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专业基础(区域经济学)专业:区域经济学(区域所)共50分一、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区域分异的客观基础是什么?2.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有哪些?二、问答题(任选一题作答,30分)1.试述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现阶段我国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如何发挥城市的这种作用。2.利用产业结构演化的规律你认为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应该采取哪些措施?答案部分南开大学区域经济学2003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专业基础(区域经济学)专业:区域经济学(区域所)共50分一、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区域分异的客观基础是什么?答:区域分异的客观基础可以从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创新能力的部分排他性和竞争性、商品和劳务的不完全流动性四个方面论述。(1)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我们可以用生产要素的完全的或部分的不流动性来概括资源分布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也就是说生产要素具有不完全流动性,所以区际之间可以组织分工和某些部门的专业化生产,这也是不同区域之间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的原因之一。如果生产要素在空间上能够完全地自由流动,则会导致要素价格、生产成本和收入水平趋于均衡,也不存在区域之分。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可以从几方面解释,一是有些要素对地表的附着力很强,在常态下无法自行流动。二是有些流动性很强的要素,由于政策的限制而不能自由流动。第三,不同民族、生活方式以及不同的风俗、宗教信仰也影响生产要素的流动。总之,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使一国的经济活动不可能得到空间上的均衡分布,这就成了区域分异的客观物资基础。(2)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经济活动具有不完全可分性,这是因为:首先,从产品的生产工序方面考虑,许多生产过程,可根据操作技术的不同划分若干个生产工序,但从节约成本的角度考虑,这种不同的生产工序不可能在空间截然划分开来并在不同的地点组织生产;第二,一个企业的生产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可以节省单位产品的成本,提高经济效率;第三,众多企业聚集在某一地点,可以实现聚集经济;第四,企业之间的以提供商品或服务为主的相互联系不稳定或这种稳定需要特殊中介的,在交易过程中需要付出很大的交易成本和空间成本,为了节约这种联系成本,最好使相互接近。总之,产品生产过程空间分割的非经济性(尤其是上游阶段的产品)、规模经济、聚集经济、联系成本的节约,使得各种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尽可能聚集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形成以成为为中心的区域经济。显然,这种区域经济的形成是不能够从资源禀赋的差异来说明的。(3)创新能力的部分排他性和竞争性创新能力具有部分排他性和竞争性,创新能力强的地方,经济发展速度快,创新能力弱或无创新能力的地区,发展速度缓慢。由于创新能力的这种部分排他性和竞争性,一旦形成创新中心,将不会被轻易消失,除非社会变迁或政治上的原因,或采取特殊的优惠政策把这些具有很高人力资本的人员迁移到新的地点。创新中心的创新过程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这种连续的过程使创新中心成为创新活动的领导者,这种结果,使不同区域之间将存在巨大的创新能力差别,而这种差别又影响区域间发展速度的差异,这种发展速度的差异是区域分异的主要条件。(4)商品和劳务的不完全流动性因空间距离而多付的成本就是空间成本。因空间阻隔而产生的运输成本和空间成本限制了自然天赋优势的发挥程度,经济活动不可能随资源要素的附存状况,均匀分布或随即地散布,而集中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总之,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创新能力的部分排他性和竞争性、商品和劳务的不完全流动性,就构成了区域分异的客观基础。也症因为这种客观基础条件,我们平时可以看出区际间不同的经济景关,也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区域。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有哪些?答:区域经济增长指的是某一地区商品和劳务的增长。一般来说,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包括: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要素、劳动力要素,资本、技术、结构变化和制度安排等。(1)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作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是区域经济增长的物质基础。首先影响区域经济的投入结构,进而对区域的产出结构也产生重大影响。另外,自然条件作为环境因素,也见解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作用。优越的自然条件、丰富的自然资源、一般来说,有利于区域经济增长,对区域经济持续增长会产生积极作用,反之,则会妨碍区域经济的健康成长。(2)劳动力资源劳动力资源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可以从劳动力数量与区域经济增长、劳动力行为与区域经济增长、劳动力素质与区域经济增长、劳动力流动与区域经济增长几个方面考虑。劳动力数量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劳动力投入的增加,可以提高区域经济的产出水平。其次,劳动力数量影响要素投入的结构,在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区域,为了充分发挥劳动力数量多的优势,一般采用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样可以最大限度避免资金的约束。劳动力行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可以从劳动者对闲暇时间的要求和劳动者的择业观念与道德习惯两方面影响劳动力的供给。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于是会加强劳动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加入劳动力投入数量不变,由于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使得经济增长中实际劳动投入增加,经济就会在节约资本和更多地利用劳动力的情况下获得增长。劳动力的空间移动使更多的劳动力资源得到利用,对经济增长会产生积极的作用。(3)资本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生产要素的投入主要是三个方面。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一般来说,自然资源和劳动力在一定时期内是不变的,资本总是一种的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因此资本的增加对区域经济增长有特殊的作用。