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教育学院赴贵州铜仁社会实践队调研报告调研组成员:朱宗虹、魏运杰、周育榕,胡振林摘要:在对贵州省铜仁市印江县郎溪镇坪阳小学的66名学生进行关于监护人的缺失对留守儿童影响的问卷调查和40多名学生开展家访,我们总结了留守儿童出现的一些问题,经过原因分析,得出由于监护人教育的缺失最终导致留守儿童早期社会化不足的结论,并提出一些建议来缓解留守儿童早期社会化不足这一问题。关键字:留守儿童监护人教育缺失早期社会化不足引言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潮的流动方式从东部地区到西部地区转变成了由内陆地区向沿海开放城市前进。内陆地区的农民放弃在家里的耕种,涌向沿海开放城市中从事劳动力密集型的工作,产生了一个新的群体“农民工”,大多数农民工群体一年才回家一次。由于种种客观或是主观因素被家长留在家里的孩子就会由上一辈监护人来承担起他们的教育责任。在“农民工”群体产生的同时,“留守儿童”群体也应运而生。留守儿童,指的是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2012年9月,教育部公布义务教育随迁子女超1260万,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2200万。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在留守儿童数目与日俱增的同时,留守儿童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由于监护人教育的缺失导致留守儿童群体存在以下的问题:1、超高比例。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22%。父母双方外出务工中,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2、监护不力。据统计,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3、缺乏抚慰。父母外出务工的多为一年回家一次或是两三年回家一次。4、安全意识不足。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的安全意识方面没有得到很好的引导。5、心理障碍。留守儿童严重的两级分化问题,加剧了留守儿童问题的严重性。众多的目光都聚集在留守儿童这一问题上时,南昌大学西部民情之窗暑期支教队“香樟流萤”支教队,借着去贵州省支教的机会,接触支教地区的留守儿童,了解留守儿童的现状,希望通过调查缓解留守儿童问题。一、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1.1调查基本情况:本次调研,我们对贵州省铜仁市印江县朗溪镇坪阳小学的四、五、六年级的共66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男34人,女32人。留守儿童35人,非留守儿童31人。此处数据为剔除无效问卷之后得出,原问卷发放数量为75份,收回问卷75分,其中无效问卷9份,有效问卷66份。总回收率为100%,问卷有效率为88%。1.2受访者个人统计学特征分析这次调查的对象中,男34人占总数的52%,女32人,占总数的48%。根据留守儿童的定义,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由此判断留守儿童为35人,占总数的53%,非留守儿童为31人,占总数的47%。在年龄方面,10岁的有12人,11岁的有12人,12岁的有17人,13岁的有19人,14岁的有3人,15岁的有3人。总的来说,这次调研的男生、女生人数和留守儿童、非留守儿童人数基本上相同,有利于保证调研结果的公正,合理。此外,所有被调查对象的年龄都超过10岁,使我们的调研结果有一定的说服力。二、监护人对儿童教育基本情况分析为了研究监护人对儿童教育基本情况的分析,我们调研队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儿童教育问题展开调查,分别是:监护人和儿童对儿童学习的态度,监护人的道德素养与儿童道德素养,监护人对儿童安全教育与保护以及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监护人对儿童人际关系状况的关注以及儿童处理人际关系的做法(同性与异性),监护人对儿童的期待以及儿童对自我社会角色的认知及儿童对未来的憧憬。经过20多天的社会实践活动,调研组队员深入当地观察,综合运用问卷和访谈两种调查方法对坪阳小学的学生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总的来说,留守儿童在学习态度、安全意识和安全状况、角色认知和期待、道德水平这些方面上和非留守儿童之间存在着差异。具体来说有:2、1学习态度方面:留守儿童统计结果留守儿童统计结果从统计结果上来看,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之间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在周日晚上或是周一早上完成老师布置作业的人数所占总人数的比例上,其中留守儿童占到20%,而非留守儿童仅为3.2%。说明留守儿童在学习态度上并没有非留守儿童那么有积极性,但是大部分留守儿童能够比较及时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只不过是一小部分的留守儿童不能够及时完成作业,因为他们会把周末的作业拖到周末的晚上或者周一早上才完成。2、2安全意识和安全状况上:留守儿童统计结果非留守儿童统计结果有14.3%的留守儿童认为“大家都去了,所以我也去游泳”是可以的,而在非留守儿童这边则没有任何一个问卷填答者选择这个选项。另一方面,只有22.9%的留守儿童想到家里面说玩水很危险所以不能去游泳,相比之下,非留守儿童这边则为45%,说明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之间在安全意识以及监护人给予的安全教育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同时,在安全状况上,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之间也存在着差异:留守儿童统计结果非留守儿童统计结果在被别人欺负之后,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之间的选择很不一样,有15.2%的留守儿童选择自己解决,大不了打架。甚至有17.1%的留守儿童选择找几个人帮忙打架解决。相比之下,在欺负之后选择和家里交代并寻求帮助的,留守儿童的比例远远低于非留守儿童,前者为43.9%,后者为67.7%。一个更重要的表现是,有31.4%的留守儿童选择使用暴力这种极端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相反,这些情况并没有在非留守儿童群体的调研数据里面发现,事实上推测应该极少出现。2、3角色认知上:留守儿童统计结果如下非留守儿童统计结果从上边的表格中可以看出,有14%的留守儿童选择不照顾生病的家人到别人家里面去吃饭,而只有6%的留守儿童做出这种选择。