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的过程青:李老师,您好!许多老师对情境教学很感兴趣,觉得课堂上创设情境后,孩子们学得生动活泼,教学效果好。大家都想进一步了解情境教学。李老师,您能给我们讲讲您是怎样探索情境教学的吗?李:好。大家都知道祖国要繁荣昌盛,就必须提高民族的素质;而民族素质的提高,首先是通过基础教育进行的。儿童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文化素养以至思想观点正在逐渐形成过程中,我们必须从多方面对他们施以良好的教育和教养,为他们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打好基础。这是教育的真谛。在基础教育中最基础的学科便是小学语文,你说这是为什么呢?青:那是由于小学语文教学具有掌握工具、启迪智慧以及陶冶情感、审美愉悦的多种功能,所以很自然地成为基础教育中最基础的学科。李:不错。儿童在学习语文时,不仅可以识字,掌握一定数量的词汇、句子、篇章知识,而且可以从一篇篇情文并茂的教材中,感受艺术形象,体验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情感,领悟关于许多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逐步建立起认识世界的正确的观点,并且可以从祖国优美的语言中汲取民族的、精神的力量和培养民族的气质,因此小学语文包含了促进儿童发展的诸多因素。正因为如此,小学语文在教学计划中所占的课时是最多的,几乎占整个小学各科总时数的1/3。青:李老师,我们花费了这么多可贵的课时,那您认为小学生的语文学得怎么样呢?李:应该说,并不尽如人意。教育是明天的事业。明天在儿童的心目中虽然是遥远而朦胧的,然而他们却向往着明天,急切求知,一心要快快长大,而且并不想回避困难。教学活动理应顺乎其发展规律,点燃智慧的火花,滋润情感的幼芽,让他们显示各自的聪明才智和潜在的力量,从中获得认识的快乐,创造的快乐,道德向上的快乐,成功的快乐。但是,在现实中的“应试教育”并未能给儿童带来如此之多的快乐,相反地,教学却给儿童带来压抑,带来失望,带来苦恼。这样的教学内容及方法,使儿童的兴趣、特长、志向以及对社会主义的情感与信念的教育,连同许多道德规范的培育,也因为“应试至上”,被挤到教学工作的末位,淡化了,这是令人忧虑的。青:是的,李老师,您说得对。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那种大量的、繁琐的习题式的训练,那种刻板的、缺乏形象的、机械的记忆,把小学生压得气也喘不过来了。李:中国的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肩负着时代的使命,一方面面对着这不能令人满意的教学现状,于是改革的紧迫感、使命感,驱使众多的实际工作者走上了改革的道路,去寻求既能继承传统教育的精华,又具有未来特色的有效地提高人才素质的教学途径。情境教学的实验便是从这儿开始的。情境教学的探索经过了漫长的阶段,实验从雏型到日臻完善,才逐渐形成了具有我们民族的、以情境交融为主要特色的小学语文教学新体系。青:那么,究竟什么是情境教学呢?李:情境教学是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由此也可以说,情境教学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的教育目标,即为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下面先谈情境教学的探索过程。情境教学作为现代影响较大的、颇受师生欢迎的教学模式,在它萌发的时期,也同样经历了探索与抗争,尝试与完善的过程。青:对,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个过程。李老师,就情境教学而言,它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呢?李:其过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一、创设情境,进行语言训练李:运用情境进行语言训练,是外语教学中常用的手段。它把学生带到具体的情境中,进行句型和会话训练,为学生提供了具体生动的语言环境,使抽象的语言变得形象而又易于理解,对此,我很感兴趣,并萌生是否可以借鉴移植的想法。从语言学的角度看,外语、汉语虽是不同民族的语言,但都是人们思维和交际的工具。这一共性就决定了两者在教学上必有许多相通之处。人类语言的源泉是生活,有生活才有语言。