来的农产品交易中,期货交易将是必然趋势。目前在一些地区兴起的订单农业是在产前农户与农产品流通部门签订的信用销售合同,类似于欧洲荷兰等国的拍卖公司。这种事前预期销售的方式体现了以销定产的原则,有利于消除卖难的问题,可以大力提倡与推广。3.抓住乡镇企业二次创业的契机,四大战略一起抓,实现从种植农业向农工贸一体化,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大农业转变,走中国特色的农业工业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湖北农村经济的大飞跃是不可能仅仅依靠传统的种植农业来实现的。国际经验证明:只有实现了农业工业化、农业社会化与农村城市化或城镇化,才可能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那么,中国农村如何实现农业工业化?如何实现农村城市化?不可能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现成的模式,只能从中国国情出发,走乡镇企业、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四大战略一起抓的中国特色的农业工业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四大战略实现的核心与关键在于乡镇企业发展规模与水平。浙江的温州地区与广东的珠江三角洲大部分农村的工业化、城镇化以惊人的速度推进,决定性的因素在于大部分乡镇企业的规模、技术、体制、产品质量、效益全面上了新台阶,实现了以乡企建镇,以乡企补农,以乡企吸纳千百万农村剩余劳动力。湖北的乡镇企业落后于东部发达地区,近几年湖北乡镇企业的二次创业取得了一定成绩,租赁、拍卖、兼并已成为各地改制的主导,民营企业成蓬勃发展之势。但湖北乡企仍未走出困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品结构滞后,区域发展不平衡,乡企效益特别是乡镇集体企业效益明显下降;改制转机不到位,管理不规范;企业整体素质低,设备简陋,技术落后,人员文化科技素质低,经营管理不善,因而成本高,产品质低价高,市场竞争力差。有鉴于此,湖北乡企在二次创业中脱困振兴的主要办法有4条:第一,大力调整乡企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坚决压缩已经过剩的一般加工业与产品,发展适销对路的农副产品深加工、精加工产业,第三产业以及依托高新技术的高附加值的创汇农业。第二,千方百计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包括通过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对乡企进行技术改造,达到技术升级;通过引进或研制新产品,使产品更新换代;要通过技术改造,压缩高能耗、高物耗、高水耗、高污染产业,发展低耗、节能、低污染产业,使之节本增效;还要大力提高企业人员文化科技与管理素质。第三,乡企二次创业的核心是完善产权制度,解决好产权关系明晰化问题,加速机制转换,努力促进乡镇企业民营化。所谓民营化,就是要通过改制使乡镇企业全面走上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经营之路,进而逐步走上股份化、集团化道路,将所有权、经营权与决策权三权分离,在资本增值上大做文章,努力提高生产要素回报率与资本增值率。尽快完善企业决策层与骨干层的经营风险责任制,推进权、责、利、险四统一,实行有限责任与无限责任结合,从根本上扭转企业经营的短期行为。要下定决心,通过今后三至五年的艰苦努力,使湖北乡镇企业改制取得成功,全面走上规范化之路,真正把体制理顺、机制改活。第四,积极推行乡企融资创新,开辟新的融资途径,解决好资金短缺问题。目前,湖北乡企资金十分困难,传统融资途径已萎缩。要通过金融观念、金融体制、金融产品创新以及金融机制创新来拓宽新的融资途径。湖北乡镇企业通过二次创业的全面到位与成功,必将带来农村工业化与农村城镇化的大推进,按照西方经济学家配第·克拉克的三次产业转移理论与刘易斯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业转移与地域(空间)转移结合的理论,湖北农村剩余劳动力必将大规模地从农业转向二产业、三产业,从农村转向城镇。因此,正如中央所指出的,农村城镇化是实现农村工业化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得以实现的大战略。所以,全省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广泛筹资支持农村城镇建设,以实现四大战略一起推进的目标。要根据城乡结合、工农结合、四大战略整体推进的原则,把农村城镇建成乡镇企业与龙头企业的载体,投资与消费的主体,工业的小区,第三产业配套发展的集中点,农副产品的集散中心与当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值得特别注意的是,乡镇企业的重要支柱产业应当是农型加工业,特别是食品加工业。湖北食品工业发展有巨大潜力。据统计,目前湖北食品工业产值100亿元,相当于农业产值的15%,而全国平均水平为33%,湖北比全国平均低55%。若湖北食品加工业能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则产值可达1300亿元-2000亿元,全省农民收入仅此一项年均可增收1000元以上。若能赶上发达国家食品加工水平,则产值可达3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