这说明一部分留守儿童并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的社会角色,不能认识到自己身上所承担的期待和角色规范,对家人和家庭没有相应的责任感。同时,在另外一个关于角色期待的问题上,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对于玩、干农活和打工这三件事的看法有较大差异。留守儿童统计数据如下:非留守儿童统计数据如下:在认为打工或者干农活中至少有一样比玩重要的留守儿童中:认为干农活或者打工都比玩重要的占到了91%,而非留守儿童的数据如下:和留守儿童91%的肯定干农活或者打工都比玩重要相比,非留守儿童中只有14%的人这样选择。非留守儿童的选择并不像留守儿童那样统一,他们的选择是多样化的,有人认为做家务比学习等其他选项重要,有人认为干农活、做家务、打工都不重要,更多的是认为玩重要一点。相反,在留守儿童这边,他们的选择则相对一致,基本的顺序是:学习、做家务、干农活、打工、玩。说明留守儿童在对自己的角色期待上与我们正常理解的儿童有很大的不同。2、4在道德水平上,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道德阶段分布如下:群体道德水平留守儿童频率百分比非留守儿童频率百分比水平I:前习俗道德水平2571.41445.2水平Ⅱ:习俗道德水平1028.61754.8一般认为,前习俗道德水平属于4~9岁的儿童,习俗道德水平属于10~13岁的儿童。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如下:1:前习俗水平(0~9岁):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其道德观念的特点是纯外在的。他们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这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好是坏及严重程度,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他们还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他们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2:习俗水平(9~15岁):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能够着眼于社会的希望与要求,并以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已经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规则已被内化,按规则行动被认为是正确的。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处在该阶段的儿童,个体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的要求,符合大家的意见,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总是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好孩子”的要求,并总是尽量按这种要求去思考.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处于该阶段的儿童其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他们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懂法。认为准则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因此,应当遵循权威和有关规范去行动.)我们问卷上所有学生的年龄均在10岁以上,足以体现出受访学生的道德发展状况堪忧,尤其是非留守儿童,其群体中的大部分成员的道德发展已经严重滞后。有71.4%的留守儿童处于前习俗道德水平,而在非留守儿童群体中这一比例为45.2%,留守儿童的道德发展状况要比非留守儿童糟糕很多。不仅如此,在关于如何处理捡拾到的物品的问题的回答中,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差异也十分明显。留守儿童统计结果如下非留守儿童统计结果如下:非留守儿童更多的是主动寻找失主归还,占48.4%,其次是交给老师处理,占48.4%。但是留守儿童则更依赖于老师的力量,占到62.9%,而且,更有5.7%的留守儿童不知道该怎么处理捡拾到的物品,反应了留守儿童在道德水平上的欠缺。2、5家访过程中监护人是否监督儿童的学习和功课,是否关注儿童的人际关系状况,是否关注儿童的安全状况以及给予相应的安全教育,是否对儿童有明确的角色期待和正确的角色认知的统计如下:群体情况留守儿童监护人频率百分比非留守儿童监护人频率百分比主动监督儿童学习情况1133.41263.1主动关注人际关系情况824.2842.1主动关注安全教育情况1339.31368.1有正确角色认知和期待1030.31157.9从这个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并没有很好的关注到儿童的成长各方面的问题,在各个方面都没有非留守儿童监护人做的好,一定程度上来说,监护人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的不足是导致留守儿童在学习态度、安全意识和安全状况、人际交往情况、角色定位、道德水平这些方面上和非留守儿童之间存在着差异的重要原因。下面将具体分析。三、留守儿童现状原因分析:3、1调研地区现状分析:南昌大学教育学院赴贵州铜仁社会实践队的调研地区为贵州省铜仁市印江县郎溪镇坪阳村、打铁坳村和坪柳村。经过20多天的实地观察、走访调查和访谈,形成的对当地现状的认识如下:一、自然环境不稳定,导致农业发展受限。在我们支教的20多天时间里,下雨的天气屈指可数。实际上当地今年正在经受严重的旱灾,水田干涸,土地开裂,田地里面的农作物已大面积枯萎死亡。作为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贫困山区,农作物的歉收甚至是绝收无疑会加剧贫困。在家访过程中,很多家庭都表示今年的农作物收成会很低,那些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可能就不能每餐饭都吃到米饭。二、山高地险,信息闭塞。调研所属地印江县是属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和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的黔东低山丘陵区和黔东北中山峡谷之间,武陵山脉主峰梵净山位于其东部,形成东高西低,东南向北西倾斜地形地貌。境内地势落差极大,道路陡峭且唯一,在坪阳小学周围尤其明显。复杂的地形和险要的山峰严重限制了当地与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支教期间,在农村的居民每隔五天到郎溪镇上赶集一次,而在平常,基本上没有什么活跃的经济活动。连接村镇的公路也十分落后,至今还没有铺上水泥,路况十分糟糕。偏僻的山村基本上接收不到手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