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说回教,应称伊斯兰教虽然中国远自东汉开始,即和阿拉伯人来往;虽然自七、八世纪开始,伊斯兰信仰即已进入中国,但纵使直到今天,人们对阿拉伯人以及伊斯兰信仰的认识,却依然极其贫乏。回族在中国史上有重要角色我们不知道远自唐代开始,即有大批来自阿拉伯、中亚、波斯的伊斯兰信徒,到了中国各地定居,并在历史的变动中形成了一个「种族」来源复杂,但宗教及生活方式却相近的「民族」,它就是所谓的「回族」。我们不知道所谓的「回族」,在中国历史上曾扮演过多么重要的角色:我们是从他们那里学到阿拉伯数字的;元代以北京为大都,都城的规划改进,即有许多出自阿拉伯建筑匠师之手;我们不知道元代的泉州,由于来自海上的阿拉伯人大举通商,使得这个港口城市成了当时全球最大的商港;我们当然也不会知道,明朝朱元璋的江山,一半以上都是回族帮他打下的,他的开国功臣如常遇春、胡大海、蓝玉、沐英,个个都是回族,当然更别说后来下西洋的郑和了。而在文化艺术方面,我们当然也不会知道,著名的「海瑞罢官」这个故事里的海瑞,即是定居海南岛的阿拉伯人后代;《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似乎也是泉州阿拉伯人的后代,后来因泉州战乱而搬到了山东。我们甚至可以猜想,今天台湾有许多祖先来自泉州的人,说不定有些人也有阿拉伯人的血统。当然,小说家白先勇是回族,知道的人可能就比较多了。回族和伊斯兰信仰,在古代曾扮演过重要角色。可惜的是自清代以后,由于清朝政府的种种错误,未曾妥善处理回族及其信仰问题,遂使得「回乱」不断发生,而回族也就在不断的抗争与镇压下日益的边缘化,而人们对回族及其宗教信仰,也就愈变愈陌生。也正因此,遂使得我们纵使到了今天,无论学者或媒体,都还在将他们的宗教称为「回教」,而不能与时俱进的改称「伊斯兰」或「伊斯兰教」;当时更不懂得称他们的教友为「穆斯林」,而祇因循地称为「回教徒」。由对别人的称呼里,可以看出对别人是否关心,在「回教」这样的称呼里,显露出了我们的不关心。在这个「911」后的动乱里,或许我们已有必要改变以前的不关心,而第一步可能即是别再用明代以来所称的「回回教」或「回教」,而改称更符合现代称呼的「伊斯兰」或「伊斯兰教」。「回教」命名导因于认知不足一般而言,在语言的实用上,当人们对某件事务命名时,都会根据该事务当时被认知到的属性为主要的参考点。例如当清末西方宗教大举进入,一般百姓遂普遍称之为「洋教」,指它是洋人的宗教。后来随着人们的理解略增,遂又有了诸如「上帝教」、「耶稣教」之类的称呼。比较现代的称呼如「天主教」、「基督教」等,都要到了更晚的时候始告出现。这就是「命名」(Naming)的逻辑,也是「命名」经常显露出认知不足的原因。以「回教」和「回回教」为名,大体开始于明代,当时称「回族」为「回回」,因而遂将他们的宗教称为「回回教」或「回教」。这样的命名当然不能算错,因为它的确是「回回」的宗教。但这样的命名却有着极大的盲点,那就是信「回教」的人,并不是祇有中国的「回回」而已,对广大的也信这种宗教的外国人,「回教」之名显然就错了。因此,「回教」或「回回教」之名,乃是古代中国根据自己的眼睛看世界所造成的盲点,它已不符现在的需要。据知,早在1920年代,北京各大学的回族学生即已有鉴于此,因而成立了他们的组织「伊斯兰学友会」,「伊斯兰」之译名开始出现,这是个比「回教」或「回回教」更好的名字。