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课程考核方案第一部分考核总体说明一、考核对象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课程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小学教育专业本科选修课。3学分,54学时。凡参加该专业学习的人员,均要参加本课程的形成性考核和期末统一考试。二、考核依据本考核方案依据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课程教学大纲》、文字教材(张行、王铁军主编《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修订版)拟订。第二部分基于网络的形成性考核说明1.网上形成性考核的总体要求本课程采用网络形成性考核和期末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考核总分为100分。网上形成性考核成绩占课程考核总成绩的40%,网上讨论10%,终结性考试占课程考核总成绩的50%。形成性考核成绩与终结性考核成绩均须及格,综合成绩才有效。2.网上形成性考核网上形成性考核的目的是督促学生自主学习,帮助学生实现互助互动学习,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考核各个阶段的学习效果。通过网上形成性考核,还可以加强对市县电大教学过程的指导与监督、教学效果的了解与评估。根据整个课程内容的编排,网上形成性考核设计为4次,每次网上考核采取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分析题或论述题四种形式进行,要求保质保量、按时完成考核任务。每次网上形成性考核成绩按照百分制计算,最后折合计入总成绩。四次形成性考核具体实施说明序号考试范围考核形式分值试题发布时间最迟提交时间权重第一次1-3章填空题20第四周第六周25%判断题10选择题20分析题或论述题50第二次4-6章填空题20第六周第八周25%判断题10选择题20分析题或论述题50第三次7-9章填空题20第八周第十周25%判断题10选择题20分析题或论述题50第四次10、11章填空题20第十周第十二周25%判断题10选择题20分析题或论述题503.教师评阅学生形成性的考核,原则上均由教学班任课老师负责评阅,为保证质量,省校主持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抽查评阅情况。对于阅卷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与省电大本课程主持教师联系解决。网上形成性考核评阅均须根据统一的评分要求进行评析并给出成绩;网上形成性考核中的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由机器自动判卷,论述题和分析题则根据统一评分标准给出成绩。第三部分终结性考试说明1.考试要求根据本课程的性质和教学要求,本课程侧重于基础知识理解,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考试命题覆盖本教材1~11章,分别从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命题。教学中要求了解的内容,是考试的基础部分;要求理解的内容,是考试的主要范围;要求掌握的内容在教学和考试中虽然是少量的,但却是最重要的。要求了解的内容,在考试中体现为填空或判断;要求理解的内容,在考试中体现为问答题型;要求掌握的内容,在考试中体现为分析或应用题型。2.命题原则(1)本课程考试命题严格控制在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范围内。(2)试题难度适宜。一般来讲,可分为容易、适中、较难三个程度。容易占30%,适中占50%,较难占20%。3.考核形式及时限期末考试采取闭卷笔试形式,考试时限为90分钟。4.试题类型及分值考试题型分为五种:①填空题;②选择题;③简答题;④论述题;⑤分析题(1)填空题,10分。着重考核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的识记程度。(2)选择题,10分。着重考核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3)简答题,30分。着重考核对基本理论的识记与掌握程度。(4)论述题,30分。着重考核重要理论的理解与分析能力。(5)分析题,20分。着重考核运用理论对重要问题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要求能联系实际分析。第四部分考核及考试试题举例及解答一、填空题1.初等教育具有、、、等特点。2.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根据、和三者结合起来进行。解答:1.全民性全面性基础性2.教材学生教师二、判断题1.初等教育属于基础教育范畴。()2.现代化的教育方法是指广泛地吸收和利用现代科学研究成果,而不包含因材施教和启发式的传统方法。()解答:1.√2.×三、选择题1.通览世界各国教育,为了扩大受教育的机会,都是通过()来普及初等义务教育。A.学校教育B.教育改革C.教育立法D.科技进步2.从教育改革目标角度来看,教育改革是()A.推动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B.革除一切不合理的弊端C.确立现代教育思想观念D.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解答:1.C2.D四、简答题1.我国普及初等义务教育有哪些主要经验?2.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做好哪几方面工作?解答:1.(1)全面提高认识,优先发展教育。(2)加强教育立法,坚持依法治教。(3)各方努力,增加教育投入。(4)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按地区、分阶段、有步骤地积极实施义务教育。(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2.素质教育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实施素质教育,最主要的是抓住一个前提、三个基本环节。前提在于转变教育思想,即以正确的教育思想统一认识,把握素质教育的要义,把教育的着眼点转到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的素质教育上来,三个基本环节是:(1)构建素质教育目标体系;(2)构建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3)构建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五、论述题如何理解我国初等教育改革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初等教育改革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主要是由我国初等教育的差异性特别是不平衡性决定的。