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西乌珠穆沁旗白音华煤田四号露天矿勘探地质报告单项工程质量认证汇报材料阜新矿业集团地质测量勘察有限责任公司始建于1949年,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发的甲级地质勘查资质证书。根据内蒙古自治区煤炭设计院对采矿权范围的总体规划(内蒙古国土资源厅签发的1500000510853号矿产资源勘查许可证规定,内蒙古西乌旗白音华煤田四号露天矿勘查面积24.98km2,探矿权人:内蒙古海州露天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受内蒙古海州露天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委托,我公司于2004年6月编制了《内蒙古西乌旗白音华四号露天煤矿勘察设计》,2004年8月进钻施工,2005年10月12日圆满完成了全部野外地质工作,2005年12月提交了本报告。2006年2月28日,国土资源部对《内蒙古自治区西乌珠穆沁旗白音华煤田四号露天矿勘探地质报告》矿产资源储量进行评审备案,备案资源/储量104251万吨。一、勘察单位资质地质勘查资质证书证书编号:01200911500050单位名称:阜新矿业集团地质测量勘察有限责任公司资质类别和资质等级:液体矿产勘查:甲级;固体矿产勘查:甲级;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甲级;地质钻(坑)探:甲级。二、勘察工作方法及完成工作量1、勘察工作方法本井田为第四系全覆盖,含煤地层埋藏浅、可采煤层厚。为更好地完成本次露天勘探的地质任务,提出技术经济合理的“地质报告”,充分运用钻探、测井为主,辅以采样化验、水文地质测绘、抽水试验、工程地质、岩石物理力学性质试验等手段进行综合勘查,取得了丰硕的地质成果。2、完成工作量2004年6月阜矿集团地质测量处接受内蒙古海州露天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委托,于当月编制《内蒙古西乌旗白音华煤田四号露天矿勘探设计》。经与内蒙古海州露天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协商,同意在勘查区内按设计进行施工。受当地气候等诸多因素限制,工程分两期施工。一期:2004年8月8日-2004年11月19日,为满足四号露天初可研的需要,在设计部门指定的拉沟区附近施工了24个钻孔,6546.9米。二期:2005年5月30日-2005年10月12日,为满足四号露天可行性研究及露天矿初步设计的需要而进行的勘探工作,完成129个钻孔,30580.56米。本次勘探共完成153个钻孔,37127.46米。本次报告在地质三边工作和基础地质研究方面做了许多工作,通过报告的编制共获得煤炭总资源储量:104251万吨。主要完成各项实物工作量列表如下:序号实物工作量内容1水文地质填图60Km22工程控制测量利用GPS卫星全球定位系统布置,E级控制点14个3钻探工程量钻探153个钻孔,37127.46米。其中:地质孔134个,34104.0米,水文地质孔10个,1014.04米(基岩抽水4个,775.96米,第四系群孔6个,238.08米)。工程地质孔10个,2009.42米(剥离强度孔4个,1038.31米,边坡孔5个,971.11米)。4抽水试验11次5采集各种工程样品采集各种工程样共4375件(其中:煤岩2596件、岩土1768件、水11件)三、地质概况1、勘察范围本次勘察范围:南起L1、L2连线,北至L4、L5连线,东始于煤层露头,西止于L1、L5的连线。南北走向长7.08Km,东西倾斜宽3.53Km。内蒙古国土资源厅签发的1500000510853号矿产资源勘查许可证,规定四号露天矿勘查面积24.98km2。