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页南京民国建筑调查实践报告一、团队介绍二、序言——集大成的建筑群三、实践报告1、首都计划2、兼容并蓄3、历史价值4、建筑现状5、发展措施6、走访颐和路四、问卷调查1、样本及反馈2、总结与分析五、参考文献一、团队介绍:1、指导老师:金燕2、组员:顾善植第二页二、序言:集大成的建筑群南京的民国建筑作为西风东渐时兼容并蓄的辉煌产物,其发展历程经历了产生、转型、鼎盛、停滞、恢复五个时期,主要建筑风格有折衷主义、古典主义、近代中国宫殿式、新民族形式、现代派以及中国传统民族形式六种。一批批留洋归来具有现代思想的建筑师;一张张具有承前启后、高瞻远瞩的构造图纸;一次次针锋相对、坚守原则的讨论,正是这些先哲对艺术地不懈追求与对完美地执着捍卫,给世界留下了一笔珍贵的文物,在历史的洗礼中愈久弥新。一块块砖瓦的修缮,一座座楼阁的雕镂,无论是第一次还是多次后的徜徉,总能有种穿越时空的感觉,也许古色古香与川流不息只是一张窗纸的间隔。这批伟大的建筑群不仅赋予日常的功能的作用,其意义更在于经济,政治,历史,文化,作为一个国都的象征,其缩影俨然是中国近代建筑文化的博物馆,一个可用五官直接接触感受的博物馆。官方建筑的领袖号召,公馆别墅的东西交融,公共建筑的简约大气,烈士陵园的庄严凝重。不仅折射出西方现代城市的规划思想.也承载了中国人在动荡不安的状态下对未来现代化的一种美好想象.一代人近30年的努力造就这样一批等级高,类型全,价值大,内涵丰富的建筑群。每当举起相机,耳边听到的是匆匆而过的人流,留下的记忆不知应作何味。被划为国家重点保护的建筑是幸运的,她们可以依旧风华卓资,定期还有专人修缮,而诞生于同时代却被后人遗忘的建筑只能烟雨中了。三、实践报告:首都计划在中国建筑的历史上,南京民国建筑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自鸦片战争轰开了近代中国的大门,西方建筑样式开始传入南京。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南京开始了作为现代都市的营造。1928年,蒋介石建都南京,由此出现持续十余年的营造高潮。抗战中,南京建设有所停滞。抗战胜利以后,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又建公共建筑和别墅。据南京市规划局统计,南京现存民国建筑千余处,其中119处是中国近现代史上首屈一指的建筑。作为国民政府的首都.南京自然是中央最关心的地方.官方希望营造一个新首都.来获得更多的国际认同,向世界宣示一个“新中国”的崛起。他们认为只有把首都建成中国最好,也是世界上最好的城市,中国才能谈得上是第一等的国家。因此它必须像官方所希望的那样,第三页建设成一座在物质和精神上都足以令人称道的首都。其营造不但要树全国政治之宏模,还应动友邦人士之观听。故而首都的每一个角落(包括街道、建筑、店铺、交通、标语和市民仪容)都极为重要。事关首都乃至国家的国际形象。作为物质上和文化上的孵化器,国民政府希望南京能够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道路齐头并进,带领这个古老的国度变得迅速摩登起来。因此首都营造和修建中山陵一样,不仅是一件极为复杂,规模浩大的建筑任务,也是一桩庄严神圣的政治工程。而国民政府对于首都南京的发展前景也极为乐观。他们认为相较纽约在开辟前的蛮荒情况,南京已居政治和教育的中心地位。而且随着人口的日渐增加和城市工商业的渐次发达,以南京优越的地理位置,一定有着乐观的前景。市长马超在1937年的一次公开演说中,更直言官方希望将南京变为东方最伟大都市的愿望:我们相信南京,不但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并且为全国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有国家最大的银行,有全国最高军事指挥机关,有全国最高学府,一切人才物力都是全国的首脑,都是全国的心脏,所以各位做南京主人翁,为爱护乡土,为爱护国家,大家都要努力接受训练,共同建设新南京,使它成为东方最伟大的都市,而为达到符合于西方标准,并能与西方著名都市比肩而立的目标,政府官方要求南京市容不仅要足以称中央之体制,树民治之楷模,坚民众之信仰,起国际之重视,不可偏废。市内建筑亦必求完备,必求壮丽。它的建筑,虽然不敢有模仿巴黎柏林的奢望,但至少总要能和我们东方岛国的东京相仿,方足以表现革命建设的精神。由此可见,政府高层对首都建设的殷切期待之一斑。