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经济师之<经济学基础>知识点整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章经济制度的变革与演化:一、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1.物质资料生产:是指劳动者按照预期目的,运用劳动资料加工于劳动对象,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性质或地理位置,使它适合人们需要的过程。{人类物质资料生产具备三个要素:A人的劳动,即劳动力的支出。它是生产的最基本的要素B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C劳动对象,即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生产力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力的构成包括人和物两大要素,物的要素是指生产资料,其中生产工具占有重要地位。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和分配、交换、消费等关系的总和。生产起决定作用。历史上的社会生产关系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如奴隶制生产关系、封建制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另一种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如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以及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社会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谋取物质资料的方式,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一定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这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并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是这个社会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构成一定的社会形态。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也是矛盾统一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总是从生产力的变化开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最基本、最深刻的动力。3.社会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赖以产生的经济条件不同,分三类:①在人类各个社会阶段中都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生的规律②在几个社会阶段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如在商品经济社会形态中发生作用的价值规律③只在一个社会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如剩余价值规律,社会主义按劳分配规律等。二、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和演化:社会经济制度是一定时期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最基本、最本质的经济基础。社会基本矛盾的运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人类历史经历了五个阶段:原始社会制度、奴、封建、资本、社会。三、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从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存在的两种基本经济形态。商品经济是作为自然经济的对立物产生和发展起来的。1.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它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自身需要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自给自足是自然经济最基本的经济特征。到了封建社会末期才趋于瓦解。2、商品经济的产生的发展: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社会经济形态。{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是以一定的经济条件为前提的,这些经济条件主要有:A社会分工B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存在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经济实体}。{三次社会大分工:一是畜牧业与农业的分离;二是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三是出现了不从事生产而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商人}。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根本条件。它经历了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两个发展阶段。商品经济进入发达阶段即市场经济阶段。四、市场与市场体系:市场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范畴。在简单商品生产阶段,进入市场的主要是劳动产品。后来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也进入市场交换。市场体系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在相互联系、相系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市场有机整体。在这一体系中,既包括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在内的商品市场,也包括资本.劳动力.房地产.技术.信息等市场在内的生产要素市场。{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应当具有的功能:1.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功能2.经济联系功能3.利益关系调整功能4.信息产生和传递功能5社会评价功能}。五、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1区别:商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活动方式,通过等价交换来实现。是相对于自然经济、产品经济而言的。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或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的一种经济运行方式。它是相对于计划经济而言的。2.联系:商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的商品经济;商是充分发展必然过渡到市场经济,市是商发展的必然要求,市是发达的商。六、资源配置方式与经济体制:2.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计划和市场是配置资源的两种方式。计划的有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3.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经济体制是一定社会组织内部资源配置的机制、方式和结构的总和,是对一定社会经济运行模式的概括。经济体制反映社会经济制度的要求,是社会经济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经济体制除了受到经济制度的制约,同时也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国情等其他因素的影响。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决定经济体制模式的最终根据,经济制度的性质规定着经济体制模式的社会经济本质。第二章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一、商品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具有的效用,即能满足人类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质上各不相同,在量上也难以比较。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的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本质属性和社会属性,在质上是相同的,在量上也可以比较。商品交换的比例取决于商品价值的大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或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没有价值,也不是商品,有使用价值而没价值的物品也不是商品。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不能既占有商品价值又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只有通过商品交换,生产者让渡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实现了价值,消费者支付了商品价值而获得了使用价值,商品中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内存矛盾才能得到解决}。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商品生产者在从事具体劳动的同时也就支出了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再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而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二者差别和矛盾:A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有用效果来看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抽取了劳动的有用性的一般人类劳动B具体劳动在质上不同,在量上不能比较,抽象劳动在质上相同,只有量的差别C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经济特有的历史范畴D具体劳动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3.商品的价值量:它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量,是商品的社会价值。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商品的效率,通常有两种表示方法,一是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二是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决定和影响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因素主要有: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组织形式.科学技术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生产资料的质量和效能.自然条件等。二、货币的产生和职能:在商品经济中,商品的价值是通过货币来表现的,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就是价值形式。从商品交换的发展历史来看,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1.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个别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商品内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表现为两个商品之间的外部对立。2.扩大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这种商品的价值充分地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3.一般价值形式:即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统一表现在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某一种商品上。4.货币价值形式。当一般等价物最终固定在一种商品上时,这种商品就成为了货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如金银。{货币的职能: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是由货币的本质决定的,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充当表现和衡量一切商品价值量大小的尺度,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商品的价格。商品价格的变化与商品价值的变化成正比,与货币价值的变化成反比).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只是象征性的存在,不一定是足值的货币).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当做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的一般形式而保存起来的职能。必须是足值的货币。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货币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可以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支付手段(是指货币被用来支付商品赊买过程中的延期支付,以及用来支付债务.租金.利息.工资等职能,增大了经济危机的可以性).世界货币(是指货币越出国内流通领域,在世界市场上执行一般等价物的职能。一般是贵金属的自然形式,少数发达国家的纸币。它的职能:一是作为国际购买手段,购买外国商品;二是作为国际支付手段,平衡国际贸易差额;三是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由一国转移到另一国)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货币流通规律:是指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次数)纸币流通是以金属货币的流通规律为基础的。纸币的发行量以流通中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如果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就出现纸币贬值,物价上涨,通货膨胀}。三、价值规律及其作用:它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来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作用:1.调节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是通过价格机制来实现的。是事后调节,资源的浪费。2.刺激商品生产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促使商品生产者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第三章剩余价值的产生与流通一、货币转化为资本: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但货币本身并不是资本。货币和资本的区别在于它们不同的流通形式,一种是商品流通形式(W-G-W),商品生产者出卖商品换得货币,再用货币购买自己需要的商品;另一种是资本流通形式(G-W-G),资本家预付一定的货币购买特定的商品,然后再出卖商品换回货币,这两者的区别在于:①买和卖的顺序不同②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③流通中的媒介不同。资本的完整形式应该为G-W-G′。G′=G+△G,△G是资本在运动过程中的价值增值额,称为剩余价值(m),可见,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要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就要说明剩余价值是怎样产生的,首先,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领域中产生。其次离开了流通领域,生产者只能由自己的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剩余价值也不能产生。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领域产生,但又离不开流通领域,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二、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劳动者必须有人身自由,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劳动力;二是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劳动力作为商品,也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因素。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可以归结为生产生活资料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具体包括三部分:①劳动者本从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②劳动者养育子女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③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的费用。此外,劳动力价值的决定还包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三、剩余价值的生产:1.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又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值过程。首先表现为生产各种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特点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