其地理座标为:东径:118°36′45″-118°39′15″,北纬:44°57′15″-45°00′45″井田地理及直角坐标:地理坐标直角坐标XYXYL144°57′15″118°36′45″4981203.9020627244.00L244°56′30″118°38′45″4979867.6020629902.50L344°56′30″118°39′15″4979880.9020630560.30L444°59′45″118°41′30″4985961.7020633394.40L545°00′45″118°39′15″4987752.9020630399.602、地形地貌白音华煤田地处内蒙古中东部,大兴安岭西坡南段之北侧。井田系缓丘陵地带,剥蚀堆积地形,冲洪积平原地表为广阔的草原,标高960.0-978.0m,相对高差18.0m,南高北低。彦吉嗄河为本井田主要河流,自西南流向东北,呈蛇曲形蜿蜒于田井东北部大面积沼泽地带内,在井田内长达10km,由当地水利部门提供,洪水期流量7m3/s,平均流量1.0m3/s,为季节性河流。3、气象水文本区系中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基本特征为春季风多易干旱,夏季温热雨不匀,秋季凉爽霜雪早,冬长寒冷冰雪茫。据西乌珠穆沁旗气象局(1954年11月建站)资料:多年极端最高气温37.4℃(1987年7月29日),最低气温-38.6℃(1964年2月4日)。1971年~2000年间年平均降水量345.9mm,年平均蒸发量1769.00mm。每年的6、7、8三个月为雨季,占全年降水量的68%。年最大降水量564.5mm(1998年),最小189.0mm(1988年)。多年一日最大降水量695.8mm(1995年6月29日),多年一次连续最大降水量100.1mm。(1995年6月28日~29日两天)1993年~2003年间风向多为WSW,风速1.1-4.1m/s,多年平均风速3.6m/s,瞬时最大风速21.0m/s,最大风向为W。1971年~2003年间历年10分钟平均最大风速22.3m/s,(1980年5月4日)。历年最多雷暴日数47天(1985年4月29日~10月6日),近10年平均雷暴日数为28.4天。历年平均相对湿度60%,月平均以5月、4月最小,分别为42%、43%,1月最大为69%。多年最长结冰日数273天,(1979年8月28日~1980年5月26日),多年最大冻土深度2.30m(原罕乌拉气象站22年资料为3.27m)。4、地层情况井田内发育的地层自上而下有:(一)第四系(Q)褐黑色腐植土、浅黄~褐黄色砂土、浅黄~灰白~浅灰色细砂、灰~褐色粗砂、浅黄~灰~褐灰色粉砂、土黄~棕红色亚砂土(局部含铁质结核)、灰白~黄色砂砾和少量土黄~浅黄色亚粘土、黄土等组成。该层厚度一般是东南厚、西北薄,并由东北往西南逐步增厚,全区厚度为12.90~62.50m,平均28.92m。(二)第三系(N2)一般发育有综红~深红~灰~浅黄~褐~褐黄色粘土或砂质粘土,底部含灰白~灰黄色砂砾层,局部含锰质结核,粘土塑性强,有滑感,但风干后易碎,为一套氧化环境下的河湖相沉积。与哈尔鄂博组相当(见王璞等《中国地层典—第三系》1999年11月北京版),但由于没有可靠的古生物方面的依据,所以暂不建组。该层厚度变化较大,西南~东北方向呈透镜状,东南~西北方向为中部厚,东南部较厚,西北部变薄。全区厚度为4.3~48.88m,平均22.80m。(三)白垩系—白音华组(K1b)以灰、深灰、灰绿色粉砂岩、粘土岩为主。次为浅灰色砂岩、砂砾岩。胶结松散,风化易碎。中部含主要煤层,与下伏地层不整合接触。地层厚度:原普查报告近600m,本次勘探为424.80m。含煤1~12层,煤层累计厚度最大为68.88m(8-11)。本次勘探仍将其划分为5个岩段,但未见第五段,以三段、二段全区发育,自上而下:第四段(K1b4):为灰~深灰色巨厚层状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偶夹细砂岩、钙质粉砂岩、泥灰岩等薄层。可见钙质和菱铁质结核,显水平层理,富含植物化夹叶木、楔拜拉、似银杏、坚叶杉、拉发尔蕨、枝脉蕨等。在区外东北部沉积较厚(大于260m,见普查报告)。第三段(K1b3):主要由灰~深灰色粉砂岩、泥岩、各粒级砂岩与煤层互层。含三个煤组,煤分层多者达12层,最大厚度68.88m,为本区唯一含煤段。含夹叶木、银杏、尼尔桑等植物化石和瓣鳃类等动物。