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江宁区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南京市江宁区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南京市江宁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特邀列席人员提出意见。“十一五”工作回顾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五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区政府依靠和带领全区人民,同心同德,励精图治,攻坚克难,奋勇争先,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奋斗目标。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2007年,在全市率先全面达小康,成为江宁发展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经济综合实力不断跨越,各项主要指标稳居全市第一、全省十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丰硕,2009年,创建成为全国省会城市中首批国家级生态区。园区发展水平显著提升,2010年,江宁开发区跻身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行列,标志着江宁开放开发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各项社会事业长足发展,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区、全国首批法治区创建先进单位、全国知识产权强区、全国科普示范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等国家级荣誉称号,顺利通过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区(县)复查。荣获省教育现代化建设先进区、省人才工作先进区、省人口协调发展先进区、省高效设施农业先进区、省村民自治模范区、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区等称号,连续五年被评为全省双拥模范区和全省社会治安安全区。五年奋斗、五年辉煌,江宁人民用无比的智慧和勇气,谱写了一曲高歌猛进的华彩乐章!五年来,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发展方式,综合实力实现历史跨越2总量规模迅速壮大。地区生产总值,2010年突破620亿元,是“十五”末的2.7倍,可比价年均递增16.8%,人均GDP达57900元,比“十五”末增加31200元。地方财政总收入,从“十五”末不到4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57.2亿元,年均递增30%,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010年完成90.3亿元,比“十五”末翻了两番多,连续两年位列全省五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2242亿元,是“十五”期间的3.9倍,2010年完成630亿元,列全省第一位,其中工业投入五年累计完成1401亿元,是“十五”期间的4.6倍,2010年完成365亿元,列全省第二位。经济运行质量提升。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5.2:62.8:32。工业经济提速增效。2010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18家,总数达1180家,比“十五”末增加一倍;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276亿元,是“十五”末的3.5倍,年均递增28.5%;实现工业利税136.3亿元,其中利润90亿元,分别是“十五”末的3.5倍和3.7倍。建筑业快速发展。2010年,建筑业总产值突破300亿元、入库税收10亿元,分别是“十五”末的3倍和4.4倍。服务业规模壮大。2010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7.7亿元,是“十五”末的3倍,年均递增24.4%。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商品房年开工面积稳定在230万平方米以上。金融保险业发展较快,已设立金融和保险机构51家,存款余额888亿元、贷款余额534亿元,分别是“十五”末的3.8倍和3.6倍。邮政、电信、烟草等行业发展良好。农村服务业迅速提升,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实现全覆盖,家电下乡工程深入推进。高效农业加快发展。农业加速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建成各类规模种植、畜牧水产基地38个,高效农业规模达20.8万亩;培育壮大32家龙头企业,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257.6亿元;70个无公害农产品、123个绿色食品、26个有机食品获得认证;建成台湾农民创业园一期。加大水利建3设力度,五年完成堤防库坝加固、河塘清淤等水利工程量3580万方。特色产业基本形成。不断优化空间布局,推进转型升级,产业特色化、集聚化、高端化步伐加快,构筑了“2+3+5”的特色产业体系。即两大支柱产业:电子信息业,拥有370多家企业,引进了统宝、华宝、群创等一批龙头企业,手机、小尺寸液晶面板等产品产能世界领先,2010年实现产值410亿元;汽车制造业,基本形成整车、发动机及零部件生产、营销和研发较为完整的产业链,2010年整车产量达到36万台、发动机21万台,上海大众、福特汽车分别实现产值80亿元和110亿元。三大新兴产业:智能电网与电力自动化产业,产品产能、市场占有、技术水平全国领先,建成国家级电力自动化特色产业基地,2010年,总投资100亿元的国网智能电网项目开工建设;风电、光伏等新能源产业,2010年实现产出200亿元,建成国家级可再生能源特色产业基地,总投资100亿元的风电产业园、中国高齿、中环光谷等项目加快推进;航空产业,引进了中邮航、中航轻型发动机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省航空动力高技术产业基地。五大现代服务业:软件业,拥有涉软企业160家,2010年软件收入达223亿元;物流业,形成基地物流、港口物流、铁路物流等现代物流形态,建成国内一流的农副产品物流中心,2010年交易额突破158亿元;旅游业,“春牛首、夏田园、冬温泉”三大节庆影响广泛,谷里—横溪精品生态旅游线路初具规模,汤山方山国家地质公园建设加快推进,建成国家等级景区、旅游示范点24处,五年接待游客1380万人次;高端商贸业全面起步;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发展。五年来,我们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进自主创新,发展活力得到持续增强各项改革纵深推进。深化企事业单位改革,实施了42家企事4业单位改制。全面开展改制“回头看”工作,一批历史遗留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区煤气公司与华润集团强强联合,全力打造区域性行业龙头企业。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新组建日升隆、金安等2家农村小额贷款公司,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公司、光彩担保公司等为企业服务能力提升;积极推进资本运作,新增上市企业7家,总数达11家,居全市第一。