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少数民族濒危非物质文化的研究和抢救——岭南学术论坛第三十四期时间:2008年5月28日下午地点: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主办: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承办: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科研处、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民族研究所【主持人】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下午好!岭南学术论坛2008年第三期——“南方少数民族濒危非物质文化的研究和抢救”就要开始了,首先介绍一下今天到会的各位领导和嘉宾。省社科联社科普及办陈杰珍主任;省社科联社科普及办黄琼琼同志;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林伦伦副校长。三位演讲嘉宾是:暨南大学学报副主编范俊军研究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於贤德教授;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民族学院院长、研究所所长郭小东教授。其他与会的各位领导和同志有(名单略)。参加本次会议的还有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和民族学院的老师,非常欢迎大家的光临。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感谢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在百忙中出席本次会议,采访本次会议的有广东电视台、广东卫星广播电台、南方新闻网、南方日报等新闻单位的记者朋友,谢谢你们。首先有请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林伦伦副校长致欢迎词。大家欢迎。【林伦伦】尊敬的陈主任,尊敬的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的各位专家学者,各位同行,还有我们本校的各位老师和同学们,下午好!受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社科联社科普及办的委托,我们学校以民族研究所和科研处承办了岭南学术论坛今年第三期的活动,学校对这次活动非常的重视,我们从上次到暨南大学举行学术论坛时接下这个任务,时间很短,其中还包括我们学校上个星期刚刚完成的学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可以说我们是在日夜加班加点的情况下承办了这一期的学术论坛活动,得到这次机会不容易,在此我代表学校感谢省委宣传部、感谢省社科联对我们的信任!同时,我也对从各个高校和科研单位来参加本次论坛的专家学者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对专门来为这次学术论坛做专题采访报道的新闻媒体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前身是广东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是1984年就已经成立了,具体的情况等一下由我们民族研究所的所长郭小东教授给大家做详细的介绍。我可以告诉大家,我们学校改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这个名称之后,办学定位就基本改为…,陈绍基主席给我们题了办学定位三句话,面向职教、服务职教、引领职教,这是学校这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给专家们汇报的办学定位。但是还有一条,民族教育的功能不变,这是教育部批准我们改名字的时候最后一句话。现在我们既是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但是我们还有民族教育和研究的功能,在这次的校长报告里,我们校长照样把民族教育和研究作为我们学校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民族研究所在2006年拿到了广东省到目前为止唯一的一个民族学硕士点的同时,也拿到了广东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实现了当年的两个跨越式发展,从只有两个半人发展到现在十几个专家教授博士的一个比较好的研究单位,一会儿郭小东教授会详细的介绍。我们认为在广东搞人文社科研究,各位坐在这里的同行,岭南文化研究方面,华南师范大学就把这个地盘“占”了,汉语翻译研究暨南大学把这个地盘“占”了,我们广东技术师范学院要从哪一个方面杀出一条血路呢,只要从大家的夹缝里找到跟我们学校前身有紧密联系的少数民族文化研究,来作为我们研究的特色。我们定了这个方向之后,也证明我们没有定错,从拿硕士点到拿基地,到学校对这个基地的支持,我们都觉得还是做的不错的。我们今天承办这个论坛,就是为了得到省里领导、兄弟院校的支持。趁此机会,向大家请教,我就讲到这里,时间留给各位专家讲学。再次对各位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主持人】谢谢林校长。下面请主办单位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社科普及办陈杰珍主任讲话,大家欢迎。【陈杰珍】尊敬的林校长,尊敬的各位专家学者,下午好!岭南学术论坛已经举办多年,它是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社科联主办的,自从去年初归入岭南大讲坛研讨性板块之后,发展非常迅速,基本上是每月一期,这主要是由于得到各高校、各学会的领导和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这个平台才有良好的发展势头。今天,在这里举行的是岭南学术论坛第三十四期,这一期就是由省技术师范学院承办的,主题是“南方少数民族濒危非物质文化的研究和抢救”。我想大家都非常清楚,广东是全国经济发达的省份之一,同时也是少数民族文化丰富多样的省份,南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是广东的一大特色,研究南方少数民族濒危非物质文化的抢救与保护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它有利于我们两个文明的发展,也有利于我们广东地方特色的弘扬。假如我们什么都是全世界一样的,没有自己省份独特的色彩,那么,我们省就缺少了独特的个性。所以研究这个主题是很有意义的。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3年第32届全国教科文组织大会又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国在2004年正式批准加入这个公约,我们是第六个参加该公约的国家。自2001年起,中国的昆曲、古琴、蒙古长调等相继申报获批成为联合国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正稳步的推进。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四个扶持”中明确提出了要扶持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又下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确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方针和目标,2006年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同年,广东省又发布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等等,至今文化部还公布了全国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501项,其中我们广东省有29项,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有226名,其中我们广东省有7名,第二批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有551名,其中广东有7名。