儿童,从婴儿时期牙牙学语,到学龄前期学会说话,他们没有老师,也没有教科书,就是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学会语言的。可以说,一个人离开了具体的生活情境,孩提时期是无法学会语言的。“狼孩”离开了人类社会,就不可能学会人类语言。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既然如此,人为有意创设的情境,不仅可以成为儿童学习外语的特定情境,同样可以成为中国儿童学习汉语的生动场景。理论上作了这样初步的分析,我即付诸实践。试验开始,起初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一个情境、一个动作,训练说一句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的句子。第一次试验是在二(上),教学《小马过河》。《小马过河》这篇教材熟悉吗?青:熟悉的。李:《小马过河》这篇教材中,用了许多“提示语”:“小马连蹦带跳地说”、“老马亲切地说”等等。为了引起学生对“提示语”的注意,促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周围人说话时的种种神态动作,从而引导学生学习运用提示语,我创设了两个情境,进行语言训练。请看教学片断——情境(1):指名吴洲小朋友演示动作,欢蹦着走进教室,同时说:“我们班上得红旗了!”训练说一句描写人物说话时动作神态的句子。师:今天我们班上得了卫生红旗,现在请吴洲小朋友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大家。[转身对吴洲]因为是好消息,你希望大家早点知道,所以你是一边跑着,一边喊着报告的。下面的小朋友注意观察,然后要你们用一句话描述。生:[吴洲小朋友按要求表演]我们班得红旗啦!我们班得红旗啦![全班同学用新奇的目光看着这一切,然后纷纷举手,主动要求描述]生:吴洲连蹦带跳地说:“我们班上得红旗啦!”生:吴洲欢天喜地地说:“我们班上得红旗啦!”生:吴洲一边走一边喊:“我们班上得红旗啦!”生:吴洲兴致勃勃连声喊:“我们班上得红旗啦!我们班上得红旗啦!”青:李老师,看了这个片断,我发现情境演示时,教学活动就像是一块磁铁,牢牢地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他们观察得是那么专注,那么真切。李:情境为学生提供了鲜明的感知材料,加之要求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这就必然促进学生思维与想象的积极展开,迅速地从脑海中的词语小仓库里,挑出一个个合适的词加以描述。请看第二个教学片断——情境(2):教师微笑着向学生问好:“小朋友好!”要求学生描绘老师的神情和语言。师:现在小朋友看着老师,我怎么向你们问好。「老师微笑着,语气非常亲切上小朋友好!”[学生更为兴奋,纷纷要求描述]生:李老师微笑着说:“小朋友好!”生:李老师亲切地说:“小朋友好!”生:李老师笑容满面地说:“小朋友好!”生:李老师和蔼可亲地说:“小朋友好!”李:从教学片断可以看出由于情绪的兴奋,学生非常活跃,描写人物动作神情的提示语用了10多个,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把词和形象结合起来;如果不创设情境,出示这样的句式:一个小朋友()地说:“我们班上得红旗了!”老师()地说:“小朋友好!”单纯地进行这种干巴巴的文字形式上的替换和组合,学生很可能学得索然无味,而且收效甚微。青:我想这是因为学习语言脱离了具体的生活情境,没有“形”,也没有“情”,自然就难以学好语言。李:诸如这种没有形象感受的句子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很普遍的,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语文教学大面积的繁琐低效。青:确实是这样的。李:第一次试验的成功,增强了我的信心,我就坚持试验下去。在此基础上相继进行第二次试验,结合复习一组“看图学文”的教材,加大难度,设计一个情境:夜晚,灯下。小红正在做功课成做小红的妈妈,走到小红的身旁,围绕考试问题作了一次对话。我和一名学生演示后,要学生将刚才的所见所闻表达出来。动作虽然简单,但它却在课堂上再现了生活的情境,学生感到新鲜,亲切,吸引了全班学生注意力。此时,从学生的面部表情可以知道,他们的大脑皮层形成了优势兴奋中心。这种兴奋性越高,注意力就越集中;注意力越集中,观察就越持久,越真切。这就为想象、思维提供了鲜明的感知目标。因此,当问题一提出,学生纷纷举手,要求描绘这一情境。教学实践告诉我在课堂教学中,展现生活的情境,学生感到新奇有趣,情绪倍增。因为生活是语言的源泉,在生活的情境中,学习记叙事物的字、词、句、篇具体形象,易于理解,易于运用,效果显著。