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新组建“四大合作组织”328家,土地流转面积达32.2万亩。民营经济加快发展,2010年末,全区私营企业达1.4万家、个体工商户3.8万户,民营注册资本400亿元,分别是“十五”末的2.2倍、2倍和3.6倍。创新能力明显提升。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2010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3家,总数达133家,占全市26.6%。按在地口径,2010年实现产值81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59%,处于全省领先。产学研合作得到加强。率先建立驻区高校与政府、企业联席会议制度,与40多家高校院所建立了稳定合作关系。加快科技成果就地转化,五年累计实施高水平产学研项目416个,其中,2010年实施合作项目112个。创新创业人才加快集聚。实施“千百十”人才计划,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及分站24家、企业院士工作站10家,建成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引进了一批国际国内著名研发机构,2010年新增市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技术中心30家,总数达127家。知识产权工作实现突破。2010年申请专利3000件,五年累计达9316件,是“十五”期间的7.3倍,申请量、授权量位居省市前列。五年累计实施市级以上科技项目350项,36家企业参与260多项国家标准制定,新增中国驰名商标7件、中国名牌产品5个。开放开发成效卓著。开发园区加快转型。江宁开发区产业建设及功能开发取得新突破,综合实力和品牌影响力位居全省开发5区前列,成为全省高端产业、高新技术、高级人才的集聚地,五年累计实现财政收入265亿元、实际使用外资24.5亿美元,占全区总量的52.6%和81.7%,为全区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滨江开发区跻身省级开发区行列,全力推进产业、港口、新城融合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临港产业特色逐步显现。利用外资水平提升。2010年,新批外资企业93个,实际使用外资7.2亿美元,五年累计达30亿美元。累计引进千万美元以上项目327个,35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我区投资了49个项目。外经外贸平稳增长。2010年,外贸出口止跌回升,全区出口创汇36.5亿美元,增长21.7%,五年累计创汇145.8亿美元,是“十五”期间的4.2倍。2010年完成服务外包执行额5.5亿美元,江宁开发区成为中国服务外包城市示范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全面加强,与淮安合作开发的“南北挂钩”项目走在全省前列。加快“走出去”步伐,金智科技、金阳光、寒锐钴业等企业成功赴海外投资兴业。五年来,我们坚持以提升内涵为重点,强化城乡统筹,现代城市形象逐步彰显城市建设全面加快。坚持规划引领。2010年,编制完成江宁城乡总体规划、东山副城总体规划,实现区域总体规划、重点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形成了“一核三元”的城市空间布局,综合城镇化率达75%。突出副城提升。老城改造与新区建设同步推进,东山副城建成区面积达90平方公里,府前、岔路、河定桥、杨家圩等片区改造全面实施,拆迁总面积达300万平方米,老城面貌不断更新;开发区、科学园加快由产业园区向城市新区转变,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强化新城带动。全面加快禄口、汤山、滨江三大新城建设,成为拉动区域发展的重要引擎和产业集聚的重要载体。汤山新城18.14平方公里启动区加快建设,御庭、温德姆、悦榕庄等一批高端旅游项目进驻,旅游新城特色不断彰显;滨江6新城50平方公里建设框架全面拉开,“三区联动”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禄口新城,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航空制造、航空物流等临空产业特色不断显现。城市功能全面提升。交通枢纽地位更加突出,2010年,绕越高速、宁杭高速、双龙大道高架等建成通车,全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总里程达388公里,密度居全省前列;火车南站、京沪高铁、宁杭城际、宁安城际等工程加快推进;地铁一号线南延线建成通车,地铁三号线、地铁六号线启动建设,实现与主城快速融入、无缝对接;机场二期、滨江码头加快建设,进一步凸显了江宁大交通枢纽地位。区内交通路网形成体系,东麒路、江宁开发区至滨江连接线、将军大道等主干道全线通车,新改扩建道路100公里,构筑了便捷的区内交通路网体系。市政配套设施日益完善,建成长江引水二期工程,日供水能力达95万吨;实施“川气”引入工程,全区燃气管网总长达800多公里,燃气用户14万户;五年累计建成人防工程58万平方米。城市综合功能不断提升,建成天印公园、竹山文化休闲公园、城中市民体育公园,牛首山、方山环境全面改造升级,成为居民休闲旅游首选。河定桥商贸区、胜太路商业街形成特色,城市商业业态加快调整,大学城商贸配套日趋完善。镇村建设步伐加快,2010年投入13亿元,全面实施20个集镇出新改造,汤山、谷里、铜井、丹阳等集镇改造任务基本完成。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五年建成省市区级新农村示范村115个。建成农村水泥路1980公里,实现农村公交和区域供水“村村通”,达到全省一流水平。城市管理全面加强。成立了城市管理委员会和督察办公室,大城管机制日益完善。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城市容貌标准,实施分层次、指标化管理。加快推进城管数字化建设,城市管理向信息化、动态化、精细化转变。结合文明城区创建,重点实施道路沿7线、户外广告、渣土车等专项整治行动,市容卫生不断改善。建成压缩式垃圾中转站10座,构建全覆盖的保洁网络,村保洁、街收运、区处理的垃圾无害化处理体系更加健全。切实强化交通管理,2010年投资8500万元,在城乡各主要道口设立电子警察、智能卡口,基本实现数字监管城乡全覆盖,交通秩序和安全状况持续好转。生态环境全面改善。重点工程加快建设。投入近百亿元,实施了8大类66项生态建设工程。建成污水处理厂18座,铺设污水收集管网470多公里,污水日处理能力达33.4万吨。所有街道建成全国环境优美街道。节能减排扎实开展。关闭污染企业187家,250家企业通过循环经济试点、清洁生产审核和环境管理认证。建设秸秆气化站40个,建成全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区。2010年,削减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3281吨和260吨,超额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绿色江宁”成效显著。森林覆盖率、城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25%和43%,宕口复绿194万平方米,江宁开发区、科学园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强化农村环境整治,完成261个村庄环境综合治理,63个村(社区)建成村级污水处理设施,16个村(社区)建成省级农村环境整治示范村。五年来,我们坚持以改善民生

1 / 2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