而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一份合理科学的城市规划自然必不可少,而《首都计划》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1929年12月底,国都处历时1年拟就的《首都计划》正式出台。整个设计在规划方法,设计程序,规划管理等诸多方面都借鉴了欧美模式。由于它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次由国人自主完成的城市总体规划文本,开启了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实践的先河。在规划理论上,《首都计划》深受近代欧美盛行的“卫星城”,“邻里单位”的思想影响。城市空间布局以“同心圆式”四面平均开展,渐成圆形之势。明确提出避免使城市发展呈4狭长之形,避免城市一部分过于繁荣,一部分又过于零乱的非均衡发展。在文化观上,《首都计划》强调民族主义,提出“本诸欧美科学之原则,吾国美术之优点”作为规划的指导方针。宏观上采纳欧美规划模式,微观上采用中国传统形式。冀图以此寻找民族主义的外在表现形式,来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和国族认同。《首都计划》的内容极为丰富.包括城市的史地概略、人口预测、中央政治区、建筑形式、道路系统、水道改良交通管理、铁路与车站、港口计划、飞机场、自来水、电力、住宅、学校、工业、浦口建设、城市分区、实施程序、歉项筹集等诸多方面。正如《首都计划》中所言:“一国必有一国之文化,中国为世界最古国家之一。数千年来,皆以文化国家见称于世界,文化之为物,大多隐具于思想艺术之中,原无迹象可见。惟为思想艺术所寄之具体物,亦未始无从表出之:而最足以表示之者,又无如建筑物之显著,故凡具有悠久历史之国家,其中固有之建筑方术,固当保存勿替,更当发扬光大……国都为全国文化荟萃之区,不能不藉此表现,一方以观外人之耳目,一方以策国民之兴奋也。”一部规划,给了南京这座从远古走来的城市新的风采,无论当时是出于何种政治目的,何种一己野心,亦或文化诉求,今日之瑰宝已是最好的见证:《首都计划》是划时代的,不仅是开创者,是里程碑,更是我中华儿女海纳百川,开阔胸襟,积极进取的缩影。怎样的年代,孕育出如此的计划,后人更应自勉来承先哲之遗志,复我中华之伟业。兼容并蓄在二三十年间,代表性建筑不少于200座。第四页南京的近代建筑类型齐全,大型行政办公建筑、纪念建筑、商业建筑、文教建筑、教会建筑、使领馆建筑、住宅洋房等,在中国近代建筑史地位很高。这些建筑形式风格多样,中西兼容,反映了当时中国建筑的最高水平。大观南京就好似一座规模宏大的中国近代的“建筑历史博物馆”,深深地打上了时代风云的烙印。南京民国建筑,主要分布在五个区域:一、中山陵园地区,包括中山陵、植物园、行健亭、音乐台、光华亭、仰止亭、流徽榭、藏经楼、国民革命历史图书馆(今中山陵7号)、桂林石屋、永慕庐、永丰社、孝经鼎、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谭延闿墓、航空烈士公墓、天文台、中央体育场以及蒋介石、汪精卫、孙科、张学良、林森、陈果夫、陈立夫、何应钦、唐生智、冯玉祥等100多位国民党党政军高级官员的公馆、别墅。二、明故宫地区,为中央政治区,包括中央博物馆(今南京博物院)、中央监察委员会(今南京军区档案馆)、中央党史史料陈列馆(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励志社(今钟山宾馆)、中央医院(今南京军区总医院)、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今南京军区司令部)等。三、新街口地区,为商业区。包括交通银行(今工商银行南京分行)、国贸银行(今新街口邮政支局)、大华大戏院(今大华电影院)、福昌饭店、中央商场等。四、西康路地区,为新住宅区,俗称公馆区。共建成近70万平方米的花园住宅,户均超过400平方米。五、中山大道沿线,主要是行政建筑。包括交通部、铁道部(今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外交部(今江苏省人大)、最高法院(今江苏省粮食局等单位)、最高检察署(今军人俱乐部)、华侨招待所(今江苏议事园)、新都大戏院(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胜利电影院,已拆)、财政部(今南京军区后勤部宿舍)、中央饭店等。这五大区基本落实了《首都计划》核心,标志着南京从基本是明清风貌的传统古城,向近现代化城市的转变,寄托着一代规划师、建筑师和政治人物建设一个田园化、民族化、科学化新南京的雄心和梦想。今日也许只是地铁每一个站点间的距离,我们只需10分钟的路程便能从一个赶往另外一个,这些建筑背后的故事,也许就像当年明城池中留下的绝对合格的保证一样。