目前我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4项,其中没有一项属于广东的,广东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工作任务非常艰巨,为进一步推动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南方少数民族濒危非物质文化的抢救和保护工作向前发展,我们岭南大讲坛特别组织了本次论坛,专门请我们在座的各位专家学者就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问题,特别是南方少数民族濒危非物质文化的抢救和保护工作发表自己的讲解,相互的交流,为我们文化大省的建设献计献策。在这里,我要代表主办单位首先感谢在百忙当中抽时间来参加本次论坛的专家、学者;同时,要特别感谢承办单位广东省技术师范学院,他们为办好本次论坛做了充分的筹划与准备;还要感谢今天到会的媒体朋友们,他们会把我们今天会议的信息、专家的见解和议在更广泛的领域里传播。谢谢大家!【主持人】下面有请承办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郭小东教授讲话。大家掌声有请。【郭小东】各位领导、各位教授、各位学者、各位同行、各位来宾,大家好!首先欢迎各位光临我们学院参加这样的会议,我还要感谢,我们民族研究所作为承办单位,实际上所有的承办单位都是我们学校的科研所准备的,他们准备的特别好,在这里向他们表示谢意。在座各位对我们民族学院应该是非常熟悉的,自从改名以后就变得陌生了,民族研究所在座有很多老朋友、老熟人,有一些是我们长期的支持者,还有对我们项目的评审者。我在这里就不打算比较详细的介绍民族研究所的情况了,简单说一下。我们民族研究所是成立于1984年,成立之后承担了学校的民族理论、民族文学、民族语言的一些研究课程,在2006年时民族研究所获得了民族专业硕士点,同一年通过专家评审,被批准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主要研究方向有一个,一个是南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一个是南方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第三个是南方少数民族社会经济。南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发展方向,主要是开展对广东瑶族、海南黎族等少数民族,及华南汉族民系的历史文化和相互关系的研究,尤其是黎族学的研究上,开创了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中独树一帜的研究领域。2005年3月30日光明日报发表了黎族学填补民族学空白的通讯报道,报道了我们民族研究所的研究工作,同时针对现代化进程中民族传统文学的价值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等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较为突出的系列成果。第二个方向是南方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方向,充分发挥了广东的语言地理优势,抓住了我国语言研究的弱项开展研究,南方少数民族民族语言研究一直是我们的优势,近年来发表了一批有学术影响力的学术成果,目前承担着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985工程项。第三个方向是南方少数民族社会经济研究方向,这个方向直接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特殊性入手,以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为研究区,开展对少数民族社会经济的研究,建设和完善了民族经济学的学科理论框架,指导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持续和谐发展。此外借助泛珠三角合作的大背景,从少数民族发展的角度,综合考察其未来的发展问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另外我们还有三个研究中心,每一个研究中心都各有一到两位的专业研究人员。近年来基地研究成果丰富,从04年以来本学科出版专著17部,有多篇论文发表在国家期刊志上。2006年初民族研究所获得了民族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目前招收研究生,2008年招收16名。07年我们开通了民族研究网,开展网上咨询和学术交流,初步形成了全省民族研究和咨询的学术交流,咨询服务以及信息资料基地。这是我们民族研究所的一个基本概况,还有一些细化和深化的工作,我在一会儿的报告中向大家汇报,比如说大家还没有留意到这里有两个独木舟,还有两个价值连城的黎族龙被,这都是独一无二的。具体的内容,一会儿在我的演讲中具体会讲到。谢谢大家。【主持人】谢谢三位领导的致辞和讲话。首先有请暨南大学学报编辑部副主编范俊军研究员做“抢救和保护民族语言的法规政策解读”演讲,范俊军博士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保护语言与文化多样性文件汇编》编译者。【范俊军】抢救和保护民族语言的法规政策解读首先纠正一下,研究员前要加一个副字,网络上如果没有这个字,就会麻烦了。非常高兴有这么一个机会,跟大家一起学习和交流。多样性问题实际上是可以从很多方面来理解的,或者说从各个层次上去看这个问题,比如说学术的层次上,从全球战略的角度去看,还有就是一个国家从它政策法规制订的理据方面去看,我这里当然是讲语言多样性,因为语言多样性是文化多样性的基本内容,所以随便也不能不兼顾文化的多样性。我要说主要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全球语言濒危状况;第二,教科文组织相关法规文件;第三,对法规文件的几点认识。一、全球语言濒危状况在当代,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众传媒的迅猛扩大、基础教育的广泛普及、交通的空前便利,经济的全球一体化,在给人类带来了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享受的同时,也给全球生物-文化多样性带来了严重的危机,威胁着地球和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语言快速走向濒危和消亡,是当代世界语言多样性危机的主要表现形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众多的语言,使用人口在急剧减少。全世界目前现存6900多种语言,其中使用人口在百万以上的约320种,总使用人口约为62.6亿。全世界总人口约为64.6亿。就是说,全世界约97%的人口仅使用着世界4%的语言,全世界96%的语言仅为3%的人口在使用。可见,全世界绝大多数语言只有极少数的使用人口。2.语种消亡的速度比物种消亡速度还要快。目前,全世界不到2周就有1种语言灭绝。照此下去,至本世纪末,全世界大多数地区90%的语言将会消亡,被少数强势语言所取代。据估计,现代科学能够发现的物种,大约有500万种。每天有75种灭绝,每小时灭绝3种。与物种消亡速度比较,语种消亡速度要快。3.全世界正在走向濒危和灭绝的语言几乎都是少数民族和少数人口族群的传统母语。我国的情况也比较严峻。大陆128种少数民族语言中,除了20多种使用人口在10万以上的语言外,其他语言使用人口多为几万或几千人,还有一部分语言使用人口只有几百人甚至几十人。约70左右的少数民族语言处于濒危或正在走向濒危。语言灭绝的原因有外部和内部原因。外部原因如:战乱和军事冲突;宗教迫害与宗教矛盾冲突;种族矛盾与仇杀;生存压力和经济逼迫;外来文化的侵蚀;母语教育的缺失与衰败;自然灾害引起的族群灭绝和人口大量死亡。内部原因如:民族和族群对母语的态度消极、母语感情的丧失。内部原因往往有其外部根源。因此,多样性危机是一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