最厚达412.14m。第二段(K1b2):以灰~深灰色巨厚层状细粉砂岩为主,夹细砂岩薄层。显细水平层理及缓波状层理,含钙质、菱铁质结核。含少量格拉多羊齿、夹叶木、坚直茨康斯基叶等化石。钻遇厚度2.86~221.75m,平均32.96m。第一段(K1b1):以灰白、灰绿色砂砾岩与粗粒砂岩互层为主,夹深灰、绿灰色细粒砂岩。砾石成分以石英、燧石、变质粉砂岩为主。钻遇厚度66.06~125.19m,平均88.36m。(四)侏罗系—兴安岭群(J3xh):灰白色流纹岩、凝灰砾岩,绿灰色铝土岩(11.25m),白灰、灰绿色细砾岩及粗中细砂岩组成。钻遇厚度224.16m。与下伏石炭系地层不整合接触。(五)石炭系(C2):浅灰、绿灰色变质粉砂岩及灰白色石英斑岩,含黄铁矿结核。钻遇厚度大于117.57m。5、主要构造井田内地层平缓(5~10°),构造简单,总体呈单斜构造,局部表现为缓波状起伏,地层总体走向N23°W,倾向N67°W。F1号断层为区内发现唯一较大断层,其性质为正断层,走向N45°E,倾向SE,倾角60°,落差30~100米,有10个钻孔控制,其摆动基本得到控制。6、可采煤层全区可采以及局部可采煤层共计八层,并分别对其资源量进行估算。自上而下分别叙述:(1)上六煤层:区内共有11个孔见到该煤层,全部达到可采厚度。最小厚度1.55米,最大厚度3.60米,平均厚度2.84米,储量估算采用厚度平均2.74米,可采面积4.73KM2,赋存标高770.0~915.0米,可采性指数(Km)1,煤层变异系数(γ)0.21%,属于较稳定的局部可采薄煤层,赋存在井田西北角。结构较简单,含夹矸0-1层,岩性多为泥岩、粉砂岩。顶板为泥岩,底板多为粉砂岩。(2)上五煤层:区内共有13个孔见到该煤层,有8个孔达到可采厚度。最小厚度0.40米,最大厚度5.95米,平均厚度3.29米,储量估算采用厚度平均4.43米,可采面积4.92KM2,赋存标高730.0~915.0米,可采性指数(Km)0.62,煤层变异系数(γ)63.2%,属于较稳定的局部可采薄煤层,赋存在井田西北角。结构较简单,含夹矸0-1层,岩性多为泥岩、粉砂岩;顶板为粉砂岩,底板多为泥岩。与上覆煤层间距9.85~20.95米,平均14.40米。(3)一煤层:区内共有123个孔见到该煤层,有122个孔达到可采厚度。最小厚度1.30米,最大厚度48.90米,平均厚度25.62米,储量估算采用厚度平均为24.20米,可采面积21.59KM2,赋存标高590.0~936.0米,可采性指数(Km)0.99,煤层变异系数(γ)39.3%,属于较稳定的全区可采厚煤层(见图4-1)。结构较复杂,一般含夹矸3-5层,岩性多为泥岩、粉砂岩;顶板为粉砂岩、泥岩,底板多为泥岩、粉砂岩;与上覆煤层(上一层)间距8.85~47.10米,平均25.00米;煤厚变化较大并呈现一定规律,即由东往西或由浅往深厚度逐渐增大,是本井田的主采煤层,该层储量占总储量的72%。(4)一下煤层:区内共有121个孔见到该煤层,有64个孔达到可采厚度。最小厚度0.15米,最大厚度8.55米,平均厚度2.70米,储量估算采用厚度平均3.50米,可采面积15.69KM2,赋存标高580.0~858.0米,可采性指数(Km)0.53,煤层变异系数(γ)71.5%,属于较稳定的全区大部可采薄煤层(见图4-2)。结构较简单,一般含夹矸1-2层,岩性多为泥岩、粉砂岩;顶板为粉砂岩、泥岩,底板多为粉砂岩;与上覆煤层间距0.40~13.30米,平均2.25米;煤厚变化呈现一定规律,即由东往西或由浅往深厚度逐渐增大。(5)二-1煤层:区内共有123个孔见到该煤层,有45个孔达到可采厚度。最小厚度0.25米,最大厚度6.45米,平均厚度1.91米,储量估算采用厚度平均2.64米,可采面积11.15KM2,赋存标高590.0~840.0米,可采性指数(Km)0.53,煤层变异系数(γ)71.5%,属于较稳定的全区大部可采薄煤层(见图4-3)。结构较简单,一般含夹矸1-2层,岩性多为泥岩、粉砂岩;顶板为粉砂岩、泥岩,底板多为粉砂岩、泥岩;与上覆煤层间距0.35~24.30米,平均9.67米;煤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