「伊斯兰」或「伊斯兰教」,优于并不准确的「回教」和「回回教」,有许多值得辨证的理由:首先就所谓的「回族」这个概念而言,由它的发展即可看出这个「民族」的称呼并不严谨。远自唐代开始,由于「丝路」及「海上丝路」发达,古大食、古波斯,以及中亚的穆斯林,遂相继抵达中国,其一是由波斯经阿富汗、新疆天山南北路,而到青海、甘肃、长安。其二则是由波斯湾、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再经麻六甲海峡、南中国海,到广州、泉州、杭州;其三则是由波湾出海抵达印度,而后再由安南抵达云南,这条路因较漫长艰难,较少人采行。这些异质但又同宗教的人,在当时为称为「蕃」及「蕃客」,他们的礼拜之所,称为「清净寺」。除了商人之外,唐代为了平定安史之乱,曾向中亚西域各国借兵,乱平之后亦对这些友军极为优容,让他们到中原地区定居。庞大的伊斯兰人口遂告形成。这种局面到了宋代更甚,宋代周密在《癸辛杂识续集》中即称:「今回回皆以中原为家,江南尤多。」及至到了元代,其军队中有大量来自波斯和中亚之人,属于比蒙古人低,但却较汉人等为高的「色目人」,他们被编为「探马赤军」,分散在中国各地,后来的《明史》中遂曰:「元时回回遍天下。」除了中原各大城市与港口外,诸如西北的新疆、甘肃、宁夏等亦多,甚至遥远的云南亦不例外。他们的宗教,当时被称「清教」或「真教」。到了明代,由于开国有功,声势更盛,「回回」无论人口及范围也都扩大,甚至汉人也都藉通婚等方式成了它的宗教成员,所谓的「回回教」与「回教」之名亦告形成。明末清初,由于《清真大学》、《清真指南》等著作的出现,强调「清净无梁」,「至清至真」、「真主万有独尊,谓之清真」等概念,因而又有了「清真教」和「清真寺」等名称。该改称「伊斯兰教」了!由上述发展,可以看出将「回回」视为一个「民族」,其实是相当松散的。「回回」的种族成员复杂,但因宗教相同,其实乃是一个「宗教社群」,将它视为汉满蒙回藏的五族之一,除了有政治号召的意义外,在种族与民族的概念上并不一定能站得住脚。因此,将这种宗教称为「回教」,也就更可商榷了。「回族」是一个多种族但却同宗教的群体,但因它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中亚甚或更西的外国人,在保留宗教,但许多生活方式则汉化,甚至姓名也汉化,其中以马姓最多,因而有「十个回回九个马」之说。合理的推断是,今日所称的「穆罕默德」,以及被称「马罕默德」,因而在姓名汉化的过程中,遂以「马」为姓,此外,若干特殊的赐姓如郑、李、王、张;以及根据中亚姓名而简化出来的姓,如赛、萨、哈、海、铁、沫、丁、翦……等,也多被回族迭用。将这种宗教称为「回教」,因而并不准确,也不能用于其它信仰这个宗教的外国人。这个宗教,其阿拉伯文名称为ElIslam,字源为selam,意为「平安」、「和平」、「安宁」,它具有:(一)皈依、服从。(二)使人和平、安宁。(三)接受此宗教成为信众等三重意义。根据一般习惯,称之为「伊斯兰」,或许更为恰当。这也是近代比较严格的宗教及知识讨论,已少用「回教」或「回民」,而径称「伊斯兰」与「穆斯林」之原因,可惜的是在绝大多数媒体上依然根据旧习惯而称「回教」。对阿拉伯人以及伊斯兰文化,尽管曾和中国文化有过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做出过极大的贡献,但到了近代,由于回族的边陲化,而伊斯兰文化也在西方强势的挤压下被不断歪曲,遂使得我们也对它们更加陌生且不关心,经过「911」之后,或许我们已该有所改变了!