我国是个疆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各自的文化教育传统特点,因此,各民族的初等教育也就呈现不同的特点。另外,传统文化基础较厚实的地区与文化建设薄弱的地区,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存在着相当的差异。这些状况就要求我们的教育改革不能整齐划一,用一个模式开展,而应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多层次地进行。同时,随着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知识呈几何级数增长,学科的分化综合愈来愈突出,对人才的需要亦呈多元化态势。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不能再走标准化、模式化的老路,而应开展多种内容、多种形式的教育,培养适应性较强的各级各类人才。初等教育无疑要通过多种途径、采用多种形式求得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和个性发展。再则,由于遗传、环境、教育和主观能动性的不同,儿童、少年在身心发展上不可避免存在着个别差异,在智力、才能、兴趣、个性等方面都有差异。教育要重视这种差异,深入了解学生,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不同方式的教学,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充分发掘学生潜能和优势,发展他们的特长,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各得其所地获得最大可能的发展。六、分析题运用初等教育功能作用的理论,分析和田路小学“创造教育”的改革实验范例。上海闸北区和田路小学探索、实施“创造教育”,从1984年算起已有10多年了。l980~1983年期间,该校提出以提高素质为目标,以“创造教育”为突破口,以开展科技发明为中心内容的教育改革,大力开展各种兴趣小组活动,增强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成功地完成了“多用升降篮球架”等l8项小发明。其中,不少产品获得专利,已由工厂投入生产。本校创造教育活动引起国内外人士的关注,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反映该校创造教育的专题片《我们的队日》在全国播放,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小发明、小创造活动的开展。1984~1987年期间,学校稳步推进创造教育科学化、制度化、系列化、全员化,总结出“和田创造十二技法”(加一加、减一减、缩一缩、变一变、改一改、联一联、学一学、代一代、搬一搬、反一反、定一定等)。此十二技法,也通过新闻媒介传播到全国。学生的不少作品获国际青少年作品最佳奖及全国一、二、三等奖。根据1984年统计,在全国性科技比赛中,获奖作品有25件,有6件被工厂投产,“防触电插座”获国际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览最佳奖。1988~1990年期间,该校将小发明、小创造与学科教育、课堂教学、生产劳动、家长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技先进单位”、“上海市办学先进单位”等,1988年,“安全螺口灯泡”获得伊利达发明比赛三等奖,全国一等奖,全市一等奖。从l990年后,该校把创造教育纳入整体改革之中,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加强和课外活动相互联系和渗透,以科研推动创造教育的探索更加科学化、规范化,使学校改革走上一个新的台阶,使教学、教育、管理工作有了新的飞跃。摘自:上海和田路小学“创造教育课题组”葛起裕等执笔:《创造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探索》,顾明远主编:《素质教育的整体改革与实验》,中国和平出版社,l996年版,第59~82页。教育除了具有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之外,还具有促进人的发展的功能。因此,初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在以社会发展为其价值目标的同时,还应以人的发展为其价值目标。《学会生存》一书发出呼吁,要为一个新世界培养完人,要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加强人的素质和创造力的培养,已成为各国初等教育的共同目标。(1)新时代呼唤着创造型人才,我国的未来发展以及与国际社会的竞争需要我们开展创造教育,青少年时期是实施创造教育的最佳时机。“应试教育”模式以升学率为教育追求的惟一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只注意知识传授和积累,从根本上扼杀了儿童的创造才能,和田路小学的实验力图吸取愉快教育、成功教育之精华,以崭新的教育观念指导教改;理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教师创造性地教,让学生创造性地学,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2)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高分低能”现象,长期以来一直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生大问题。知识传授尤其基础学科基础知识的传授是培养能力所不可缺少的,便不能代替后者,所谓的能力,归根结底是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所有能力中,对现代生活而言,创造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创造性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紧密相连,因为一般寓于个别,创造性源于个性。(3)和田路小学创造教育结合小学教育的目标及特点,吸收、应用创造教育思想与理论、实践教育的思想和理论、未来教育的思想和理论,对以往的小学教育模式进生了改革,为小学开展素质教育,为初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