不是应该留在相册中,教科书上,更应该在心中默默地祈祷,这是一种怎样的信念,怎样的一批人去完成一个时代的使命。历史价值在中国近代史上,南京作为中华民国的首都,风云际会,华盖云集,都城内各类建筑星罗棋布,这些建筑在为人类提供活动舞台的同时,又因人类的活动而充满生机和活力。时至今日,半个多世纪前活跃在民国舞台上的风云人物,大多已如过眼云烟,随风而逝。而当年的建筑,历经时代的变迁和人世的兴废,或多或少有一些保存下来。在今天的南京城内,这些保存至今的民国建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仅是城市的躯体,是城市的灵魂,是有形的资产,是无形的财富,更是社会发展的标志。南京民国建筑作为南京文化的一大特色,其历史价值不仅体现在它本身是一部无言的历史,是历史的见证物,更重要的是还体现在它的政治、教化的功能上。首先,南京的民国建筑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一座“心桥”。南京城内的一座座民国建筑,就像一部部无言的书,有形的画,凝固的音乐,哲理的诗,无时无刻都在向人们诉说流逝的第五页历史。尽管民国年间的风云人物相继作古,但他们的后代或居住在大陆,或寄居在台湾,或侨居在欧美,他们都有强烈的怀旧情结,都有叶落归根的愿望。其次,民国建筑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教材。以文教类建筑为例,中央大学、金陵大学、金陵女子大学等文教机构是民国时期培养高等人才的摇篮,当年全国各地才子云集,从这些高等学府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科学家、教育家和文学家等。革命史迹梅园新村、八路军驻京办事处,更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教材。这些价值不仅在当时璀璨夺目,在现在更是熠熠生辉。保护好,发展好这些建筑,就是对前人最好的尊重和对后代最好的交代。任重而道远,每一处景区都是一个阵地,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但这一切对于历史的开发来说都是值得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后人不仅乘凉,还要种更多的树。建筑现状作为当年国民政府的政治与经济中心,南京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民国建筑,它们记录的是老南京的历史,凝结的是旧石器的记忆。然而,土瓦结构的辉煌经不住时光的冲刷,民国建筑正被人们以种种借口改造、破坏掉。目前,南京以民国建筑为主体的重要近现代建筑尚存900余处约1500余栋,其中165处被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包括国家级10处24个点、省级53处55个点、市级102处112个点。多年来,南京市在民国建筑保护方面(基础性研究、规划编制、法规保护工作)做了许多工作。据南京市规划局统计,南京现存民国建筑1000多处。它们的命运大体可分为三类:一类是被改的面目全非以后再作他用的民国建筑,原因也很简单,他们有利用价值,可以进行商业开发;另一类是正面临着拆除的民国建筑,它们将从此在地面上消失。原因也同样简单,它们不是标志性建筑,也没有了所谓的价值,在经济利益与历史意义的天秤上,指针往往会向经济倾斜;还有一类是被保护的很好的民国建筑,它们都是标志性建筑。一方面保护工作在有序推进,另一方面人为破坏和自然损害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例如,就在保护名录公示期间,上海路82号原美国大使馆新闻处和莲子营44号原姚文采寓所被拆除。未经许可拆除的还有豆菜桥37号原卢伟民寓所和麻家巷9号泰国大使馆。江南水泥厂民国建筑,因使用管理不当,引发火灾,损毁严重。原因如下:1、保护民国建筑还缺乏广泛的共识。2、“谁受益,谁保护”的原则难以落实。3、良性、滚动、长期、有效推进的保护机制尚未形成不忍回眸,六朝遗风、明清文化在南京已经不剩下什么,南京人引以自豪的似乎只剩下数量、规模可观的民国建筑。然而民国建筑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风吹雨打许多已年久失修。在城市建设和改造中有的被拆毁消失,有的重要建筑群院落的完整性遭到破坏;还有一些民国建筑因使用不当无序搭建而成为居民大杂院,损坏严重。鉴于此,南京从2006年启动“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