这就一反传统的靠记忆学习语言的常规做法,事实上,单凭记忆是不可能学好语言的。由此使我产生一个信念:运用情境教学学习语言,易于见效是必然的。这一阶段实验表明:在课堂教学中,展现生活的情境,学生感到新奇有趣,情绪倍增。在生活的情境中,学习记叙事物的字、词、句、篇,具体形象,易于理解,易于运用,效果显著。青:李老师,刚才您讲了探索过程的第一步:创设情境,进行语言的训练。那么第二步呢?二、带人情境,提供作文题材李:情境教学能真正走出自己的路,主要是从我国古代诗词的“境界学说”中汲取丰富营养的结果。早在一千多年前,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就有了关于“情境”的论述,提出“心物交融”说。青:是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讲到“情以物迁”、“辞以情发”,阐明了“物”、“情”、“辞”三者的关系。李:结合现代心理学阐述的理论,说明人的情感是在对物的认识、体察中产生,即“物”对“情”的作用;而人的情感又会触发人的语言表达的动机,促进词语的选择,组合构成;根据语言与思维的紧密相连而又相互作用的关系,使我理出“物”激“情”,“情”发“辞”,“辞”促“思”,“思”又加深对“物”的认识的相互作用的脉络。(见图)由此产生一个新的设想,即运用情境教学,为学生提供作文题材,突破语文教学的难点,为有效地提高儿童的写作能力,开辟一条新的途径。青:我也深有体会,在教学中指导学生作文确实是个难点。李:儿童作文虽不同于作家的创作,但就其写作题材来说,同样离不开生活,离不开对世界的认识。若以大自然为情境,引导儿童观察,在情境中加深体验,这样儿童写话必然是从自己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开始,感到其“趣”与“易”。有利于词与形象的结合,思维与语言的发展,内部语言向外部语言的过渡。于是,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情境教学迈出了第二步——通过观察情境,引导儿童获取作文题材,使儿童作文有话可说,有话要说。青:李老师,您的想法就是说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学习语言,真正地让儿童用自己的笔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对吗?李:对。为了让孩子一步步认识周围世界,为他们提供写话、作文的题材,我常常一个人骑上车在乡间的小路上,在田野里,在小河旁,在花草丛中,寻觅那些典型的场景。青:李老师,我听说,有一回您为了找到比较理想的看日出的观察点,半夜里曾经一个人跑去看日出。李:那天,我起了个半夜,周围漆黑的一片,我孤身一人来到预先选定的桥头,倚着桥栏,向东而立,等着那火红的太阳从远处的树丛中跳出来。我亲眼目睹第一片红霞从天边飞来,侧耳听到第一声公鸡的啼叫唤醒沉睡的田野,亲身感到黎明怎样驱散了黑夜青:李老师,这真是苦中也有乐呀!我想您当时在那样的情境中也一定被感染了吧!真可谓“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李:有了置身于大自然中的真切感受,才能以自己的真情实感指导学生观察、体验,这样才能获取丰富的写作题材。所以我在作文指导中,做到“以情动情,有感而发。”为了让孩子认识家乡,从家乡的美感中萌发热爱家乡之情,我首先登上家乡的至高点,由东向西,放眼望去,远望,近观,挑拣景点。为了让孩子认识秋天的田野,我从城北走到城南,走过小桥,攀上小丘,在田野里寻找最能显示秋天特色的一角。当我发现了一片金黄的、即将收割的稻子和白花花的棉田时,我兴奋不已。我站在附近的一座小石桥上,把近处的丝瓜、扁豆棚,对面河畔盛开着芦花的一排排高高的芦苇和远处的稻子、棉田,组成一幅巨大的、有层次的、色彩丰富的图画,然后带孩子们去观察。青:李老师,真没想到您在带学生观察前做了这么多细致的工作。李;只有这样,整个观察活动才能有序地进行。我记得那是一个金色的秋天,我带领二年级的孩子去认识秋天的田野。近处,大片丝瓜棚、扁豆棚,棚上,金黄色的朵朵丝瓜花,紫里夹白的串串扁豆花,花上蝴蝶飞舞;不远处的小河畔,有一排整齐的芦苇;远处是宽阔的棉田与稻田。孩子们站在郊外大桥旁,近看一大片丝瓜棚——他们先看棚上花的色彩、形状和花上飞舞的蝴蝶,然后看棚下挂着的一条条大丝瓜。我当即提问以引起孩子的注意:“你们看,那大丝瓜该多大啊,你们伸出手臂和它比比看,哪个粗?”“那些小丝瓜躲到哪儿去了呢?”孩子们兴致勃勃地伸出小手臂与大丝瓜比粗细;一个个好奇地去寻找绿叶丛中的小丝瓜。他们终于能这样描述丝瓜:“我们站在郊外大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