(4)技术变化技术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不同的技术决定了各种要素在经济活动中的结合方式;第二,技术进步不断改变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第三,技术进步能促进劳动力质量的提高;第四,技术进步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变化。(5)结构变化结构变化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起作用:第一,产业结构变动是资本寻求利益最大化的结果,而资本收益的增加,意味着资本既定的情况下,增加了产出,所以产业结构变动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第二,就业结构变动,从整体上提高了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因此,在就业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就业结构的变化能促进经济增长。同时,就业结构的变化能提高劳动力的素质,从而促进经济增长。第三,企业组织结构的变化,可以通过更有效地组织资源,更合理地利用资源以及更能适用市场经济发展地需要,来促进区域经济地增长。(6)制度安排制度对其经济增长地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政府通过制定区域经济政策,影响各区域地经济增长;制度创新能力地差异,影响区域地经济增长。二、问答题(任选一题作答,30分)1.试述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现阶段我国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如何发挥城市的这种作用。答:现代城市,是区域经济地核心,又是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的空间依托,是区域经济组织的节点和载体,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在区域经济学中的中心作用也日益增强。城市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1)从城市在产业链中的地位看。城市是现代分工的产物,城市在产业链中的作用,一方面表现为城市从其周围地区吸收产品,城市成为最大的最终消费场所,另一方面,城市也自己制造一些产品,以供城市本身需要和满足周围区域需要。(2)从城市在要素流动中的地位看。城市在要素流动的地位主要表现在城市不断从周围地区摄取原材料和劳动力。由于收入差异以及城市的需求,城市周围大量的原材料和劳动力涌进城市,这一方面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另一方面,人才、资金、原材料的集中又导致更大规模的资金积累和技术进步,从而进一步带动城市和其周围地区的发展。(3)从城市的积聚效益看。区域发展是不均衡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城市一直处于核心地位,而城市外围地区处于城市外围地位。城市在资源、资金、劳动力和技术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强化了城市的积聚效益。正是因为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所以欲发展一个地区经济,首先就要求城市发挥其火车头的作用,扩大城市的辐射范围。下面就我国中西部地区和沿海地区发挥城市的作用进行论述。(1)首先要却确定城市发展的中心地位思想。无论是我国中西部还是东部,都应该坚持推进城市化进程。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远远落后于工业化发展水平。我们应该树立城市化发展战略,以城市经济的发展推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应该扩大城市的辐射范围,使城市反馈作用能够波及尽可能大的范围。(2)应该明确城市分工。不同城市的地理位置、资源优势、经济实力、历史情况决定了城市的不同分工。这在我国城市比较密集的东部表现更为明显,一定要明确不同城市的地位及分工,避免城市建设的重复性。使城市间能够形成合力。(3)注意城市经济和城市边缘区经济、乡村经济的协调发展。城市经济的发展最终需要城市周边地区的支持,城市经济和城市边缘区经济、乡村经济的不协调发展最终会影响城市经济自身的发展。在我国这样一个农村人口占多数的国家中,强调城市经济和乡村经济的协调发展有更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2.利用产业结构演化的规律你认为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应该采取哪些措施?答:产业结构演化的规律包含以下内容:(1)第一产业的相对国民收入(即比较劳动生产率)在大多数国家都低于1,而第二次和第三次产业的相对国民收入则大于1。从时间分析看,农业相对国民收入下降的趋势说明,在劳动力相对比重和国民收入相对比重均下降的情况下,国民收入比重下降的程度超过劳动力相对比重下降的程度。(2)第二产业国民收入相对比重上升是普遍现象,但劳动力相对比重的变化由于不同国家工业化水平的不同而有差异,即综合起来看是微增或没有大的变化。说明工业化达到一定程度后,第二产业不可能大量吸引劳动力。(3)第三产业的相对国民收入,从时间系列分析看,一般表现为下降趋势,但劳动力相对比重是上升的。这说明第三产业具有很强的吸收劳动力的特性。但是,劳动生长率提高并不快。在产业结构演化的大轮廓中,工业是对科学技术进步最敏感的经济部门,工业化过程表现为工业结构的重工业化、高加工度化和技术集约化的总体趋势。(1)重工业化过程,尤其是工业化过程中的后期,是靠机械工业的增长来支持的。但是,机械工业的增长中,耐用消费品的增长又是其中的一大支柱。(2)高加工度化意味着工业加工程度不断深化,意味着在原材料工业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加工组装工业的发展将大大超过原材料工业的发展速度。工业结构的高加工度化的事实说明,工业的增长对原材料的依赖程度到一定时期会出现相对下降的趋势,从而对能源、资源的依赖程度也将相对下降。(3)随着工业化的发展,随着工业结构的重心由轻工业到重工业,从原材料到组装加工业的转移,工业的生产要素结构的重心也分别由劳动力到资金,再到技术的相应转移。我国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特点是:从三大产业看,农业在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明显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其次,从其工业化程度看,工业化对原材料的依赖程度较高,工业技术水平较低。根据产业结构演化规律,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大力发展第二产业,以第二产业的发展带动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我国西部地区面积辽阔,资源丰富,人口较少。发展第二产业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以后西部的产业优化中,应该将第二产业发展放在重点位置,尤其是基础工业的发展,应该将基础设施的建设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2)提高工业的技术水平,将先进技术和现有工艺水平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工业技术含量的提高。工业发展在经历劳动力因素、资金因素后,技术高低是决定工业化水平高低的决定性因素。我国西部工业发展首先表现在资金的短缺,但更重要的是技术的匮乏。(3)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信息部门的发展反映了一个经济实体的能力,即增加生产要素的价值并从而制造出新的财富。以及更有效的分配这种财富。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能够促进我国西部产业优化的效率。南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